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胎穿:我在大明孤独长生 > 第412章

第412章

御书房。

朱棣听到杨轩的话,下意识便抬头看向他,沧桑的眸子之中,仿佛有着光。

紧接着他又听到:“迁都是势在必行的。”

“金陵虽好,但却远离危险,容易居安忘危。”

“而且金陵繁华,极为容易使人堕落。”

“最重要的是,远离边境,有紧急军情的话,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传到京师。”

“等京师反应过来,敌军已经破关。”

“还有就是后世之君以及臣子对北方的重视不够,容易成为下一个南宋。”

“你说的不错,我怕的就是这个啊!”

朱棣点了点头,非常认同杨轩的话。

但,杨轩所说的只是一部的原因。

大明如今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皆在南方,整体上呈现的是南重北轻的局面。

而且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南方人是瞧不起北方人的。

这一点在官场上尤为明显。

很多南方士子觉得若不是朝廷改革了科举政策,他们南方的科举,也不至于竞争如此激烈。

朝堂上,也不至于让北方出身的官员占据半壁江山。

朱棣心中很清楚这些。

洪武一朝,老朱就竭力在促进南北融合。

有效果,但这并不能消除南北分裂了几百年而造成的隔阂。

到了朱棣手里,他也促进南北融合。

但是进度嘛,并不能让他满意。

现在已经是永乐十八年了,他也已年过花甲。

还能活多久,这他也不知道。

不过想来,时间也不会太长。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寿命普遍不长。

而历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年龄也不高。

所以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他想尽可能的把这件事做好。

最起码,也要立下一个规矩。

太子朱高炽他太了解了。

他会是一个明君,但是太仁慈了,手段也不够狠。

这件事在他手里根本做不成。

后世之君就更不行了。

历史早就已经证明过,越往后,皇帝手中的权柄就越弱。

所以,这件事,也只有在他手里才可以做到。

而迁都,就是朱棣的办法。

迁都,将大明的政治中心迁往北方,以此,来带动北方的经济发展,充实北方的文化底蕴。

同时,迁都也能迁过去大量的人口。

要知道,在北方分裂抽取的数百年时间里,由于战乱等各种因素,人口下降的厉害。

蒙元统治期间,百姓也是过得水深火热。

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大明建立数十年,虽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

但是粮食产量上不去,人口也就没有办法快速增长。

再加上草原各部时不时让南下打草谷,进行劫掠。

这就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纵观洪武一朝,大明与北元的战争就没有停下过。

到了永乐一朝,大规模的战争打了三次,小规模的战争起码有数十次。

几十年下来,北元分崩离析,愈发孱弱。

已经对大明构不成多么严重的威胁了。

此时迁都,不仅能够巩固之前的成果,还能加强朝廷对边关重镇的控制。

不至于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总之,迁都很有必要。

不管有多少人反对,朱棣都不会改变主意。

对于杨轩的理解和支持,朱棣很欣慰。

因为太子反对的愤怒,也消的差不多了。

“迁都,涉及到方方面面,朝廷上下全都得动起来。”

“但现在,大部分人都反对迁都。”

“难啊!”

朱棣叹了口气。

迁都,不是说迁就能迁的,这不是搬家,把家具打包好带走就行了。

朱棣,还有他的后宫妃子,太监宫女,太子一大家子。

以及王公大臣,士兵百姓。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数。

这些人到了顺天之后,还要给他们安排住的地方。

而且能被朱棣迁往顺天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要安置好他们,就得花费大量资金。

今年皇后薨逝,治丧就花费了不少钱。

以国库现在的存银,也支撑不了迁都。

当然,就算现在定下章程,等到正式迁都,也到永乐十九年了。

到时候,税收上来,迁都的钱也就有了。

钱的问题,都好解决。

但最大的就是粮食问题。

众所周知,顺天附近不是产粮区。

而一旦迁都,顺天势必会涌入大量的人口。

这么多的人口

,每天所消耗的粮食将是巨大的。

光是京师三大营,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要知道,三大营的士兵可都是脱产的。

而且三大营不仅仅只有士兵,还有战马,骡马等运输辎重的牲畜。

这人吃马嚼的,对粮食的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通州虽然存放了两百万石粮食。

但这些粮食是用来维护北方稳定的。

边关将士,各省赈灾,都需要从这里运粮。

若再加上迁都涌来的人口,对通州粮食的消耗势必会加大。

所以,从南方运粮就是必须的了。

好在运河早已疏通,直道也已修建完成,今后运粮,损耗将会大大降低。

至于新引进的作物,这不才刚刚开始推广嘛!

迁都后的三五年内,还是需要依赖南方的粮食。

等到新的作物彻底推广开,百姓们认识到新作物的好处,把坡地荒地利用起来,北方的粮食产量整体提升。

届时,对南方的粮食依赖就会减少。

而粮食总量提升,就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那到时候就可以从南方迁移人口,充实北方广阔的土地。

达到促进南北融合的目的。

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杨轩自然也清楚这其中的难处,他虽然没有经历过迁都,但好歹也当了几十年的官了。

眼界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