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赵佶旁边的童贯,听到这话,下意识的觉得不对劲。
他和躲在后面的蔡京对视一眼,两个老狐狸眼中都露出了凝重之色。
要说在场的官员之中,谁的心情最为忐忑,那就莫过于蔡京了。
杀子之仇,回京之后感触更深。
蔡京都不知道该以什么心态去面对赵桓。
要说心中没有怨气,谁会相信?
不论他装得多么镇定,多么若无其事,众人也不会相信他真的毫无怨言。
所以,他干脆就不往前凑了,和赵佶这边的官员待在一起。
蔡京不比童贯,童贯是宦官不说,他手中还有兵马。
赵桓就算真的想要对付童贯,蔡京猜想也不会用太激烈的方式。
但他可就不同了,首先他在京的子嗣都被清理了,这个信号就代表他和赵桓之间断无缓和的可能。
同时之前赵桓下达的诛杀六贼的诏书之中,他蔡京属首恶奸贼。
其他人,诸如王黼,李邦彦等人都被杀了,更何况他这个首恶呢?
其次,太上皇回京,二圣临朝必然会较量一番。
那么从哪里开始呢?
一开始,双方肯定是会先试探一下对方的底线。
蔡京从客观的层面考虑,他觉得赵桓很有可能就是用他来试探赵佶的反应。
其一,他属于赵佶的心腹,在赵佶身边分量举足轻重,且他还是手握大权。
他的分量不轻,用他来试探,最能看出来赵佶的真正反应。
其二,他没兵权!相比较童贯之类,他属于好拿捏的了。
用他来试探,不会引起太过激烈的后果。
或者说,哪怕会面临反噬,朝廷也能承受的起来。
最后就是对他出手,有利于赵桓立威,同时还能进一步打击太上皇赵佶的威信,让百官认清楚谁才是大小王。
说实话,若非是不能逃,蔡京是一百万个不愿意回京的。
不逃他守着太上皇赵佶,还有一战之力,若是逃了那就真是只有死路一条。
现在蔡京一方面寄希望于童贯的布置,另外一方面就是期待赵佶和赵桓在车内的交谈。
说什么父子同乘,为了缓解思念之情,其实就是父子第一次正面交锋罢了。
就看车内谁能占上风,谁就能拿到话语权。
当然,蔡京还是觉得靠人不如靠己,所以他也做了第三手安排。
他就不信三手齐下,斗不过一个赵桓小儿。
蔡京这边感觉屠刀在脖子上面悬着,心里备受煎熬,童贯这边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蔡京并不算直接得罪赵桓,而他童贯当初却是斩钉截铁的拒绝了赵桓的封赏,直接带兵跑了。
一点面子没给赵桓不说,还带着精锐之师离开,甚至都算是又在是赵桓拉下的面子上狠狠踩了一脚。
而且他手中有兵权,试问哪个皇帝能容忍一个欺负过自己,且跟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大臣手中掌握兵权呢?
所以,童贯这边则是认为,赵桓肯定会先对自己出手。
童贯和蔡京都认为自己才是最危险的那一个。
更让他们难受的还是,赵桓跟没看见他们俩似的。
一个眼神都没给他们,也没对他俩说任何看法。
如果赵桓直接训斥他们一顿,倒还好了,他们也就安心了。
最怕的就是这种沉默不语,让人根本摸不清楚赵桓的真正想法。
一点分析的痕迹都不给他们留。
等待死亡的过程,远比死亡那一刻更加可怕。
这种压抑的气氛,就能把一个心态不好的人给逼疯。
队伍启动,赵桓看着车架内只有他和赵佶父子二人,悬着的心总算落回肚子里。
车里没藏着人刺杀他就行。
他现在只求平安到达皇城,千万别出什么意外。
到了皇城以后,才算是他的天下。
“吾儿辛苦了,江山重担都落在你的肩上。”
马车内,赵佶率先开口说道:“当初金贼兵临城下,为父不得已逼你临危受命,把这一大摊子的事都压在你身上。”
“离开汴梁以后,为父时刻都在为吾儿忧虑,心中也是时常感到悔恨,不该给你这么大的压力。”
赵桓听到这话,太阳穴猛地一跳,伪装出来的热络和殷切,瞬间在脸上凝滞。
装都装不下去了。
这话什么意思?
啊?
你现在说这话几个意思?
当初做的时候,那可是一点情面都不给他留啊!
硬生生的逼着他,让人把他硬是拖到了龙椅上,按着他的头给他戴了天子皇冠,把皇位强加给他。
他说他不愿意,谁搭理他一句了啊?
当时他的三弟郓王赵楷,哭着求着想要继位,赵佶硬是不肯。
非要逼着哭着求着不肯继位的他继位。
为何如此?
还不是因为赵佶最宠爱赵楷,不想让自己最疼爱的儿
子背这个黑锅。
说得好听,嫡长子太子继承,实际上不就是为了顶锅吗?
现在好不容易把最难的时候,熬过去了,你现在说你后悔了?
怎么?还要朕把皇位还给你吗?
偏心至此,赵桓心气如何能顺?
赵佶一看赵桓脸色变了,又连忙找补道:“不过吾儿并没有让为父失望,你做得很好,你守住了大宋江山,社稷宗庙。”
刚才那话,的确是试探。
赵桓今天场面做的很不错,之前也多次提及想要还政给他。
赵佶就有点相信了,但又不太相信真的会有人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让出皇位。
于是半信半疑的赵佶,就想着试探一下。
没想到赵桓果然是假装大度。
赵桓听到这话,脸上神色一缓,瞬间恢复了热切之色:“儿臣不辛苦,能为父皇分忧,也是全了儿臣的孝道。”
赵桓话里对自己的称呼已经从“儿”变成“儿臣”。
这话让赵佶听起来有些迷糊,这个“儿臣”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就是疏离,公事公办,按照祖宗规矩,朝廷礼法去走。
其实就是反叛的意思,提醒赵佶注意身份,当初是他非要传位,可不是自己非要抢这个皇位。
如今大局已定,天下没有朝令夕改的皇帝,更没有禅让半年就要复辟的太上皇。
皇帝,金口玉言,岂能轻易更改?
况乎传位之国事?
这种意思就是明摆着告诉赵佶,不可能还政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