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涅韦尔战役:北方反攻的开篇,倒霉的叶廖缅科
二战的苏德战场,在南线、中段和北方的战争进程风格各不相同。南线是苏德战场的重点交战区域,德军在战争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了一支实力最强的重兵集团。这里虽然兵力有时不及中段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可德军大部分装甲部队都部署在这里。整个战争期间,苏德双方在南线大开大合,从乌克兰西部的布格河到苏联腹地伏尔加河,战场纵深近两千公里。
在战场的中段,即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一线,战争第一个年头,这里是交战的重点地域。此后,德军将重心南移,双方在中段形成对峙,仅在勒热夫突出部就鏖战了一年有余。虽然这里不再是交战重点,可双方都在中段保持了强大的兵力,很多时候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甚至超过了南方集团军群。
与南线和中段战线相比,德军在北方战线要沉寂得多。自从1941年围困住列宁格勒以后,一直没有投入更多的兵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8、第16集团军和1个装甲军,兵力66万人。第18集团军负责围困列宁格勒,并将战线向南延伸到伊尔门湖;第16集团军负责保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并将战线延伸向北延伸到伊尔门湖。苏军从北至南分别部署了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双方这种态势保持了2年多,交战的规模也远小于其他两处战线。
苏军曾于1942年1月发起柳班战役,试图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但因为投入的兵力不足,至1942年5月,苏军的进攻被挫败。1942年8月,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在攻克了克里米亚半岛后,经基辅、奥尔沙、涅韦尔、列宁格勒的铁路线调往北线,隶属于屈希勒尔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希特勒计划用配属给第11集团军的“多拉”巨炮摧毁苏军在列宁格勒的防御工事。
在德军调兵遣将之际,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于1942年8月19日先后发动进攻,向姆加和锡尼亚维诺方向实施冲击,再次企图结束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经过激战,苏军一度突破了德第18集团军阵地,德军顿时陷入危险境地。原本用以攻击列宁格勒的第11集团军投入反击,迫使红军在10月初结束了这次进攻。苏军为列宁格勒解围的计划落了空,但德军因为兵力和弹药遭到严重消耗,攻打列宁格勒的计划也同样破产。
苏德双方在北方战线另一个交战的焦点是位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结合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该突出部在苏军1941年苏军冬季反攻中形成,至1942年2月,德军第16集团军的6个师被苏军西北方面军围困在这里。
此后,苏军西北方面军持续对杰米扬斯克包围圈内的德军发动攻势。但由于苏军战术的拙劣和德国航空兵对地面部队的有效支援,苏军的进攻失败。经过多次残酷交战,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成了无数人的丧魂之地,它也因此得到了“小凡尔登”的名声。
进入1943年,苏德战场形势已经开始有利于苏军,苏军在中段,特别是在南线反攻进行得如火如荼,几乎所有新增的兵力兵器都投入到这两处战场,在北方的三个方面军,苏军统帅部没有给他们加强更多的兵力和兵器,也自然无力发动有力的攻势。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这段时间的兵力略有减少,可兵力一直没有少于60万,仍然是一个强大的重兵集团。
1943年秋季,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都在向西撤退。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也意识到北方集团军群的撤退已经不可避免。所以早早就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并付诸行动。他将辅助部队、机关、仓库提前撤到后方;在纵深设置了中间阵地,以保证未来的撤退战斗中有逐次抵抗的依托。
他的目的地是所谓的“黑豹”防线,大致沿着1940年波罗的海国家与苏联边界线构筑。防线位于芬兰湾和楚德湖之间,沿纳尔瓦河和楚德湖西岸、韦利卡亚河河岸的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伊德里察及其以南一线展开。
屈希勒尔还打算把占领地区洗劫破坏一空,掠夺走所有的人口。但在他的战区内,活动着编为13个旅,总数3.5万人的苏联游击队,他们破坏了屈希勒尔的计划,使德军不得不降低目标,改为抢走所有成年男子和尽可能地破坏。
德军阵地较浅的后方,还有一条中间防线,大致沿列宁格勒至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北段(列宁格勒一托斯诺一柳班一丘多沃)展开,德国人称之为“军用高速路”防线。尽管苏军已经打开通向列宁格勒的陆上通道,但只要“军用高速路”还在德军手中,围困就不能说完全结束了。
这段时间内,北方集团军群的编成依然是两个集团军。北面,第18集团军继续监视列宁格勒;南面第16集团军连接着中央集团军群。自苏军1943年夏秋攻势结束以后,第18集团军的态势还比较稳定,第16集团军和莱因哈特指挥的第3集团军结合部却提前迎来了危机。
