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43、【苏德战场】布达佩斯战役(1)

143、【苏德战场】布达佩斯战役(1)

【苏德战场】布达佩斯战役:二战时期的海湾战争

1944年10月德布勒森战役期间,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从南面攻入匈牙利,弗里斯纳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退守蒂萨河以北及上游的尼赖吉哈佐地区。匈罗边境被突破后,德匈联军已经无险可守。

希特勒坚守匈牙利的原因,在前面介绍德布勒森战役时就提到过,众多原因里最重要的还是匈牙利的石油。在匈牙利西南、巴拉顿湖以西的利瑙吉考尼饶油田,每年可以产出几十万吨石油。虽然产量不大,但自从丢掉罗马尼亚后,德国获取原油的渠道只剩下匈牙利(国内的合成燃料产量也已经大幅下降)。所以一旦丢掉匈牙利,德国的石油供应将彻底被切断。

由于德布勒森战役和布达佩斯战役之间几乎没有时间间隔,所以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德布勒森战役的进程。

10月6日,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从阿拉德出击,普利耶夫指挥的骑兵机械化集群、第53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快速向北推进,于10月14日进抵蒂萨河。此后第53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渡过蒂萨河,在对岸建立了一处登陆场。

普利耶夫指挥的骑兵机械化集群则掉头向东攻击,会同克拉夫钦科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围攻德布勒森,企图将德军第8集团军合围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边境。

德军逃脱后,普利耶夫的部队继续北进,于10月22日攻占蒂萨河上游的尼赖吉哈佐,切断德军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4集团军的退路。但在德军的反击下,普利耶夫在尼赖吉哈佐地区被反包围,所幸马利诺夫斯基及时调集第27和第53集团军增援,普利耶夫所部向南突围成功。

至此,德军退守蒂萨河。其中第8集团军坚守在该河上游地区;第6集团军据守蒂萨河中段;匈牙利第3集团军据守战线南翼。

此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兵力尚有40万人。其中德军第6和第8集团军兵力合计20多万人,匈牙利第3和第4集团军兵力合计10多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不足200辆、重型反坦克炮335门。情况稍好的是德军的交通线很完整,可以方便调动部队。

在布达佩斯,早在1944年9月份,德匈联军就着手在该城及其周边修筑防御工事。多瑙河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中间横穿而过,将其分成两部分:城东称为“佩斯”,地形平坦;城西称为“布达”,冈峦起伏。

德军在城东佩斯以及郊区构筑的防线由三道半环形阵地组成,可供4个师使用。在布达佩斯西面南侧另外修筑了一条“马格里特”防线,位于巴拉顿湖和多瑙河之间,作用是阻止苏军迂回到西面包围布达佩斯。两个月以来,数以万计的军事技术人员、劳工和市民挖掘和修筑了大量战壕、反坦克据点和地堡,并用雷场和障碍物加以保护。

不仅如此,在1944年10月中旬期间,匈牙利摄政霍尔蒂曾企图和苏联媾和,被德国提前察觉。随后大量德军进入布达佩斯,控制住了局势。事件结束后,一部分德军开赴前线,一部分则留下来据守布达佩斯城。截至10月25日,守城部队包括党卫军第22骑兵师和4个独立营,兵力共计1.5万人。

由于事关石油供应,希特勒对匈牙利的战事极为重视。他严令弗里斯纳坚守布达佩斯,掩护匈牙利西南地区的油田侧翼安全。同时,他承诺会给弗里斯纳新的部队,其本人务必要有信心守住布达佩斯城。

苏军方面,自1944年8月20日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以来,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已经连续实施了两场战役。至10月下旬,部队已经十分疲惫。在德布勒森战役期间,马利诺夫斯基几次更改进攻方向,不仅让部队疲于奔命,还多次丧失战场有利时机。在接下来的布达佩斯战役中,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10月底,在结束德布勒森战役后,他向统帅部请求部队转入休整。斯大林则认为应该马上向布达佩斯推进,因为德军的情况比苏军更糟糕,防线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布达佩斯更是一座无兵据守的空城。此时,乌克兰第4方面军军事委员梅赫利斯也给斯大林发去了一份电报,说匈牙利军队(该方面军正面有匈牙利第1集团军)已经崩溃,正在大批向苏军投降。得到这个“好消息”的鼓舞,斯大林更加坚定地要求马利诺夫斯基立即夺取布达佩斯。

此时的苏军兵力有71万人,由于德布勒森战役后期的战斗主要发生在战线北翼,所以苏军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这片区域。战役期间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骑兵机械化集群都损失巨大,短期不能投入战场。几个步兵集团军也已经相当疲惫。能够立即转入进攻的只有南翼第46集团军和近卫第2机械化军。

鉴于部队的实际情况,马利诺夫斯基再次向斯大林请求部队休整至少5天,但斯大林还是在1944年10月28日22时正式下达命令:第46集团军和近卫第2机械化军,由空军第5集团军支援,自南面攻向布达佩斯。中路近卫第7集团军将实施辅助突击

