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69章 第一毒士贾诩

第269章 第一毒士贾诩

第269章 第一毒士贾诩

三国的谋士,以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名声最显。

但有一个谋士是主播比较喜欢的,那就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的贾诩,只因他少有可以善终的奇人。

贾诩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

时至今日,无论大家如何讨论三国谋士,也很少有人将贾诩作为第一谋士的竞争者。

甚至连前三都进不去,大多都是什么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荀彧什么的。

难道真的是因为实力不够吗?显然不是。

而是贾诩实在是太能苟了,一直在隐藏自己,不断的降低存在感,连同样能隐忍的司马懿都比不过他。

纵观贾诩的一生,身处乱世,审时度势,冷静地趋利避害,对人性有精准把握。

说话把握时机,关键时刻一字千金,听者受益不听受挫,是一个纯粹的靠智谋安身立命的人。

作为一个谋士,贾诩真正做到了以追求谋略本身的完美为己任。

“离间马超和韩遂,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要是结亲司马家,万一司马家失败了也会被牵连,看不清形式情况下,防守才是最佳策略。

“当时太尉段颎早年长期驻守边疆,威震四方,所以贾诩借他的名气来吓唬氐人。”

“他是张绣的谋士,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却劝张绣归降了曹操,并为曹操出谋划策。”

“192年,董卓被杀,牛辅又死,众人恐惧。”

“如果事情不成,再走也不晚,众人都认为他说的对。”

“他为李傕出谋划策,却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但好在贾诩一直牢记这一点,深居简出,小心翼翼,这才得以善终,说是三国第一谋士都不为过。

在他看来,贾诩一个人看似不起眼,却搅乱了整个三国,有点纵横家的意思。

“官渡之战前夕,他提出四胜四败论,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这时贾诩对众人说,如果你们解散队伍回乡,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

贾诩的智谋高超遭人嫉妒恨,这是一定的,尤其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旧部。

“他一生算无遗策,助曹丕成为曹操的接班人。”

“他本是董卓的部将,却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

李世民:三国谋士过百,贾诩绝对称得上顶尖。

“贾诩说自己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赎回我。”

同时贾诩紧随形势发展,在乱世的夹缝中求生而游刃有余,顺从于命运的安排并巧妙地争取个人利益,直至善终,堪称由平民走向巅峰的教科书典范。

活着才是最大的赢家,反面例子就是陈宫。

“年少时没有人赏识他,只有汉阳名士阎忠觉得他不一般,说他是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

陈宫也是个人才,却早早赴死,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贾诩是个真正的谋士,懂得全身而退,不求功名,不求利禄,得以全善而终。

要是结亲曹家,后来必然会被司马家满门抄斩。

他也分析过贾诩可以善终的原因,这要归功于贾诩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忘记自己的身份。

“不如率兵向西,所到之处召集兵马,从而进攻长安。”

“在返乡途中走到开县时,遇到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抓。”

“他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在77岁时去世。

“校尉李傕、张继等人想要解散队伍,炊峄毓斯ΥА路返回家乡。”

“贾诩被举为孝廉任郎官,后因病离职。”

“他,便是谋士贾诩。”

贾诩自保在于看透了人性,这辈子很轻松的名利双收寿终正寝,谁不羡慕这样的人生。

“赤壁之战前夕,他曾力劝曹操不战。”

“贾诩善于随机应变,像这种事情有很多。”

“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并把他送走,而其他一起的人全部被杀。”

“如果事情成功,则可以侍奉天子来征服天下。”

贾诩不是曹操的旧部,只是后面加入曹操的队伍。

“虽屡立奇功,却从不解结党,闭门自守,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

贾诩的深谋远虑也让他钦佩不已,就比如晚年的时候不让儿女结亲权贵,这一点太聪明了。

不出他所料,流传到后世被众人所知的谋士果然有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

“但曹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赤壁大败。”

“于是进攻长安,击杀了王允等人,把持了朝政。”

“李傕等人以

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推辞不受。”

“后改任为尚书,主持官员选拔任用。”

贾诩:虽然我因为提出反攻长安之计被天下人骂作毒士,但我仅仅只是为了自保,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后,就要开始清算董卓余党。

而他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任职,要是再不采取行动,他也必然会被清算。

当时董卓死后,余党群龙无首,李傕等将领则打算逃亡凉州。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但要是如此的话,他也要踏上逃亡之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抓住清算了。

考虑到自身安全,他也不得不给李傕等将领出主意。

于是他造谣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要是他们将领抛弃属下独自逃亡的话,一个亭长就能把他们抓住。

与其逃亡天涯,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

如果失败了,再逃走也不迟。

经过他的一顿忽悠和恐吓,李傕等将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

与其坐以待毙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于是李傕等人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可也正因如此,李傕等人祸乱长安,让长安城像曾经的洛阳城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

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

这一切虽说是他的一个计谋导致的,但他仅仅是为了自保而已。

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都杀了,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呢。

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等将领,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贾诩做了许多扶持救助朝廷的事情,于是李傕等人对他又亲近又害怕。”

“而李傕与郭斯在长安城中明争暗斗,相互猜忌,后又请贾诩为宣义将军。”

“经贾诩的周旋后,两人和解,放出天子,而贾诩也做了许多保护朝中大臣的事情。”

“天子被救出后,贾诩交还官印辞职。”

“当时将军段威屯住在华阴县,段威与贾诩是同郡人,贾诩便离开李傕依附了段威。”

“贾诩素来有名气,受到段威军中将士的敬服。”

“段威害怕贾诩取代自己的位置,但表面上对贾诩还是礼遇有加,贾诩看出后更加感到不安。”

“当时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交接了张绣,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

“贾诩准备走的时候,有人对贾诩说,段威待你不薄,你怎么就离开他了呢?”

“贾诩对他说,段威生性多疑,虽然礼节周到,但是却靠不住,时间长了定被他所害。”

“而我离开,他也一定很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结交强大的外援,所以也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

“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

“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礼遇有加,而段威也果然善待贾诩的家人。”

苏轼:贾诩的聪明才智不在诸葛亮、司马懿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三国的谋士众多,其中他最欣赏的,就是号称第一毒士的贾诩。

贾诩此人计谋的确极高,不献计则已,一献计必然是一击即中。

绝不会给敌人机会,就算不死也是重创。

甚至就连曹操在宛城之战中,都差点被贾诩的计谋干掉。

他最佩服的一点,就是贾诩有才,但不露锋芒,韬光养晦低调才是王道。

三国谋士聪明且比贾诩强的人有不少,但却一个个不是早逝便是累死。

而贾诩不想活的那么累,你有难问我,我答,你不问我,我就不开口。

你赢不会少我好处,伱输对我也没损失,活着才是王道,贾诩太过精明也太惜命。

“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张绣。”

“突然有一天领军撤退,张绣亲自率兵去追。”

“贾诩劝阻不能追,追则必败。”

“张绣不听,进军与曹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

“而此时贾诩又对张绣说,快去追,现在追,再战必胜。”

“张绣谢绝说,刚才没有听你的话,结果大败,现在再追有什么用?”

“贾诩只说现在军情已经发生了变化,立刻追击必然获胜。”

“张绣还是相信了他,于是收集散兵追击曹军与之大战,果然得胜而归。”

“张绣回来之后,不解的问贾诩,这是怎么回事?”

“贾诩解释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