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场】阿登战役:泥泞的闪击
有人说艾森豪威尔在德军发起阿登战役前应该知道德军的进攻计划的,理由是德军战前大规模的调动,不可能不被盟军发现。此外英国的“超级机密”能够破译德军的密码,从中也一定可以找到德军进攻的蛛丝马迹。这种说法能够站得住脚呢?虽然艾森豪威尔城府极深,但他如果提前获悉了德军企图,应该也不会白白地将第106师的几千名美军送给德军当战俘,也不会在阿登地区前沿和纵深部署少得可怜的部队。
实际上近三个月以来,盟军虽然在齐格菲防线上进展缓慢,但盟军内部像8月份那样,再次洋溢着即将取胜的乐观氛围。当面德军平均每三天就会损失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他们无论如何是坚持不了多久的。1944年底结束战争的设想再次被盟军最高统帅部提上议题,为此马歇尔要求艾森豪威尔发动一次重大行动,艾森豪威尔对此也给予了积极的响应。
在艾森豪威尔的计划中,他打算在德军齐格菲防线的两翼发起进攻。考虑到北翼英军第12集团军群临近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他还主动提出将进攻的主要方向放在英军所在的北翼,只要占领的鲁尔工业区,德军的战争体系会立即崩溃,巴顿的第3集团军将担任辅助进攻任务。
艾森豪威尔此举也有拉拢蒙哥马利的意图,作为西线盟军的统帅,将各国的军事力量团结在一起是他的责任。即便如此一向骄横跋扈的蒙哥马利还是反对艾森豪威尔的计划,他坚持只在自己这一路进攻,以便盟军可以集中资源发动更有力的攻势。
1944年12月7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了一场专门会议,试图解决盟军内部的分歧,但他没能说服蒙哥马利。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一直觊觎西线盟军陆军总司令的职位,他给出的理由是艾森豪威尔身兼总司令和陆军总司令职务,负担过重,他可以为艾森豪威尔减一减身上的压力。
蒙哥马利的这个要求别说是艾森豪威尔,就连英军总参谋长布鲁克也不支持。当时欧洲大陆上,美军地面部队有270多万人,英联邦军队不足100万人,只是美军的1/3。这种情况下让英国人担任陆军总司令显然无法有效地指挥部队。所以即便艾森豪威尔卸任陆军总司令,他也支持由美国人出任这个职务。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希特勒希望通过一场胜利瓦解盟军内部并非毫无根据,盟军内部的确存在利益上的争斗。他的问题是过于放大这种矛盾,一厢情愿地希望这种矛盾会在一场失利的催化下引爆,然后摧毁他在西线的对手。同样的一厢情愿还发生在不久之后,希特勒在结束阿登反击战后,将迪特里希的部队调到东线,他寄希望于在巴拉顿湖击败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逼迫苏军主动坐在谈判桌上与德国握手言和。
纵观二战期间的主要交战国,内部都存在很多矛盾。利益、战功、声望、特权都驱使军人和政客结成大大小小的同盟,为自己和所在的同盟榨取别人的利益。德国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空军和陆军之间、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普鲁士军人和非普鲁士军人之间都彼此看不顺眼。
最早察觉出德军将会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是美军第1集团军情报处长迪克森中校。1944年10月1日,他的手下破译了一份德军电报,内容是:“立即从第7集团军中抽调坦克后送,具体数字稍后即告。”电报的落款是德军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
起初,破译小组负责人杰克逊并没有重视这份普通的电报,但随后几天类似的内容越来越多,这引起了战前从事律师职业的杰克逊的警觉。盟军正在发动进攻,德军的兵力本来就不足,为什么要从前线各处抽到装甲部队后送呢?
