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柏林战役:希特勒的覆没
1945年2月,苏军经过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后,将战线推进至德波边境奥得河一线,这里距离德国首都柏林仅有60多公里。此时,德军在柏林地区的兵力主要包括维斯瓦集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部队,总兵力近100万人。苏军经过前一阶段的作战,部队已经非常疲劳,而且遭受很大的损失,急需休整和补充。不仅如此,跨过苏联国境后,苏军的补给越来越困难,空军因为缺少油料,一度丧失前线制空权。为此,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奥得河一线的部队转入防御,以充分准备夺取柏林的战役。
在西线,盟军于1945年2月发起莱茵河战役,美军第6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群和英军第21集团军群先后渡过莱茵河,挺进到德国腹地。此时盟军高层内部爆发了一场争论,导致美英之间早已经存在的矛盾公开化。双方矛盾由来已久,早在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实施之前,双方因谁来担任盟军统帅就已经产生分歧,而矛盾的深层原因是英国希望继续维护自己世界领袖的地位,在战场上时刻为英军争取优先权,而把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军队视为从属。
到1944年底,西线盟军一共有7个集团军,编成3个集团军群,其中包括4个美国集团军、1个法国集团军、1个英国集团军和属于英联邦的加拿大集团军,后勤保障物资主要由美国方面供应。所以不论从国家实力还是战场投入,美军在西线盟军中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美籍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此前出于盟军内部的团结,不得不对前线以蒙哥马利为首的英军将领妥协,但他的举动仅仅是缓和了双方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说他没有能力解决这个矛盾,结果是英、美两国的将领均对其非常不满。
莱茵河战役后,艾森豪威尔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盟军放弃夺取柏林的计划。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盟军在莱茵河一线距离柏林尚有400公里,而东线的苏军距离柏林只有60多公里,双方的进展并不一致。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盟军夺取柏林,预计将付出阵亡10万人,伤亡总计50万人的代价,而夺取德国首都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
1945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将下一步作战计划分别发给华盛顿和伦敦,并同时发给了莫斯科。在这份计划中,他阐述了不进攻柏林的理由,并附带提出盟军今后的作战将以美军所在的中段为重点。收到这份计划后,英国方面上下群情激奋。最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全力支持艾森豪威尔,英国首相才不得不事实上承认美国的主导地位,英国在盟军中已经处于美国的从属地位。他用一句名言化解了双方的尴尬:“恋人的争吵乃是爱情的一部分。”
此后,盟军的作战目的不再是柏林,北线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开始扫荡西北欧;中段美军第12集团军群挺进德国腹地;南线美军第6集团军群进入德国南部,他们在柏林方向的推进,最远到达和苏军约定的、距离柏林西南120公里的易北河。
在德国内部,除希特勒和极少数坚定追随他的人以外,绝大多数将领清楚德国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他们之中还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宁愿向西线盟军缴械投降,也不能向苏军投降,这不仅是出于对俄国人与生俱来的仇视和恐惧,还包括他们清楚自己在过去几年在苏联的所作所为。
在过去3年多的苏德战场,德国的入侵已经造成了苏联4400万人的伤亡,苏联一旦获胜,以他们的性格,德国也会经历同等的报复。因此,希特勒身边的将军们以坚守柏林为由,一再主张将西线部队抽调到东线,而希特勒仍然在幻想着战场上会出现奇迹,决心坚守柏林寻找时机。
至1945年4月中旬,在东线作战的德军仍有214个师,其中包括34个装甲师和15个摩托化师。德军在西线仅部署有60个师,其中仅有5个坦克师。包括维斯瓦河集团和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在内的德军主要集团,都集中部署在柏林方向,计有兵力100万人,火炮1.04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3300架。德陆军总部预备队有8个师。此外,柏林市内还组建了200 多个国民突击队营,总兵力20多万人。
为便于坚守,德军在柏林建立了纵深梯次的防御,包括由20~40公里纵深的三道防御地带组成的奥得河一尼斯河防御地区和柏林防御地区。在柏林外围,沿沃林湖东岸、奥得河、尼斯河西岸是第一道防御地带,纵深5~10公里,有2~3道阵地,每道阵地由1~2条堑壕组成,前沿布设地雷场、铁丝网和障碍物,地雷密度为每公里2000颗。
第二道防御地带距离前沿阵地10~20公里,纵深1~5公里,由1~3道堑壕和大量支撑点组成,支撑点内集中了大量火炮,其中泽洛夫高地是防御核心,这道防御地带是柏林外围防线的关键。第三道防御地带距离柏林20~40公里,由大量居民点和1~2道堑壕组成,在苏军发起战役前还没有构筑完成。
柏林城区防御
