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烈日当空,宫中太监到镇北候府传旨。
“奉天承运,皇上有诏,特传镇北候未时三刻到宫中太和殿议事!钦此!”
“镇北候,还不快快接旨!”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镇北候府所有家眷和下人整整齐齐跪了一地,秦璟上前接过圣旨,跪地谢恩。
宫里的通传太监正要离开,秦璟赶紧说道:“王公公请留步!不知皇上突然传旨入宫所为何事?”
“昨夜兵部尚书大人入宫,向皇上递了折子,皇上一宿都没睡!余下的事待镇北候见了皇上便可知晓!”
“多谢王公公!”
“镇北候请留步!”王公公客气了一番,收了一锭银子,面露喜色,转身带着宫里的几个小太监,匆匆回宫复命去了。
“看来今日是非要入宫一趟不可了!”秦璟面露担忧之色,望着陆英淡淡地说。
“不如让爹爹带着娘亲和璇玑一起入宫,璇玑好想去看看静姨娘!”
璇玑拉着陆英的手臂撒娇。
“今日你爹爹入宫是有要事与你皇伯伯相商!改日若静姨娘想璇玑和娘亲了,自然会告诉你皇伯伯,到时候你皇伯伯便会宣诏让娘亲和璇玑入宫!”
看着娘亲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璇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素日秦璟都会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今日急着入宫议事,他饭后便穿戴整齐。
因天气炎热,镇北候特意骑上了一直随他南征北战的黑马。
这黑马名唤苍乌,曾带着镇北王上阵杀敌,不得英勇,且极通人性。
作为镇北王的夫人,陆英也有一坐骑,通体雪白,名唤飞雪,虽不及苍乌那般高大威猛,却实足是一匹漂亮的马儿。
此刻苍乌被秦璟骑在胯下,正朝着宫中赶去,而飞雪正在马厩里悠闲地吃着青草。
骑着苍乌在京城的街道上穿行,虽不及沙场上那般淋漓豪迈,却别有一番不一样的感觉。
一辆马车与秦璟的所骑的苍乌擦肩而过,马车内坐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太傅姚彦寿。
“自齐国归降我大魏以来,镇北候是越发受皇上器重了!”
“太傅大人曾是帝师,且嘉贵妃在宫中深受皇上宠爱,皇上膝下又唯有昭和长公主一人,镇北候又如何能与太傅大人您比肩!”
绝尘平日总是以姚彦寿门客的身份,跟随其左右,实则却是他府中豢养众多死士的首领。
这一席话说出口,姚彦寿面上虽波澜不惊,可是内心深处却是极为认可。
只是一想到女儿姚月夕好端端的贵妃之位,竟因镇北候秦璟的小女儿璇玑的缘故,无端被降为嫔位,姚彦寿的脸上瞬间浮现出一丝阴霾。
察觉到一丝寒意袭来,绝尘赶忙赔不是:“太傅大人,都是绝尘一时失言!还望大人恕罪!”
“月夕在后宫还是太妇人之仁,如今没有了协理后宫之权,降为嫔位,对她不见得是坏事!也好让她自个儿反思一下!”
“太傅大人说的是!”
说话间,马车已经在宫门外停下来。
秦璟因骑着高头大马,已先一步到了宫中的太和殿。
宫人备好了上好的茶水,秦璟一边喝茶,一边等待着皇上的到来。
一阵脚步声传来,秦璟赶紧起身,并随手正了衣冠。
“太傅大人快里面请,这天气炎热,皇上正在批阅奏折,特请镇北候和太傅大人稍作休息!先在殿中喝些茶水。”
秦璟与姚彦寿一见面,两人客套地打了招呼。
“镇北候越发英武,如此骁勇善战且屡立战功,真是我大魏之福!百姓之福啊!”
“太傅大人许久不见,还是这般精神爽朗,我大魏有太傅大人实乃一桩幸事!”
两人商业互吹了一番,各自坐下,端起茶盏慢饮,有些尴尬地等待着皇上的到来。
一旁站着的绝尘只听不语,脸上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
“皇上驾到!”
宫人的吆喝声传来,紧接着魏帝便走进大殿中。
“臣等恭迎皇上圣驾!”
“两们爱卿快快请起!”
皇上伸出双臂,虚晃着轻扶了一下姚彦寿,待两人恭恭敬敬地站好,这才心满意足地倚坐在龙椅上。
“皇上日理万机,不知今日召老臣入宫所为何事?”
姚彦寿仗着曾是帝师,又实为国丈之职,率先发问道。
“昨日兵部尚书接到密报,云国近日屡屡犯我边陲之地,不知两位爱卿有何良策?”
“我大魏与云国边境一直是司马泰将军镇守,数年来,相安无事,近日云国竟贸然来犯,想必是蓄谋已久。”
姚彦寿捋着胡子,意味深长地说。
“司马将军一向骁勇,用不了几日,必会平息我边陲战乱!还望皇上注意龙体,且不可太过担忧!”
早些年秦璟与司马泰将军有过数面
之缘,深知此人军纪严明,是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朕本来也有此意,只是边陲之地战事吃紧,一想到我大魏百姓因战事游离失所,朕就觉得寝食难安!”
“皇上说的是,眼下只怕单凭司马泰将军和众将士,恐怕难以抵抗云国举国之兵力!还请皇上早作定夺!”
姚彦寿话锋一转,将问题又推给了皇帝。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不但能及时审视度事,还能将自己撇的干干净净!
见姚彦寿如此说,皇帝心中了然,随即望向秦璟。
“若是有需,臣愿率十万大军,增援司马泰将军!”秦璟一想到边陲之地的百姓正因战火而民不聊生,颠沛游离,一时间热血沸腾,主动站出来请命!
“太傅大人和镇北候真乃朕的肱骨之臣,有两位爱卿替朕分忧乃是朕之大幸也,是大魏之大幸也!”
“皇上谬赞,臣不敢当!”姚彦寿赶紧跪下说道。
“太傅大人快快请起!朕已让宫人通传嘉嫔,今日你便到宝华殿同嘉嫔和长公主一起用晚膳!”
“皇上此言让老臣感激涕零,老臣谢过皇上,日后愿为皇上肝脑涂地,也再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