【中国战场】第三次长沙会战:抗战正面战场最漂亮的一场胜利
1941年11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一个月后,第9战区召开“第二次长沙会战检讨会议”,总结上次会战中的经验教训。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痛定思痛,在会上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天炉战法”。
这个颇有些仙侠风格的作战方案,实则是薛岳根据湖南特有的地形以及前两次会战的经验得出的。湖南的地形是东、西、南三面环山,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中部和湘北地势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湘北虽然地势平坦,但从岳阳至长沙横亘着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和浏阳河四条水系,构成数道天然屏障。日寇对第九战区的进攻每次均以打击国军有生力量为主,不以攻占长沙等重要城市为目的,就是因为即便夺取湘北、湘中城镇,地形地势上也会处于三面居高临下的威胁,无法固守。
此外,中日双方兵力对比上,国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日寇战斗力和机动性更强,所以国军整体上处于劣势。这种局面就造成了国军无力主动向日寇第11军发起反攻,只能待其进攻时寻找战机。
薛岳的“天炉战法”就是依托湖南的特有地形和中日双方的实力做出的作战方案,即当日寇进攻时,国军务必依托新墙河、汨罗江和捞刀河三条长沙以北的水系逐次抵抗日寇,以削弱其进攻锐力,尔后逐次向东西两侧山地转移,形成天炉战法的“炉壁”,其与前两次会战采取的作战方式并无太大差别。
要紧的是“炉膛”,日寇两次南下都不会推进至湘南山地地带,因此处不利于日寇进攻。所以在恰当的位置作为炉膛至关重要,前两次与日寇决战的地域,薛岳都选择在长沙以北汨罗江和捞刀河之间,而此时日寇距离进攻出发地尚不算远,后勤供给仍然有一定的保障。而且日寇此时的消耗也并不巨大,国军在这里与其决战时,往往承担巨大的压力。
此外,如选在长沙以北地区决战,“炉壁”深度也不够,各部在后期追击时,因作战空间和时间不足,不能有效地捕捉战机。因此薛岳决定将“炉底”定在长沙城。薛岳判断,日寇到达长沙城下时,兵力分散、远离后方、部队消耗较大,兵峰已经顿挫。国军此时以逸待劳,坚守长沙数日,再使用机动部队正面反攻,日寇必会北撤,届时国军可从南至北追击,“炉壁”之东西两侧国军此时从隐蔽待机处多路截击北退日寇,定能取得巨大战果。
据第9战区指挥部参谋处处长赵子立回忆:“除上述敌情判断、作战方案和兵力部署外,战区指挥部特别加强兵站设置和补给、交通、通信设施等各项,还附有各种要图,铅印了厚厚一本册子发给军长以上人员研究。此外还要求各集团军按照计划规定任务和行动,侦察地形,制定局部计划,并报长官部核备。这个计划发下不过1个多月,就发生了第三次长沙会战,长官部和各部队对这个计划记忆犹新,所以一切指导和行动全战区都是一致的,都能符合这个作战计划的要求。”
1941年11月,日寇大本营已经明确了南方作战(太平洋地区作战)的具体时间。按照大本营的计划,第11军应抽调2个师团参加南方作战。在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的力争下,大本营才改变计划,从第11军只抽调1个师团,并向第11军补充1个独立混成旅团。即便如此,第11军的兵力也稍有减弱。
12月10日,阿南惟几召集第11军各师团作战参谋会议,研究今后的作战问题。针对各师团弥漫着“中国方面已变为次要战场”的情绪加以纠正。特别强调第11军要采取更积极手段,坚持攻势作战,保持对中国军队的压力。
12月12日,日寇第11军获悉第9战区暂编第2军和第4军拟南下广州策应香港英军作战的情报,遂向大本营申请第11军应发动一次牵制性进攻,以阻止第9战区部队向广州增援,缓解驻广州的日寇第23军的压力。12月17日,日寇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后宫淳专门赴武汉,听取第11军的作战计划,阿南惟几向其提供了一个有限的作战设想,即以第6、第40师团向中国战区湘北新墙河防线国军第20军发动进攻,并在关王桥附近将其歼灭。之后第3师团投入第6师团右翼,击溃第9战区国军第37军后结束作战,此方案随后得到批准。
其实,阿南惟几的真实作战设想并非如此,他的作战目标是夺取长沙。之所以向后宫淳隐瞒实情,是他清楚日寇派遣军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是绝不会同意第11军夺取长沙的作战方案的。
在日寇中国派遣军同意第11军作战计划前,阿南惟几已经于12月13日向参战各部下达了作战预令。第11军计划在两个方向发起进攻,其中驻南昌的第34师团和驻九江的第14独立混成旅团在赣北提前发动牵制性进攻,以防止赣北国军增援湘北方向(会战期间该方向日寇发动的攻势在第19集团军的阻击下,很快就退回出发地)。第3、第6、第40师团和独立混成第9旅团,以及其他师团抽调的3个支队共7万余人,在湘北地区担任主要进攻,目的是歼灭第9战区国军有生力
