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46、【苏德战场】东普鲁士战役(下)

146、【苏德战场】东普鲁士战役(下)

【苏德战场】东普鲁士战役(下):柏林战役的预演

1945年2月,经过东普鲁士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已经被苏军割裂成四个部分。其中,魏斯的第2集团军退守但泽走廊,米勒的第4集团军坚守在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以西,柯尼斯堡要塞守军,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在泽姆兰德半岛。

上述四支部队并不是完全孤立,第4集团军和柯尼斯堡要塞守军之间,沿弗里施湾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泽姆兰德半岛和第2集团军之间可以通过弗里施沙咀保持联系。

在其他战场上,苏军在刚刚实施完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已经夺取了几乎所有波兰的领土,将战线推到德波边境、奥得河一线。也就是说,参加东普鲁士战役的苏军完全没有侧翼的威胁,可以放手实施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各个孤立的重兵集团实施打击。

首个被打击的目标是托伦要塞。该要塞坐落在维斯瓦河右岸,是苏军此前长途奔袭时没有攻克的德军据点。起初,苏军判断要塞守军仅有3000人,所以只留下少量部队在这里监视德军。实际上德军在这里驻扎了包括第73步兵师、警察部队、要塞守备部队和军校学员共计3万多人。

1月30日,德军趁苏军兵力薄弱,借助黑夜向维斯瓦河对岸突围。突围一开始的进展顺利,他们凭借兵力优势突破了苏军的封锁线。获悉德军突围,罗科索夫斯基迅速抽调第70集团军6个步兵师和近卫第1坦克军发起追击。至2月2日,大部分德军被消灭,1.2万人被俘,约3000人逃到维斯瓦河对岸。

同样在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方向,苏军第二个打击目标是埃尔宾。这里是苏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攻方向上留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钉子。在东普鲁士战役第一阶段,苏军急于冲向波罗的海海岸,在远途奔袭的过程中,没有停下来夺取这个坚固据点。

防守埃尔宾的德军由众多小的作战单元组成,主要包括:第561、第562人民步兵师(也称国民掷弹兵师)一部;第7、第13装甲师一部;第28歼击师一部和第170步兵师一部,兵力共计1万人。2月初,费久宁斯基指挥的第2突击集团军奉命夺取该城。2月3日,第2突击集团军第98和第116步兵军开始攻城,第381步兵师担任主攻。

进攻发起后,苏军的进攻马上遇到了困难。德军的工事非常坚固,很多石质建筑被德军改造成防御堡垒。此外,连续的降雪把战场盖上了厚厚的积雪,122毫米的火炮发射的炮弹落在积雪上,威力大打折扣。此时苏军更大口径的重炮还没有赶上来,所以只好将这些建筑物包围起来,然后绕过他们继续向前推进。

几天后,苏军重炮旅抵达前线,步兵部队也吸取这几天的战斗经验,组建了众多的强击战斗群,每个战斗群配备10几个冲锋枪手、2~3门火炮、5~6个携带炸药的工兵、1~2个反坦克步枪。重炮旅的152毫米火炮则随时为战斗群提供火力支援。

战至2月10日,埃尔宾被苏军攻克。德军残部从西面突围,与第2集团军主力会合。

经上述两战,苏军在东普鲁士地区的局势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

德军在丢失托伦要塞和埃尔宾后,也清楚东普鲁士的局面最好的结果是维持现有阵地。此后德军统帅部对北方集团进行调整。魏斯升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第2集团军司令由绍肯接替。该集团军此时已经大部分退往维斯瓦河左岸,遂被就近划归希姆莱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同时担负着但泽地区的防务。

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从泽姆兰德半岛撤出,然后调往但泽走廊的东波美拉西亚,也纳入维斯瓦集团军群战斗序列,该集群掩护柏林北部地区。原第3装甲集团军所属第28、第9军留守半岛,组建“泽姆兰德”集团军级集群,共辖7个步兵师,其中包括“皮劳”要塞的第607师。

拉施继续坚守柯尼斯堡,他的部队辖4个步兵师和第5装甲师主力。在柯尼斯堡以西,米勒的第4集团军尚有23个师,但严重缺编。调整后,北方集团军群总兵力33万人。

在此期间,苏军统帅部也重新调整了北方各个战线的兵力和战斗序列。其中,围攻库尔兰半岛的部队全部划归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原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接替叶廖缅科,担任方面军司令员,后者改任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员。

负责柯尼斯堡和泽姆兰德半岛方向的部队全部划归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员仍然是巴格拉米扬大将。

负责消灭柯尼斯堡以西、德军第4集团军的任务交给了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沃利斯基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又一次划给该方面军指挥。

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不再参加东普鲁士方向的作战,该方面军右翼几个集团军交给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其余部队则投入到维斯瓦河下游方向,专门负责打击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