,强渡蒂萨河,夺取该河西岸桥头堡。右翼第27、第40和第53集团军则向布达佩斯东北面的米什科尔茨推进,以阻止这一线的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去救援布达佩斯。

同时,苏军统帅部还命令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抽调部队北上,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一道夺取布达佩斯。

10月29日14时,马利诺夫斯基的部队正式向布达佩斯方向攻击前进,拉开了106天布达佩斯进攻战役的序幕。

在南翼,第46集团军从蒂萨河西岸向匈牙利第3集团军的6个师发起攻势。进攻初始,匈军的抵抗相当顽强。苏军的炮兵优势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他们一路为步兵轰开了一条通道。至当天黄昏,苏军推进4~6公里,打开了一道突破口。随后,近卫第2机械化军投入战场,一路向北推进50公里,逼近布达佩斯。

当天,弗里斯纳火速抽调北翼第23和第24装甲师南下增援,同时命令第6集团军司令皮科统一指挥第6集团军和匈牙利第3集团军在蒂萨河和多瑙河之间的防务。战至11月1日,南下的德军第23和第24装甲师挡住了苏军近卫第2机械化军的攻势,战场上也陷入胶着。

11月2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先头部队近卫第4机械化军和1个步兵师抵达战场,并随即投入战斗。当天,近卫第4机械化军一口气推进75公里,冲到布达佩斯以南15公里处,这里已经是布达佩斯主要防御地带。

这时苏军才发现,德匈联军不仅在城郊构筑了坚固工事,还有大量部队驻守。与此同时,党卫军第4警察装甲步兵师和第271步兵师从苏军左侧翼展开攻击,近卫第4机械化军的攻势陷入停顿。

11月3日,双方部队纷纷向布达佩斯南郊聚拢,遭遇后立即转入混战。很多地段都在反复争夺,苏军原定迅速攻入城内的计划流产。

与此同时,苏军统帅部也意识到情况没有预期的乐观。前线第46集团军和2个机械化军孤军深入,德军如果完成调整,上述部队将陷入危险。11月4日,苏军统帅部命令马利诺夫斯基的中路和右路加速推进,策应在布达佩斯以南的左路进攻部队。

为此,马利诺夫斯基调整部署,将右路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调至中路,加强给近卫第7集团军,同时将布达佩斯以南的近卫第2和第4机械化军也调至中路,从布达佩斯东面实施攻击。在右路,普利耶夫的骑兵机械化集群继续担任进攻箭头,第27、第40、第53集团军紧随其后,从布达佩斯东北方向发动进攻。

而在城市南郊的第46集团军,被抽走2个机械化军后,进攻能力锐减。再加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第46集团军已经耗尽弹药。11月5日,第46集团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德军方面,在经过一周的调整后,超过10万部队进入布达佩斯地区。其中包括5.4万匈牙利军队和4.8万德军部队。该城至此渡过了第一次危机。

1944年11月11日,苏军发起第二轮对布达佩斯的攻势。此次苏军将进攻的主要方向选在了布达佩斯的城东和东北方向。从进攻第一天开始,苏军沿着泥泞的道路缓慢推进,平均每天进展仅5~6公里。至11月下旬,仍然没有有效突破德军的防线。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天气太糟糕。连续的降雨将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步兵情况还好,坦克部队则苦不堪言。不过天气是公平的,在影响苏军的同时,也在困扰着德军,希特勒为弗里斯纳准备的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在布达佩斯战役期间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后面我们会有介绍。

其二是苏军经历恶战后,还没有恢复元气。情况最严重的是两个坦克集群,在结束德布勒森战役后,部队可用坦克只剩下不到1/3,经过短期休整也没有得到太大改善,所以真正投入战场的兵力很有限,大部分仍然在后方补充、休整。

如果说上述两个原因是客观的,那第三个原因就是人为因素了。在第二轮进攻中,马利诺夫斯基把本来就不强的坦克力量分散使用。近卫第6坦克集团调往中路,骑兵机械化集群留在右路,这导致苏军在两个方向的突击力量都很弱。德军则依托内线作战优势,能够更充分地机动部队,将兵力及时调配到危险地段。

11月24日,大本营代表铁木辛哥从前线给统帅部发了一封电报,马利诺夫斯基的老上级(战争初期,马利诺夫斯基担任第6集团军司令员和南方方面军司令员时,西南方向总司令是铁木辛哥)毫不客气,指责他不善于集中使用兵力,指挥毫无章法。

11月26日,鉴于前线进展缓慢,斯大林叫停了苏军的攻势。同时给马利诺夫斯基下达新的指令:明确以中路近卫第7集团军担任主攻,给该集团军加强2个炮兵师,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所有部队结束休整,配合近卫第7集团军的进攻。上述部队首先向西北方向迂回,与右路合兵一处,然后集中力量从北面进攻布达佩斯。同时,加强南部第46集团军的兵力兵器,迂回至布达佩斯西南,与近卫第7集团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