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北顿涅茨克河一米乌斯河战役:希特勒诀别顿巴斯
1943年7月,苏德战场的焦点在中段偏南的库尔斯克,以及南北的奥廖尔和哈尔科夫。经过1943年春夏季节4个月的休整,苏军在整个战线上可不止在局部具备了反攻的能力,在中段的斯摩棱斯克,更南的顿巴斯地区,苏军也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发起了攻势。
1943年2、3月间,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地区和顿巴斯地区实施反击。将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赶出了哈尔科夫,将西南方面军逐回了北顿内茨克河东岸。此后,双方一直保持着对峙状态,更南的米乌斯河,德军第6集团军和苏军南方方面军对峙。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驻守在北顿涅茨克西岸的是马肯森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集团军下辖11个师,其中包含3个装甲师。
当面苏军是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该方面军下辖近卫第1、近卫第3、近卫第8和第12集团军。
在北顿涅茨克河以南,苏德双方在米乌斯河直至亚速海一线对峙。德军防御这里的是由霍利德战役集群改编成的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3个军10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第16装甲师)。在战线从北至南分别是第4军(3个师)、第17军(3个师)和第29军(4个师),第16装甲师为集团军预备队,部署在防线纵深。
霍利德当面的苏军,是托尔布欣指挥的南方方面军,方面军下辖5个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总兵力27万人、坦克661辆。苏军从北至南依次部署的是第51、近卫第2、第5突击、第28和第44集团军。
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在这里发起攻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里是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右翼,苏军在这个防线进攻,势必会牵制曼施坦因左翼肯百夫集群和第4装甲集团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进攻部署,使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不能专注左翼战事,更不能从右翼抽出兵力;另一个原因是顿巴斯地区是苏联重要的资源输出地,夺回顿巴斯地区可以更好地维持苏联的战事经济。
事实证明,苏军的上述两个目的全部达成,尤其是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实施“堡垒”行动失利后,抽调了一部分装甲部队增援自己的右翼,苏军乘机发动“鲁缅采夫统帅”攻势时,德军在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方向的防御力量相应减弱。
苏军南方方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此前鲜有露面,上一次还是1942年初的克里米亚半岛,还只是少将的他是克里米亚方面军的参谋长。由于和统帅部代表梅赫利斯不合,托尔布欣被调离,他也因祸得福,没有为克里米亚的惨败而承担任何责任,而他的上级科兹洛夫和梅赫利斯都被斯大林降职。
米乌斯河的地形对苏军不利,这里西高东低,德军可以在对岸俯视苏军的阵地。然而托尔布欣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进攻部署时毫不避讳,在东岸大张旗鼓地做进攻准备,并且每天都有规律的对德军阵地实施炮击,这些看似常规的操作,实则隐藏着托尔布欣的奇招。
托尔布欣的计划是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法,集中第5突击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在德军第17军正面。其中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负责打开突破口,第5突击集团军则从突破口突入,迂回德军防线后方,趁机夺取亚速海沿岸的塔甘罗格。同时,南面的第44集团军和北面的第51集团军从两翼实施辅助进攻。
霍利德明显感到了苏军即将发动攻势,苏军昼夜不停地调动,电台里总能收到苏军用明码传送的电报,其中不乏苏军进攻的计划细节。此时,库尔斯克激战正酣,德军不仅不敢从这里抽调任何一支部队到库尔斯克,焦急的霍利德还请求曼施坦因再调给他一些装甲部队,以充实自己的预备队。7月12日,曼施坦因左翼装甲部队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普罗霍夫斯卡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坦克会战,德军最终落败。7月16日,曼施坦因下令部队撤回本方防线。当晚,他将第23装甲师调给霍利德。
1943年7月17日拂晓,苏军像往常一样对德军阵地实施炮击。与以往不同的是,苏军的炮击学习了德军的“徐进弹幕”的方式,而且各种火炮混合使用,当天的炮击至德军一线步兵损失惨重。
炮击结束后,苏军从北、中、南三个地段同时发起进攻。其中,中段苏军从德军第17军第294和第306步兵师的结合部杀入。德军的机枪手则拼命地向苏军的密集冲锋队形扫射,后面的炮兵在苏军的进攻正面迅速构筑了一道火力网。此时,苏军航空兵飞临战场,100多架飞机在德军阵地上疯狂地投弹、扫射,死伤惨重的德军一线守军被击溃,防线被突破。