涅韦尔位于苏联中西部,临近白俄罗斯,基辅
至列宁格勒铁路线中间的一个枢纽,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之间最重要的后方交通线。战时德军利用这段铁路线可以快速调动部队,拟补兵力不足的问题。1943年1月,苏军第3突击集团军攻占大卢基,从而迫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放弃勒热夫突出部。此后双方在大卢基以西的涅韦尔形成对峙。
1943年4月,叶廖缅科接替普尔卡耶夫担任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此前他因为在1942年冬季反攻期间作战不力,于1943年1月被斯大林解除了南方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将他调到加里宁方面军担任司令员。
这里算是叶廖缅科的福地,1942年初,在苏军1941年冬季反攻期间,叶廖缅科率领第4突击集团军越过谢利格尔湖,与普尔卡耶夫指挥的第3突击集团军一道插入德军防线纵深。战斗中,叶廖缅科腿部受伤,被士兵抬着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1个月后才离开前线到后方治疗,其间斯大林还亲往医院看望过他。
1942年8月,他的腿伤还没有康复,就被斯大林委任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成功指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如今斯大林再次让他回到加里宁方面军担任司令员,想必有特殊的意义。
到任后,叶廖缅科领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拿下涅韦尔,切断交通线,将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割。为此,他将仍然隶属于方面军的第3和第4突击集团军组成突击集团。其中,加利茨基指挥的第3突击集团军居右翼,实施主要突击;什韦佐夫指挥的第4突击集团军居左翼,实施辅助突击;空军第4集团军担任空中掩护。
为了突破这一防御,加利茨基竭力集中优势兵力。突击第3集团军在100余公里的阵地上选了4公里作为突破地段,集中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步兵、全部坦克和几乎全部炮兵,并将集团军部署为三个梯队,以保证突击力量由纵深得到不断增强。
德军驻守在这一地区的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右翼;另一部分是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第2空军野战军左翼,共5个师。兵力虽然不多,可涅韦尔地区湖泊、森林、沼泽密布,有利于守军防御。德军还在湖间隘路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苏军想要夺取涅韦尔也绝非易事。
这里要提一提第2空军野战军,他是德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一手组建的空军陆战部队。戈林是纳粹德国第二号人物,为希特勒取得政权出了大力。希特勒执政后,他广泛联络德国政界、军界、商界和金融界人士,将其拉拢到希特勒的阵营下,为纳粹德国启动战争机器立下汗马功劳。希特勒则投桃报李,公开宣布戈林是自己的权力继承人,并授予他唯一的“帝国元帅”军衔。
戈林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他不仅掌控德国空军,还在战争期间组建“国家工厂”,为自己攫取了大量财富,成为帝国权贵。为了扩大自己在军界的影响力,他又组建空军陆战部队。1942年的杰米扬斯克战役期间,除了德军第16集团军几个师被围困在杰米扬斯克,舍雷尔集群也被围困在杰米扬斯克西南的霍尔姆。期间,德军第1空军野战团第3营空降到霍尔姆,并在包围圈内表现亮眼。
借此机会,戈林开始组建空军野战师。第一批空军野战师一共10个,番号从1到10,每个师属直辖1个猎兵营,1个炮兵营,1个反坦克营,1个自行车侦察营,1个高炮营,1个补给连等单位,人数约8000人。
第二批空军野战师一共12个师,番号从11-22,其中第21师是从第1空军野战师改编而来,第22师取消组建,人员支援给第21师。这一批空军野战师编制为2个空军猎兵团(后增加为3个),一般为2营制或3营制,1个3营制炮兵团,1个高炮营(有些师的炮兵团为4营制,即高炮营编入炮兵团内),1个负责侦察的燧发枪手营或自行车侦察营,1个补给分队,1个通信连。人数约在1万人上下。在这些野战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编成了4个空军野战军,总兵力大概在25万人。
这些部队组建后,在戈林的直接干预下,空军野战师在轻武器上的优先级很高,比普通国防军陆军要好很多。有的甚至超过了精锐的武装党卫军。但空军野战师的重武器少得可怜,陆军步兵师至少都有一个装备36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团。但是空军野战师师属炮兵只有三个炮兵连制的炮营。装备的主要是缴获自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的各种杂式野炮、山炮。有的师干脆只有用于化学战的100毫米迫击炮来凑数,还有的部队甚至还有从法国博物馆里征缴上来的老式150毫米铜炮。
空军野战师投入战场后,最负盛名的是野战第1师,即赫尔曼·戈林师。该师参加过吞并奥地利,入侵波兰,法国,挪威,西西里岛防御战等一系列战役,部队绝大多数时候齐装满员、优先补充,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
其他在1942年以后组建的二十个师的战斗力就惨不忍睹,不仅重武器不足,人员缺编,缺乏战斗经验,训练不足,士气也很低下。没有合格的师级指挥官,更缺乏合格的基层指挥官,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