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是想让别的地方一起发展起来,但是以他们现有的能力和人力,又没办法做到。
大家寒窗苦读几十年,最后高中是往偏远地方去了,指望他们奋发图强好好干业绩,不如指望他们就只是摆烂,少搜刮民脂民膏。
人家搞个什么,有的是人去,他们要是想搞,响应者寥寥无几。
社会性质不一样,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当时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小麦条锈病,也称黄疸病。会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破坏叶绿素,造成光合作用下降,最终导致小麦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减产两三成?颗粒无收?
麦田里,天幕的话音一落,不少人赶紧低头查看自己家的麦子,还好,依旧是绿油油的。
“这个黄疸,我们没的麦子上好像没有诶?”
“呸呸呸,别乱说话,最近我们仔细注意麦子,好好听天幕说。”
也有些农人恍然大悟,以前是以为天气不好或者自己那里没搞好,原来这样的粮食就是不正常,是有病了!
“有病的话,是也可以给作物配药吗?”
“这怎么配药,大夫还能给这些麦子把脉不成?”
一些实在对人体医学每天分的大夫:似乎,也不失为另一条谋生之路……
[大学时候,李振声就曾经跟着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收集种植过800多种牧草,因而对牧草也颇有研究。
他想,小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今天依然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照顾,却长得茂盛异常。
那能不能通过天然牧草与小麦的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呢?]
“牧草!”
赵过听愣住了,转过身问后面的农人:“天幕没开玩笑吗,牧草和小麦?”
水稻都还是在各种稻子里杂交,玉米更是一代一代培育,哪怕是那些个大麦、小麦、燕麦、黑麦,那也都是相似的麦子。
“牧草和小麦,牧草、牧草……”尽管赵过不清楚后世的具体植物学分类,但他的常识告诉他,这两种植物的区别,比鸟和鱼还要大。
未央宫里的刘彻震惊过后倒是注意到了这个牧草。
他在思考,能不能让赵过也顺便种点牧草,研究人的口粮一并把马的口粮也研究了,贮藏的方法之前主播讲羊草的时候都有讲过,这个不用担心……
[这项研究工作他一干就是30年,中间也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一直到1979年,他的研究终于有了突破。
他研究的小偃六号,不仅对当时流行的八个条锈病生理小种都有较好的抗性,还抗干热风、耐旱、产量稳定。平均亩播量12-16斤,亩产量在700斤左右.
“小偃6号”的成功,当地的农民都切实感受到了新品种小麦带来的收益,还流传出了“要吃面,种小偃”这句话。]
亩产多少?
秦汉时期,小麦亩产三石,约莫84斤;隋唐时期小麦亩产约一石,那时候的一石是84斤,区别不大;两宋时期小麦亩产大概98斤;明清时期小麦亩产一石以上,140斤往上。
早些时候小麦亩产一百斤都没有,后面精耕细作了也不到两百斤。
而这个‘小偃六号’,不仅能抵御各种病害,还直接把产量翻了这么多倍。
水稻早些时候不是广泛种植,玉米更是海外来的作物,但是小麦作为五谷之一,是一直就被历朝历代广泛种植的,他们对小麦的产量那是再清楚不过了。
他们也是想让别的地方一起发展起来,但是以他们现有的能力和人力,又没办法做到。
大家寒窗苦读几十年,最后高中是往偏远地方去了,指望他们奋发图强好好干业绩,不如指望他们就只是摆烂,少搜刮民脂民膏。
人家搞个什么,有的是人去,他们要是想搞,响应者寥寥无几。
社会性质不一样,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当时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小麦条锈病,也称黄疸病。会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破坏叶绿素,造成光合作用下降,最终导致小麦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减产两三成?颗粒无收?
麦田里,天幕的话音一落,不少人赶紧低头查看自己家的麦子,还好,依旧是绿油油的。
“这个黄疸,我们没的麦子上好像没有诶?”
“呸呸呸,别乱说话,最近我们仔细注意麦子,好好听天幕说。”
也有些农人恍然大悟,以前是以为天气不好或者自己那里没搞好,原来这样的粮食就是不正常,是有病了!
“有病的话,是也可以给作物配药吗?”
“这怎么配药,大夫还能给这些麦子把脉不成?”
一些实在对人体医学每天分的大夫:似乎,也不失为另一条谋生之路……
[大学时候,李振声就曾经跟着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收集种植过800多种牧草,因而对牧草也颇有研究。
他想,小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今天依然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照顾,却长得茂盛异常。
那能不能通过天然牧草与小麦的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呢?]
“牧草!”
赵过听愣住了,转过身问后面的农人:“天幕没开玩笑吗,牧草和小麦?”
水稻都还是在各种稻子里杂交,玉米更是一代一代培育,哪怕是那些个大麦、小麦、燕麦、黑麦,那也都是相似的麦子。
“牧草和小麦,牧草、牧草……”尽管赵过不清楚后世的具体植物学分类,但他的常识告诉他,这两种植物的区别,比鸟和鱼还要大。
未央宫里的刘彻震惊过后倒是注意到了这个牧草。
他在思考,能不能让赵过也顺便种点牧草,研究人的口粮一并把马的口粮也研究了,贮藏的方法之前主播讲羊草的时候都有讲过,这个不用担心……
[这项研究工作他一干就是30年,中间也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一直到1979年,他的研究终于有了突破。
他研究的小偃六号,不仅对当时流行的八个条锈病生理小种都有较好的抗性,还抗干热风、耐旱、产量稳定。平均亩播量12-16斤,亩产量在700斤左右.
“小偃6号”的成功,当地的农民都切实感受到了新品种小麦带来的收益,还流传出了“要吃面,种小偃”这句话。]
亩产多少?
秦汉时期,小麦亩产三石,约莫84斤;隋唐时期小麦亩产约一石,那时候的一石是84斤,区别不大;两宋时期小麦亩产大概98斤;明清时期小麦亩产一石以上,140斤往上。
早些时候小麦亩产一百斤都没有,后面精耕细作了也不到两百斤。
而这个‘小偃六号’,不仅能抵御各种病害,还直接把产量翻了这么多倍。
水稻早些时候不是广泛种植,玉米更是海外来的作物,但是小麦作为五谷之一,是一直就被历朝历代广泛种植的,他们对小麦的产量那是再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