鉴于战役发展顺利,托尔布欣命令第5突击集团军的近卫第3机械化军出击,100多辆坦克一下子涌向德军,德军则利用重型反坦克炮和俯冲轰炸机对苏军坦克实施拦截。至当晚,苏军突入德军防线4公里,德军第17军损失2000多人。
7月18日,霍利德投入了第16装甲师,向苏军
实施反击。反击的德军有40辆坦克,苏军则有100多辆。经过一番激战,德军被击退,损失坦克20辆。苏军则继续推进,夺取了斯捷潘诺夫和马利诺夫卡等要地。就在霍利德一筹莫展的时候,曼施坦因调给霍利德的第23装甲师于当晚抵达战场,该师尚有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7月19日,霍利德发起第二次反击,可苏军利用前一晚的时间,在刚刚夺取的阵地上组织起了一道强大的反坦克防御阵地。第23装甲师在这里损失了28辆坦克,被迫退出战斗。7月21日,苏军近卫第4机械化军投入战场,苏军的坦克数量达到了300辆。而曼施坦因则把马肯森指挥的防守北顿涅茨克河的第1装甲集团军第24装甲军抽调到了右翼。
7月22日,双方在战场上爆发了第三次坦克交战,德军第24装甲军军长不愧是最早就参加东线战场的装甲军。军长内林经验丰富,他命令炮兵将苏军坦克和步兵隔开,然后诱使苏军坦克进入德军反坦克阵地。此招果然见效,苏军坦克损失惨重,进攻被遏制。
至此,南方面军终止了进攻。对于苏军来说,进攻的时机似乎有些滞后,如果能够更早一点开始进攻,德军的装甲部队根本无法抽出来增援第6集团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苏军统帅部对德军还是比较忌惮,不敢在战场上冒太大的风险。
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驻守的北顿涅茨克河一线距离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更近,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因此承担着牵制德军的任务。为此,他在哈尔科夫东南的伊久姆地区集结了近卫第1、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西南方面军还将近卫第3集团军部署在自己的左翼,以伺机南下进攻巴尔文科沃和红军村,突破德军第1坦克集团军右翼的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近卫第8集团军是第62集团军新的番号,他们凭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了“近卫”称号,司令员仍然是崔可夫。
马肯森的第1装甲集团军有4个军,从北至南分别是第57装甲军、第40装甲军和第30步兵军。其中,第57装甲军的2个师部署在伊久姆以西,提防苏军偷袭哈尔科夫;第40装甲军的3个师部署在第57装甲军的右翼,上述两个军当面是苏军近卫第1、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第30军部署在右翼,共3个师,在利西昌斯克地区与苏军近卫第3集团军对峙。在纵深地区,则有第23、第17、党卫军第5装甲师(维京师)组成的第24装甲军。
马肯森的防线相当坚固,所依托的北顿涅茨河一线,陡峭的右岸高于左岸。德军从这里居高临下,构筑了2~3道防御地带。每个地带有2道壕堑。第一地带纵深6~8公里,每公里正面有4个土木发射点、13个露天机枪阵地、9个掩蔽部。一些火力点设在过去被击毁的坦克底下,步兵配发了装甲防盾板。在纵深,德军依托制高点、居民区和森林边缘,建立了周围筑有连续堑壕的抵抗枢纽,可以交织出火网以阻击来犯苏军。至7月13日晨,马肯森的部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静候着苏军的进攻。
1943年7月17日,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攻势全部结束,苏军西南方面军经过90分钟的炮火准备,右翼近卫第1和第8集团军开始强渡北顿涅茨克河。在渡河期间,苏军遭到了德军纵深炮火的猛烈袭击。至8时,步兵冲到对岸,并架设好了舟桥,坦克和火炮开始渡河。当天,苏军在德军严密防守下,只在河对岸建立了几处桥头堡,而且还受到德军空中和炮火的严重威胁。
次日,苏军的坦克部队在德军纵深阵地前受阻,德国空军给苏军制造了极大的损失。战至7月27日,近卫第1集团军只在进攻正面建立了12公里宽、2.5公里纵深的登陆场;近卫第8集团军则建立了25公里宽、5公里纵深的登陆场。战后,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也承认:相比于德军的严密防守,苏军的准备并不充分。
至此,苏军在北顿涅茨克河和米乌斯河的进攻全部陷入停顿。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抵挡住了苏军第一轮冲击。
在米乌斯河一线,内林的装甲军挡住了苏军的攻势。曼施坦因在此期间不断把库尔斯克方向(集团军群左翼)撤下来的装甲师投送到这里。其中包括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第3装甲师、骷髅师和帝国师。这几个师在库尔斯克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经过快速补充,尚可一战。霍利德的手中也有了300多辆坦克可以支配。
在苏军此前取得突破的斯捷潘诺夫卡和马利诺夫卡,霍利德将手中的两个装甲军编成两个突击集群,第17和第29军负责保护他们的左右两翼。7月30日,德军开始向苏军反击。
处于南段的第24装甲军负责向马利诺夫卡方向进攻。内林的部队从一开始就进展顺利,第16和第23装甲师的两路突击、迂回,完成了对苏军2个近卫步兵师的合围。次日,苏军被德军消灭,其中被俘3000余人。
豪塞尔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负责进攻北面的斯捷潘诺夫卡,他们进攻的主要障碍是不久前德军丢失的213.9高地,德军此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