经过上述调整后,苏军参加

东普鲁士战役的部队由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组成,合计兵力80余万人。

经过一番调整,苏军明确了各部队的作战任务。2月10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开始向德军第4集团军发起新的攻势。苏军试图用优势明显的炮火摧毁德军的防御,而德军因为已经收缩防线,防御密度大大加强。米勒构筑了多层纵深野战防御体系,德军步步为营,机动部队在内线调动自如,致苏军的推进非常缓慢,每天只能前进2公里。战至2月17日,戈尔巴托夫的第3集团军终于攻克梅赫赛克。

2月18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赶往第3集团军指挥部视察,在梅赫赛克郊区,几发炮弹落在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汽车旁边,他被一块弹片击中头部。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向闻讯赶来的第3集团军司令戈尔巴托夫简单交代几句就失去了知觉。在送往卫生队的路上,他就停止了呼吸,与世长辞,时年38岁。

消息传到莫斯科后,斯大林半晌不语,他已经将年轻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视为统帅部接班人。在战争临近结束时,损失如此高级别的将领实在让人惋惜。长时间沉默后,斯大林向秘书授令:“124门礼炮在莫斯科鸣放24响,为我们年轻的统帅致哀。”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生前爱兵如子,其本人不吸烟,但每次回到总部都会向后勤负责人赫鲁晓夫索要最好的香烟,然后带回部队送给自己的部下。每次参加总部会议时,他的发言都会以“我们”来阐述自己部队的意见。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被安葬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送别当天,数万官兵列队告别自己的统帅。

同样令人惋惜的是近卫第5集团军司令员沃利斯基,他在1945年3月份的战斗中负伤,虽然经过抢救脱离了危险,但也于战争结束后不久辞世,时年49岁。

2月19日,苏军统帅部任命华西列夫斯基担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继续指挥东普鲁士地区的战斗。

随后的一段时间,苏军的攻势暂时陷入停顿。此时的德军第4集团军防线宽50公里、纵深15~25公里,身后是波罗的海的弗里施湾。这里后来被称作“海尔斯贝格口袋”。

在柯尼斯堡和泽姆兰德半岛,巴格拉米扬根据统帅部的要求,计划首先攻取泽姆兰德半岛,切断半岛通过弗里施沙咀和驻守在但泽走廊的德军第2集团军的联系,进攻发起时间预定在1945年2月20日。

与此同时,德军也计划集中两地部队实施了一次南北相向突击,恢复半岛和柯尼斯堡的联系。2月19日,半岛方向的德军泽姆兰德集群集中3个师向东南方向攻击,柯尼斯堡守军也集中1个装甲师、1个步兵师向西北进攻。同时,德国海军“舍尔上将”号战列舰以280毫米舰炮提供火力支援。

战斗打响后,德军地面部队在坦克引导下一阵猛打,突破了苏军第39集团军的封锁。经过三天恶战,第5装甲师在柯尼斯堡至皮劳的公路与泽姆兰德集群第9军会师,如愿以偿地打开了一条宽10公里的陆上走廊,恢复了两地的铁路和公路联系。

东普鲁士之战暂告一段落。

战后,巴格拉米扬受到处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也被降级为泽姆兰德集群,划归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指挥。巴格拉米扬担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副司令员,兼任该集群司令员,协助华西列夫斯基的指挥。至此,苏军在东普鲁士地区的部队全部划归华西列夫斯基指挥,德军据守的海尔斯贝格口袋、柯尼斯堡和泽姆兰德半岛也全部交给华西列夫斯基攻克。

华西列夫斯基到任后,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将进攻的首要目标选在了海尔斯贝格口袋。此时米勒的第4集团军在“口袋”里还有15个师,是东普鲁士地区最大的一支德军重兵集团。苏军投入到海尔斯贝格口袋的兵力包括近卫第2、第11集团军、第3、第5、第28、第31和第48集团军,两军兵力和兵器对比悬殊。

1945年3月13日,苏军经过40分钟的炮火准备转入进攻,冲在最前面的是苏军坦克集群。在德军的激烈抵抗下,苏军缓慢地向前推进。至3月18日,德军后撤15~20公里,纵深仅剩下7~10公里,完全处于苏军炮火的打击范围之内,防御正面的宽度也从50公里缩小到20公里。

当天,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好天气,苏军另一个有压倒性优势的空军出动。在2520架次飞机和地面炮火的打击下,德军开始崩溃。越来越多的德军开始向苏军举手投降。

在此情况下,一向对希特勒忠心耿耿的第4集团军司令米勒请求将部队经弗里施湾海运到弗里施沙咀,然后经过那里撤到但泽地区,但希特勒命令米勒坚守在原地。3月26日,米勒致电陆军总部,称苏军的炮火和攻击,以及如冰雹般的轰炸已经让德军无法机动部队。所以他再次请求将部队撤往弗里施沙咀。当晚,希特勒命令米勒留下必要的部队坚守阵地,将集团军伤员及所有坦克、火炮和车辆经海运撤退。

为此邓尼茨调集124艘平底船、52艘突击艇、15艘摩托艇、10艘渡船,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