地区在1945年初就开始修筑,包括远郊围廓、近郊围廓和市区防御围廓。这片筑垒地区充分利用了柏林周围的河川、湖泊、森林及市区铁路和建筑物。远郊围廓距离市中心25~40公里,以居民点为基础,兼以运河、湖泊、沼泽等天然屏障构成,部分地域与奥得河防线第三道防御地带重合。在远郊围廓所有通往市区的道路上都修筑了街垒,大多数桥梁已经被炸毁。
近郊围廓沿柏林城郊构筑,距离市中心10~15公里,纵深6公里,是柏林筑垒防御阵地的核心,它以郊区市镇组成坚固的抵抗枢纽,每个枢纽构筑三道堑壕,并设置防坦克崖壁和壕沟,工厂区修筑永备火力点。
市区防御围廓沿环城铁路筑成,城内各个街区、各大建筑群组成抵抗枢纽,以构筑物构成连、排级支撑点。在通往市中心的街道上筑有街垒,十字路口和广场配置火炮、坦克,整个市区修筑了400多个钢筋混凝土工事。
苏军先期已在奥得西岸屈斯特林地区建立登陆场,德军在当面部署了重兵,该地段的兵力密度为每3公里1个师,每公里正面60门火炮、1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在屈斯特林、柏林方向,敌军已预先占领了各道防御地带。在以往历次作战中,敌人还从未建立过这样大的兵力兵器密度和这样大纵深的梯次部署。在屈斯特林以北和以南地区,战役密度为每9~10公里1个师,每公里正面11~12门火炮、1~3辆坦克。
参加柏林战役的苏军是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这三位在苏德战场表现最为优异的将领被誉为苏军的“三驾马车”,在苏军内享有崇高的威望。三个方面军共有2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4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10个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以及4个骑兵军。此外还编有波兰2个集团军又1个坦克军,总兵力250万人,41600门火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作战飞机7500架,分别是德军的2.5倍、4倍、4.1倍和2.3倍。
具体的作战分工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屈斯特林登陆场直接向柏林实施主要突击,攻占柏林,并在战役第12~15天进至易北河。为了保障主要突击集团,应在柏林北面和南面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乌克兰第1方面军负责消灭柏林以南之敌,并在战役第10~12天进至易北河。攻占柏林后,方面军应向莱比锡进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强渡奥得河后,消灭柏林以北的维斯瓦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
4月1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派出先遣部队越过地雷场,破坏了德军第一道防御体系,将战线向前突进了2~5公里,德军被迫撤往第二道防御地带,重点防守泽洛夫高地。
根据对作战结果的预判,朱可夫决定把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20~25分钟,并一改苏军于清晨实施炮火准备、白天发动进攻的惯例,将实施炮火准备的时间定为凌晨3时(柏林时间)。
1945年4月16 日3时,苏军开始了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炮火异常激烈,这一天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共发射123.6万发炮弹(约2500节车皮),而炮火准备期间就发射了50万发炮弹(合1000多节车皮),占全天炮弹发射量的2/5。
火力准备一结束,143部1000多度电光的大功率探照灯同时打开,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对德军阵地发起冲击。新的进攻手段使德军惊慌失措,步兵和坦克未遇太大抵抗即推进1.5~2公里。空军第16、第4、第18集团军也同时向泽洛夫高地实施空袭。在柏林战役期间,苏军已经完全取得了制空权。
天亮后,苏军遇德军顽抗,进度锐减。为提高进攻速度,朱可夫于当天先后将第二梯队的近卫第1、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3突击集团军投入交战,但当天仍然没有突破以泽洛夫为核心的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当晚,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调整部署,朱可夫决定在突破地段每公里集中250~270门火炮。
从4月17日凌晨起,经过30~40分钟炮火准备后。按照方面军的要求,各坦克集群协同步兵集团军实施进攻,但不卷入与敌持久战斗,他们绕过德军强大支撑点,将摧毁各支撑点的任务留给集团军第二梯队完成。泽洛夫高地争夺战又持续了一天,德军多次发起反冲击,均被崔可夫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击退,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日终前,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第二防御地带。
鉴于柏林东部防线危急,德军统帅部从柏林城防部队中调出“希特勒青年军”坦克旅、“多拉”坦克旅和第23摩托化师,并从分散在柏林市区的各独立战斗群中抽调兵力,组成战役预备队投入纵深防御。
4月18日,苏军主力又推进3~6公里,前出至第三防御地带的接近地。2个坦克集团军在步兵、炮兵和工兵的协同下,连续冲击德军阵地。但由于该地区地形难以通行,加之德军加强了反坦克火力,致使坦克无法脱离步兵作战。由于未夺取预定地区,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