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袁阀 > 夺嫡之争炽热化

夺嫡之争炽热化

晋朝多政变,这是一开国就定下的底色和基调,成也袁熙,败也袁熙。

白马之变是晋朝历史上,最令人不堪回首的事件之一。那么千年风云散去,穿透历史的迷雾,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事变的核心主角太宗宣武帝袁熙的呢?

太宗宣武帝袁熙,与大哥袁谭、弟弟袁尚本系同父兄弟,也都经历了汉末的创业阶段,以袁熙的心胸,怎会走上杀兄屠弟、逼父逊位之路呢?

我们且来一一析之。

一、洛阳起兵,太祖武皇帝袁绍,过度分权背景下的诸子之争

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太祖武皇帝袁绍很幸运,他的儿子袁谭、袁熙、袁尚都很有才能,可谓是天佑袁家。特别是第二子袁熙,从洛阳建义之时,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参谋作用,这也是一切的根源之基始。

袁绍对几个儿子很倚重和疼爱。他起兵北之初,袁谭受命在老家汝南,争取世家豪族的支持,而袁熙则是指挥本部兵马,随父出征,袁尚则留守濮阳。

如果袁军主力全聚于一处,或是袁绍亲自领兵作战,袁谭、袁熙都居麾下,那么就没有后来的事了,也就是田丰之策。

偏偏汉末天下形势大乱,四方处于碎裂之势。北有公孙瓒和刘虞,西有张燕,东有田楷、刘备、黄巾军,东北有公孙度,东南有陶谦,南方还有曹操等一干割据势力,而且东汉是权臣当道的时代。

袁绍本身并不具备将才,冀州之地又处于四方觊觎之中,而且也不放心外臣,毕竟外臣最后成为权臣的太多了,他只好委袁熙以重任,让他带兵四处攻战。

这之后袁熙相继指挥了,对青州田楷、刘备,青徐黄巾,徐州陶谦、江东孙坚、孙策父子,以及兖州曹操的战争。

经过一系列的征伐,二公子袁熙的威望,在河北无人可比,太祖武皇帝袁绍,也高兴的无以复加。由于袁熙的官爵已经到了,袁绍能封赏的极限,再往上就是天子才能封的了,于是袁绍别出心裁地,让袁熙开府建牙治事。

于是袁熙成为了,青州最高的行政长官,军政一把手,袁熙的命令在,冀东通行无阻,不仅朝廷各部门的命令无法制约,有时就连袁绍的诏命,都不如袁熙的命令好使。

袁熙还私自招纳士人,制造朋党。

分别是郭嘉、贾诩、刘晔、高柔、田丰、顾雍、王修、国渊、糜竺、陈登等人

太始时期一众名臣,大多出自这个小集团。

开府纳士,结党谋私,历来都是忌讳。袁熙势力的快速膨胀,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有一次袁绍与心腹重臣许攸,谈及了二子袁熙,发牢骚说:

“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晋书·列传·袁谭传)有些真相只能从别人列传中找。

连当爹的都看不下去了,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长子袁谭,自然更看不下去了。如果任由袁熙的势力这么发展下去。

袁谭的地位毫无疑问,肯定会发生动摇。大公子袁谭的属官们,都建议袁谭赶紧采取措施,限制袁熙集团的发展。

二、袁谭与袁熙明争暗斗

袁谭集团认为,袁熙之所以实力壮大,就是因为屡次带兵出战,才逐步积累起人望。他们建议袁谭,不能总是安居于冀州,要寻找机会领兵建功。

北伐公孙瓒失败后,并州张燕第二次起兵反袁。袁谭幕僚郭图立即建议袁谭出征,以捞取军功。高祖袁绍也认为,应当趁此机会平衡一下,两个儿子的力量,于是批准袁谭带兵出征黑山军。

而且借着出征的机会,袁绍还把一部分军权的职务,转交给了袁谭。这极大地削弱了袁熙的势力。

削袁熙而益袁谭,实际上公开了袁谭和袁熙的矛盾。自此之后,袁谭、袁熙都开始加紧政治竞争,暗中招兵买马。

由于袁谭长居冀州,与袁绍近臣接触较多,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袁绍头号谋臣辛评就公开支持袁谭。荀谌心怀两端,时而倒向袁谭,时而倒向袁熙。

逢纪、审配则坚决支持袁熙,屡次向袁绍陈述袁熙的大功,决不能起抑制之意,以免父子生嫌。

为了安抚袁熙,袁绍有一匹胡马,高大健壮且性子暴烈,人骑时经常被掀下马来,一般人不敢骑。

于是袁绍打算,把这匹好马送给袁熙,以表达对袁熙的亏欠,袁熙和许褚合力制服此骏马,也就是绝影。

不过后来传言说,袁熙说自己有天命在身,所以能够制服它,袁谭闻言,让人添油加醋地向袁绍诬告,说袁熙自称有天子之命,太祖袁绍闻言大怒,不过不知什么原因,袁绍放弃了斥责袁熙的打算。

可见二子争斗,已经相当激烈了。

同时两人不遗余力地,争取地方上的势力。袁谭根据辛评的建议,积极地在各地培养拉拢私人势力。他勾结藏洪、朱灵、焦触等人,不断调取精兵,以做不时之需,巩固他的幽州。

袁熙则以青州为据点,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晋书·列传第十九·张郃传

》)。他的心腹徐晃则,常年坐镇青州,不断以金银财宝招纳山东豪杰。

袁谭以利害关系,拉上了袁尚,一同对付袁熙。袁尚才能和谋略,都次于两个哥哥。他目睹兄长争位,也渐渐起了争位之意,何况袁绍、刘夫人都偏爱与他。

他自知论实力,绝不是两个哥哥的对手,又见袁熙实力过于强大,因此采取了联弱抗强的策略,倒向了大哥袁谭。

斗争到白热化的双方,还把手伸到了对方的营垒之中。袁谭企图用财货收买袁熙府中的猛将许褚、赵云、张辽等人,但他错打了算盘,遭到这些人的拒绝。

袁熙同样也不示弱,他通过各种拉拢利诱等手段,先后把袁谭手下的将领常何、王晊等人,策反为自己的眼线。

到了白马之战前夕,袁熙和袁谭的竞争已经不可调和,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到了分上下、决生死的时候了。史称白马之变。

晋朝人对白马之变的态度,起初唯唯不敢言。晋初官修皇帝实录都讳莫如深,晋太宗宣武帝袁熙看到后很不高兴,坚称自己做的是“安社稷、利万民”的好事。

于是让史官们秉笔直书,不得隐讳。自此之后的官方史书,都带着贬袁谭、褒袁熙的态度书写此事。

直到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让房玄龄等人,编修《晋史》,才提出袁熙杀兄屠弟的做法,确实有悖于传统道德,这成为后世批评白马之变的一个重要源头。

之所以有人说对有人说错,不外乎出发点不同。言对者认为太宗宣武帝袁熙,上位开启治世,结果是好的,过程就不必过多计较;说错者则从人性出发,不管为了什么,杀害亲生兄弟违背人性、违背基本社会公理,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

或许,这就是政治事件的本质属性,标杆立不准,是非也就难以评判。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有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有时是由幸存者书写的。反而是对客观史实的追溯与探讨,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