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33、【苏德战场】利沃夫战役

133、【苏德战场】利沃夫战役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六利沃夫战役: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首战

1944年3月底,希特勒对南方集团军群进行重组,以第6、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组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以第1、第4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1集团军组建北乌克兰集群。希特勒如此命名两个集团军群,其用意就是告诉前线将领和他的盟友,德国没有放弃乌克兰。

1944年4月,撤退到喀尔巴阡山北麓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相当疲惫。特别是胡贝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历尽艰险突围到本方防线,虽然兵力损失并不严重,可重型装备损失巨大。新的集团军群尚有4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不足千门,装甲部队情况较好,拥有85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曼施坦因随着南方集团军群的解体,也丢掉了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新组建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指挥官换成了希特勒在东线最信任的莫德尔。

二人对接下来的战局判断趋于一致,苏军会继续将主要进攻方向选择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防御正面。该集团军群主要防御地带位于乌克兰的西北部,向南延伸到喀尔巴阡山北麓,中央地带是以利沃夫为核心的地区,防线北段延伸到科韦利。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身后,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南部,苏军一旦突破这里,势必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

鉴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兵力有限,又是苏军最有可能打击的目标。德军统帅部在接下来的2个月将几乎所有可以调动的部队都交给了莫德尔,其中包括本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

到7月初,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兵力接近90万人,装甲师达到11个。第1和第4装甲集团军主力集中在利沃夫、雅罗斯拉瓦地区,北翼第56装甲军和第42军防守科韦利,南翼匈牙利第1集团军和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一部扼守喀尔巴阡山各处山口。在集团军群的南面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北面是中央集团军群。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斗序列中,曾经在第聂伯河右岸遭受严重损失的那些装甲师,如今已经得到及时的补充。一些撤到后方休整的部队,比如党卫军骷髅师、维京师再次返回战场。此外,以营级单位编成的虎式坦克部队被大量的部署在这里,其中第501重型坦克营装备的是45辆“虎王”坦克,该坦克重达68吨,正面装甲达到150毫米,配备一门88毫米火炮。被德军誉为“最完美的武器”。

让德军意想不到的是,苏军的进攻方向选择在了白俄罗斯。由于防线绵长,缺少预备队,驻守在白俄罗斯地区的中央集团军群缺少预备队,尤其缺少装甲部队。苏军的进攻如摧枯拉朽一般撕碎了德军防线。6月底,莫德尔接手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他虽然名义上还是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官,可实际上已经无法两面兼顾,在希特勒的允许下,长期跟随莫德尔的哈尔佩接过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权。

苏军方面与哈尔佩对峙的部队分为两部分,北面的科韦利地区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左翼,兵力为40万人。在南翼是乌克兰第1方面军,兵力110万人。方面军司令员不再是朱可夫,为了更好地实施巴格拉季昂战役,朱可夫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前往白俄罗斯,指挥乌克兰第1方面军这个庞大部队的是科涅夫元帅。

在战争初期,朱可夫曾经挽救过一次科涅夫的军旅生涯。1941年10月,科涅夫的西方面军兵败维亚济马,斯大林要将其解送军事法庭。从列宁格勒返回接手莫斯科防务的朱可夫提议由科涅夫担任其副手,负责指挥莫斯科以北加里宁地区的防御,后者因此延续了自己方面军级指挥员的职务。

此后,科涅夫对朱可夫一直非常尊重,长期甘愿担任朱可夫的陪衬,朱可夫对此也非常受用。作为苏军主要的前线高级指挥员,两人的关系也时常会有些微妙,从而引发一些矛盾。尤其是1944年2月切尔卡瑟口袋战役期间,科涅夫的“越权指挥”招致了朱可夫的强烈不满。

在这次交接乌克兰第1方面军指挥权的过程中,二人在各自的回忆录中描述的也有些不同。科涅夫记录当时的情景是,朱可夫静候自己的到来,然后详细地介绍了方面军的情况,二人相谈甚欢,朱可夫于次日离开司令部返回莫斯科。朱可夫的回忆就没那么和谐,他说自己根本就没有等科涅夫赶到,就离开了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司令部。

无论怎样,作为“苏军三驾马车”的其中两位(另一个是罗科索夫斯基),他们的一些不愉快不会干扰到作战。况且朱可夫留给科涅夫的部队够他激动一段时间的了。乌克兰第1方面军兵力有111万人、16.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作战飞机3246架。当面德军除去驻守在科韦利的第56装甲军和第42军,兵力约70万人。

这里集中了苏军5个坦克集团,即卡图科夫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雷巴尔科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列柳申科的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两个骑兵机械化集群。上述5个坦克集团集中了方面军近80%的坦克。美中不足的是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都缺编1个坦克军,各自只

有1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战后,苏军认为如果能够将骑兵机械化集群充实到坦克集团军中,则能更集中使用坦克,苏军在战役中应该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