量,并相机占领长沙。战役发起时间定为12月23日,作战时限规定为2周。
12月中旬,日寇向岳阳方面集结兵力的行动被第9战区察觉。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攻势即将开始,遂于12月20日命令第9战区湘北地区第27、第30集团军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命令第73军由澧县立即向宁乡、益阳集结待命,第79军立即向株洲地区集结待命。第4军由广东曲江调株洲,第74军由广西宜山调驻衡阳,以备随时增援湘北战场。
担任新墙河一线防御任务的是第27集团军(杨森部)第20军,军长杨汉域,下辖第133、第134两个师。其中,第133师担任左翼新墙河正面防御,第134师担任右翼大云山、草鞋岭一线防御任务,战区对该军下达的作战任务是:“于敌强渡新墙河南进时,在即设阵地强韧抵抗,逐次消耗敌军,务须血战10天,争取余裕时间;达成第一步任务后,待命转至关王桥、三江口侧面阵地,自东向西侧击、自北向南尾击自汨罗江右岸南进之敌。”
为充分发挥防御作战的优势,杨汉域要求部队在依托阵地优势上,以筑垒据点工事为骨干,加强野战工事的纵深配备。作战时同时进驻据点和野战工事,以发挥依托阵地的优势。在兵力运用上,防守筑垒连排据点工事的兵力,要依托据点顽强抵抗,占领野战工事的部队,要利用纵深逐次抵抗,主力部署在最后一线预备阵地,根据战机机动使用,以增强防御的弹性。
在作战行动上,当日寇第攻击筑垒工事守军时,占领野战工事的守军要立即予以火力支援,或适时派出部队反击。当敌军攻击野战工事时,防守筑垒据点的部队也应给予野战工事守军火力支援,或使用兵力向敌尾击。纵深配备的部队,抓住有利战机对敌反击,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无法坚守即设阵地时,要争取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后,逐步向侧面阵地转移,配合友军向敌侧击、尾击。
12月22日晨,日寇第40师团以两个联队向国军第20军新墙河北岸警戒阵地发起进攻。杨汉域收到战报后,判断日寇即将发起全面进攻,随即通令全军备战御敌。正面进攻的日寇第40师团发起进攻后一直受到新墙河北岸中国守军侧击,加上1941年冬季湖南出现数十年罕见雨雪低温天气,导致河水陡涨,进攻进展不顺,几次进攻都被守军击退。24日,日寇猛烈炮火将沿河防线守军阵地几乎全毁,第133师伤亡较大,遂放弃沿岸阵地向南撤退至纵深阵地。同时,日寇第6师团沿粤汉铁路徒涉过河,击溃当面守军。第20军第133师全线退守南岳庙、洪桥等纵深阵地。
12月25日,因粤汉铁路列车事故延期抵达的日寇第3师团投入战场,第20军同时遭受日寇3个师团的攻击。在优势日寇的攻击下,守军按计划采取逐次抵抗的方法,依托纵深防御筑垒和野战工事消耗日寇,并逐步向东南侧山地转移。
26日,国军第58军(孙渡部)一部奉命增援,与日寇第3师团展开激战。日寇第6和第40师团则在新墙河南岸继续攻击第20军第133师阵地,经8小时激战,第133师主阵地被突破。在此期间,第133师第398团1个营,在营长王超奎的率领下死守阵地,全营5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该团另1个营副营长李海俊亦率部坚守不退,全营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
27日凌晨,薛岳依据战场情况,认为第20军已经实现迟滞消耗日寇的目的,所部伤亡较大,阵地已经多处被突破,继续硬守不利于会战后期的反击,遂命令第20军向东南山区撤退,准备配合友军向敌侧击、尾击。
负责防守汨罗江防线的是第37、第99军。其中第37军领受的任务是首先在汨罗江南岸即设阵地抵抗,逐次消耗敌军,务必血战15日以上,争取战略运动时间。达成第一步作战任务后,待命转进至社港市、更鼓台、金井间山地。待日寇向浏阳、长沙攻击时,协同友军自东北向西南攻击南进之敌。
第99军领受的任务是确保汨罗江左翼阵地和洞庭湖南岸湖防。待日寇向长沙攻击时,所部第92、第99师自西北向东南夹击进攻长沙之敌,第197师仍负责洞庭湖西南岸防务。
第37军军长陈沛根据任务和兵力情况,将部队按倒“品”字形部署,第95师防守左翼新市、伍公市一线,第60师防守右翼秀水、张家渡一线,第140师作为军预备队,在金井待机。
第99军军长傅仲芳将重兵布置于(汨罗)江防和(洞庭)湖防,以防备日寇利用水路偷袭第9战区后方。具体部署是第197师负责防守洞庭湖西南湖防,第99师居中防守洞庭湖岸营田至湘阴一线,第92师负责防御汨罗江南岸阵地。
12月26日,沿粤汉铁路南下的日寇第3师团,在渡过新墙河后没有遇到国军的有力阻击,所部于傍晚已经抵近汨罗江北岸归义。27日午后,日寇第3师团开始强渡汨罗江,并击溃当面第99军第99师的防御阵地。获悉日寇第3师团战报后,阿南惟几立即命令第3师团向东迂回,完成对汨罗江南岸防御主力第37军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