很快他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份希特勒发给莫德尔的电报被破译,电文中要求莫德尔将坦克向纵深某地集结。电文出现了“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番号,这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装甲集团军,一下子让杰克逊明白了德军此前集结坦克的原因,他们在组建一支新的装甲集团军。
杰克逊将这个分析结果报给了第1集团军情报处长迪克森。迪克森起初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情报,这种捕风捉影般的信息对上司也没有什么价值。更何况在7月份的卡昂战役期间,盟军就获悉德军要组建一个新的装甲集团军,只是因为战事吃紧,他们没有组建成功。现如今组建这样一支部队当作战区的总预备队也非常正常。
两个月后,迪克森拿到了一份美军第3集团军情报处抄送的一份文件。文件中记录的是德军战俘的一份供词,是关于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指挥官、战斗序列等方面的信息。紧接着,他又收到一份杰克逊给他送来一份破译的电文,内容是:“12月10日前,迪特里希将军应到达科隆-杜塞尔多夫。”落款是希特勒本人。
迪克森结合他掌握的其他情报,他大致勾勒出了德军的一个装甲集团军正在齐格菲防线中段集结,可能向美军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防区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的企图。迪克森立即向集团军司令霍奇斯递交了一份报告
,后者也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遂立即上报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利。
遗憾的是,迪克森在第12集团军群情报系统中是出了名的悲观主义者,他一直以来都认为德军在西线保有一支强大的部队,这与德军即将崩溃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尤其是他的职能上级-第12集团军群情报部门认为他太谨慎,只在意德军出现的新番号,而无视德军因为战斗损耗而消失的部队番号。他们将迪克森悲观的情绪归咎于自盟军登陆以来的半年中,他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休息。
迪克森倒不这样认为,之后他又拿到了几份破译的电报,这些电报都是向阿登地区调集兵力的命令。他再次向上司递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包括霍奇斯、布莱德利和艾森豪威尔都看到了,他们一致的意见是德军如果进攻阿登山区,那将是一个极大的战略错误。
盟军总司令部负责情报的副参谋长斯特朗中将此时提醒艾森豪威尔,的确有迹象表明德军新组建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有向第1集团军发动进攻的企图。
他的分析依据来自英国情报部门“超级机密”提供的信息,还包括盟军的航空侦察部队。其中,“超级机密”部门提醒盟军,德军将用新组建的部队发起攻势。让斯特朗头痛的是他无法想象德军将会在哪里进攻,经过分析他判断会是美军第1集团军或者是第3集团军的防区,时间大致在11月中旬(这与“守望莱茵”一开始设定的时间基本一致)。
航空侦察部队提供的情报显示德军的铁路运输特别繁忙,运输量大大超过了往期。此外,电讯侦察部门也获得了一些情报,可这些信息并没有帮助斯特朗找出关键线索,反而把情况搞得更复杂。所以斯特朗并没有把目光投向阿登地区。
类似的情报和相关分析还有很多,甚至巴顿也嗅到了危险信号,只是这些并没有让盟军总司令部做出应有的反应。
出于谨慎起见,艾森豪威尔电告第1集团军司令霍奇斯:如果德军进攻你的防区,你部可以撤退到马斯河,但在撤退时要迟滞德军的推进,以便盟军有时间调动部队围歼进入阿登山区的敌人。
焦急等待消息的迪克森没有收到批复,他等来了一份休假批准书,据说这是艾森豪威尔亲自过问下,想让迪克森放松一下情绪。12月15日,迪克森乘车前往巴黎,他在那里度过了5天的假期。
就这样直到德军在发动进攻前,阿登地区的盟军兵力没有得到加强。美军第1集团军在这里部署了5个半师,大多隶属于第1集团军第8军,军长是米德尔顿,那个阻止巴顿快速夺取布雷斯特的军长。驻守阿登地区的美国各师有的是新抵达战场、没有作战经验的部队,有的是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需要休整补充的部队,其中就包括在许特根森林战役中受重创的第28步兵师。他们分别是第2、第4、第28、第99、第106步兵师和第9装甲师一部,兵力合计8.3万人,装备有242辆坦克、182门坦克歼击炮、394门火炮。
对盟军有利的是阿登地区森林密布,加上冬季白雪皑皑,有限的道路难以展开大规模装甲部队。这一点和1940年夏天截然不同,德军特意选择了恶劣天气下发动进攻,以避免遭遇盟军飞机的打击,代价是自己的地面坦克集群也行动困难。
德军方面,在进攻发起前集结的兵力共有28个师。右翼(北路)是迪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共9个师;中路是曼陀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共7个师;左翼是布兰登贝格尔指挥的第7集团军部分兵力共4个师。此外,统帅部还准备了7个师作为预备队。德军进攻的总兵力是25万人,装备805辆坦克、339辆强击火炮。参加第一轮进攻的17个师共计20万人,装备500辆坦克和一些强击火炮,另有1900门火炮和火箭炮。
需要说明的是,德军的这28个师中,有13个师是国民掷弹兵师,他们无论是装备、兵员构成和战斗力都不如普通的步兵师。整场战役中,只有第18国民掷弹兵师的表现可圈可点。
根据战前设定的计划,德军还将在盟军纵深实施一次空降行动,规模在1200人左右,由德军空降部队资深指挥官海德特上校指挥。他们的任务是占领后方重要交通枢纽,阻击盟军增援部队。同时接应地面主力部队的进攻。
战场上还有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的番号是第150装甲旅,指挥官是党卫军著名的冒险家斯科尔兹内。他最著名的战例是1943年营救墨索里尼的行动。这一次他组建的第150装甲旅据说有2500人,其中包括160名会说英语的成员,编为三个战斗群,负责在盟军后方实施破坏活动。
为了掩藏进攻企图,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德军在战前做了大量伪装工作。在希特勒的严令下,用飞机和电台传递命令已经明令禁止,通讯工具改用相对可靠的内线电话。12月13日夜,上千吨稻草运抵前线,他们用来铺在道路上,以消减坦克和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大炮尽可能的改用马匹拉运。战斗机被要求低空飞行,以便遮掩坦克和车辆发出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