为了保障部队作战期间的物资消耗,乌克兰第1方面军提前储备了大量物资。包括2.3~3个基数的步兵武器弹药;3.1~5.1个基数的火炮和迫击炮弹药;6.1个基数汽油;10.6个基数的柴油。以及够百万大军吃15~33天的大量食品。为了运送这些物资,苏联铁路部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仅弹药就占用了大约5万节车厢。

苏军对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攻势,计划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之后立即实施。由于自己手上雄厚的兵力,科涅夫打算改变一下苏军的惯例,即一个方面军在战役中只在一个地区实施主要突击。他想在利沃夫(南)、雅罗斯拉瓦(北)两个相距60多公里的地区实施突击,如果达成突破,则可以将德军的防线撕扯成几块,甚至可以趁混乱之际,能够捕捉到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机会。

科涅夫的作战设想超出了苏军统帅部的承受能力,斯大林认为科涅夫的方案过于大胆。因为从两个地区同实施突击,这对于方面军的指挥机构要求更高,稍有不慎则可能被德军抓住漏洞,造成重大损失。科涅夫给斯大林的理由也很客观,一个方面军统一指挥2个突击方向,可以更好地调动部队,避免分散指挥带来的不便。二人各执己见,甚至发生了争吵。最终,科涅夫给斯大林立下了“军令状”:如不成功则甘愿上军事法庭。

方案即便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可二人又因为一个战术调整发生了分歧。为了在第一时间突破德军防线,并迅速向纵深发展,科涅夫主张进攻之初就投入主力坦克部队。可斯大林不同意,他坚持由步兵首先撕开德军的突破口,然后再投入坦克部队发展进攻的战术。这一次科涅夫没有固执己见,遵从了“斯大林同志”的要求。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苏德战场上,双方在进攻时采用的不同战法。德军的进攻首先是使用装甲师冲在前面,步兵师则跟在其身后,负责填补装甲师进攻路线上留下的空隙,消灭残存的苏军坚固据点。德军的战术在1941~1942年大多数时候都非常奏效,多个围歼苏军重兵集团的战役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战术达成的。

可它的弊端在逐渐显现,当遭遇苏军大纵深防线时,过早地投入装甲部队,往往会提前消耗掉他们的攻坚能力,导致后续的进攻势头衰竭。

德军善于构筑大纵深工事,所以苏军在进攻时,会首先投入步兵,在少量坦克和大量炮兵的支援下,先突破德军的主要防御工事,然后再将坦克部队投入战场。此时德军的防线已经撕开,苏军的坦克可以恣意地驰骋在的德军防线身后,扩大己方的战果。这种方式的弊端同样存在,就是牺牲了进攻初期的突然性。德军在一开始可以获得较多调动部队的时间。苏军能够突破防线,也往往是德军用光了预备队的时候。这种战法其实最终拼的就是实力,虽然笨拙但稳妥。

对于斯大林来说,苏军的胜利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他需要的是胜利,既然原来的战术仍然有效,就没有冒险的必要。

1944年6月下旬,苏军在白俄罗斯开始实施巴格拉季昂行动,莫德尔和希特勒都意识到了自己此前的错误。为了挽救中央集团军群,德军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先后抽走5个装甲师。虽然他们又获得了一些步兵师的补偿,使兵力数量没有减少多少,可装甲部队的损失还是给哈尔佩的集团军群造成了削弱。科涅夫也捕捉到了自己的战机。

按照战前计划,苏军将在三个地段实施进攻。其中,在雅罗斯拉瓦和利沃夫是主要突击方向,南面在喀尔巴阡山还会发起辅助突击。三个突击方向中,从北段雅罗斯拉瓦方向进攻的是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第二梯队是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和巴拉诺夫骑兵机械化集群。苏军希望在这里首先包围歼灭驻守突出部的德军第42军第291师,然后继续向纵深发展,渡过桑河夺取雅罗斯拉瓦。

在利沃夫方向进攻的是第38、第60集团军,第二梯队是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和索科洛夫骑兵机械化集群。在突破德军防线后,坦克集群将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利沃夫发展进攻,争取围歼德军的重兵集团。

南翼担任辅助进攻的是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他们的任务是负责牵制当面守军,使其不能向苏军主要突击地段抽调兵力。战役发起时间定为1944年7月13日,位于北段雅罗斯拉瓦地区的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将率先发起进攻。

战前,苏军大规模的调动引起了德军的注意,并通过苏军的集结地区,准确地判断出苏军的突击方向。相比于巴格拉季昂战役实施前严格的保密措施,科涅夫的部队在这方面非常随意。后勤部队白天排着长长的车队运送物资,全然不顾头顶上德军的侦察飞机。这一点让科涅夫非常气恼,可他指挥的部队,不论是现在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还是更早的第2方面军,保密工作向来不怎么样。

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