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过了几分钟,再来一句句拆解讲答。】
这篇贞观三年李大亮和鹰的故事,看的贞观二年的李世民脑子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他想吐槽的很多,比如自己才登基多久,到了贞观三年居然已经很久都不打猎了,这么惨的吗?
再比如这是哪个有毛病的使者,让你过去是去检查地方工作的,你居然乱以我的名义找人要鹰,你什么问题?
知道《资治通鉴》是宋朝的书,虽然宋有很多编前人小作文的黑历史,但是写史书的写到这种事情,可信程度勉强还是能有一半的。
人在凉州,贞观二年的李大亮也皱着眉,等看完未来自己的处理方式后,眉头松开。
不管明年还会不会有使者管自己 要鹰了,反正这方法没错,可以用。
一小篇文章看下来,凉州都督李大亮确实最没问题,反而是倒霉碰上这个私自问他要鹰的使者。
这个点也记住,以后派出去的使者,要提防他们巧立名目找下面要东西。不管那鹰是给谁要的,他们开口就是大忌。
等李二根据这个文章头脑风暴结束,语文老师也开始给这篇文章断句翻译。
昨天一天才受到高强度学习冲击的大家也很麻。
这么看一眼就能明白的文章,这老师居然还要讲的这么仔细,关键字都圈出来教大家怎么翻,怎么看文章。
确实写东西没个标点符号的古人:在改了在改了,我们也不知道你们以后学生学东西变得这么大,一个断句居然都是考点了。
等老师翻译完在那里慢慢讲,跟着旁听的大唐云学生有些皱眉。
李大亮是凉州都督,凉州当时北边还有突厥的威胁,这都没错,但是我们也是有专门勘测突厥变动的手段的,不是靠那只鹰。
李大亮纯粹就是不愿意被使者这么要求,直人直接上书问皇帝了,而不是因为那只鹰是军事情报员。
那鹰能有这种作用,使者都不敢开口。
你们后人隔了千年,确实还是对我们误解有点深啊。
除了很清楚自家事的大唐人,非唐人都在纠结这种官场上碰见事的处理方式。
“语文老师说的没错,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这个使者是代表皇帝来的,他要东西说是给皇帝要,具体什么样不好说,拒绝不拒绝都是问题……”
和领导好说话,和领导身边的人可难办了。
还没有步入官场的学子也在思考,如果是自己碰上了这回事,会怎么应对才好。
也就是李大亮人耿直,碰上的皇帝唐太宗也是明君,这事情才好搞定,不然迟早都够喝一壶的。
至于那些考点的文言词汇,大家也没想到,‘讽’在以后尽是讽刺的意味了,用含蓄的话指责劝告这意思知道的都不多了。
同样还有‘乖’,以后成了听话的意思,和他们现在的违背意思简直两个极端。
这篇文里,只有能看懂乖和讽的意思,才能理解文章大概说的是什么,但这两个就是重要考点,能看懂的话,语文老师也不会特意强调了。
至于语文老师把这篇文章申引到大唐王朝政治风气走向上,除了李世民很赞同,深以为然,秦汉的皇帝都是完全不在乎的。
看这本资治通鉴的写法还有语文老师的分析,的的确确以后那都是儒家模式和视角的叙事。
她过了几分钟,再来一句句拆解讲答。】
这篇贞观三年李大亮和鹰的故事,看的贞观二年的李世民脑子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他想吐槽的很多,比如自己才登基多久,到了贞观三年居然已经很久都不打猎了,这么惨的吗?
再比如这是哪个有毛病的使者,让你过去是去检查地方工作的,你居然乱以我的名义找人要鹰,你什么问题?
知道《资治通鉴》是宋朝的书,虽然宋有很多编前人小作文的黑历史,但是写史书的写到这种事情,可信程度勉强还是能有一半的。
人在凉州,贞观二年的李大亮也皱着眉,等看完未来自己的处理方式后,眉头松开。
不管明年还会不会有使者管自己 要鹰了,反正这方法没错,可以用。
一小篇文章看下来,凉州都督李大亮确实最没问题,反而是倒霉碰上这个私自问他要鹰的使者。
这个点也记住,以后派出去的使者,要提防他们巧立名目找下面要东西。不管那鹰是给谁要的,他们开口就是大忌。
等李二根据这个文章头脑风暴结束,语文老师也开始给这篇文章断句翻译。
昨天一天才受到高强度学习冲击的大家也很麻。
这么看一眼就能明白的文章,这老师居然还要讲的这么仔细,关键字都圈出来教大家怎么翻,怎么看文章。
确实写东西没个标点符号的古人:在改了在改了,我们也不知道你们以后学生学东西变得这么大,一个断句居然都是考点了。
等老师翻译完在那里慢慢讲,跟着旁听的大唐云学生有些皱眉。
李大亮是凉州都督,凉州当时北边还有突厥的威胁,这都没错,但是我们也是有专门勘测突厥变动的手段的,不是靠那只鹰。
李大亮纯粹就是不愿意被使者这么要求,直人直接上书问皇帝了,而不是因为那只鹰是军事情报员。
那鹰能有这种作用,使者都不敢开口。
你们后人隔了千年,确实还是对我们误解有点深啊。
除了很清楚自家事的大唐人,非唐人都在纠结这种官场上碰见事的处理方式。
“语文老师说的没错,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这个使者是代表皇帝来的,他要东西说是给皇帝要,具体什么样不好说,拒绝不拒绝都是问题……”
和领导好说话,和领导身边的人可难办了。
还没有步入官场的学子也在思考,如果是自己碰上了这回事,会怎么应对才好。
也就是李大亮人耿直,碰上的皇帝唐太宗也是明君,这事情才好搞定,不然迟早都够喝一壶的。
至于那些考点的文言词汇,大家也没想到,‘讽’在以后尽是讽刺的意味了,用含蓄的话指责劝告这意思知道的都不多了。
同样还有‘乖’,以后成了听话的意思,和他们现在的违背意思简直两个极端。
这篇文里,只有能看懂乖和讽的意思,才能理解文章大概说的是什么,但这两个就是重要考点,能看懂的话,语文老师也不会特意强调了。
至于语文老师把这篇文章申引到大唐王朝政治风气走向上,除了李世民很赞同,深以为然,秦汉的皇帝都是完全不在乎的。
看这本资治通鉴的写法还有语文老师的分析,的的确确以后那都是儒家模式和视角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