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至今一共发射的卫星数量也才9000多颗,星网要整5万多颗上去,也就是说“星网”项目发射的卫星数量是现有卫星数量的5.5倍之多。
这让获悉该消息的很多天文学家难以接受,也第一时间跳出来明确反对。
按照天文学家们的说法,如果“星网”项目计划全部覆盖,那么地球表面的天文观测仪器将会受到“星网”的巨大干扰,人类目前探测宇宙主要采用的是电磁波,以及今年新诞生的引力波探测方式。
当宇宙中的电磁波照射到“星网”的卫星上时,会因为卫星反射而导致该电磁波无法到达地球表面。
而且“星网”项目计划中的卫星自身也会发光,将会干扰地面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就好比前一阵子“蓝箭-5A型”重载火箭发射的“一箭多星”释放出来的卫星,像是星光一样散布在太空中。
只是一百多颗卫星还好,天文学家们表示还可以通过转移观测地点,或者等到卫星离开观测位置后再进行观测。
但如果按照“星网”项目计划中的5万颗卫星全部发射,到时候观测将躲无可躲,就连哈勃空间望远镜也同样会受到影响,那只能将观测设备放在月球上才能正常观测,而这会大幅增加天文学研究成本。
因此,天文学家对于“星网”项目是极力反对,尤其是欧美那边的天文学家。
不过这种反对声音显然无法阻止九天星网推进“星网”项目计划,方鸿也没有搭理,国内的天文学家们现在也没吭声,因为以后有巡天空间望远镜可以用。
不同于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哈勃望远镜,巡天空间望远镜是要送到地球背光面的拉格朗日点上,这个空间位置距离地球长达150万公里的超远距离,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天文观测,就算有影响也是极小极小的一片天区。
根据宇宙学基本原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处处均匀且各向同性,宇宙没有绝对的中心,或者处处都是中心。
说人话翻译一下就是哪哪都一样。
既如此,有影响的那极小部分的天区,不去那观测就完事了。
国内的地面天文观测设备相对不多,而且巡天空间望远镜项目还是群星资本掏钱资助的,东西折腾出来了群星资本也不会用,这也不是群星资本该干的事儿,搞出来了到时候还不是给你们这些搞天文的拿去玩儿,所以国内天文学界自然不好说啥。
反正以后有巡天望远镜可以用,自然是高高挂起。
国外的天文学家们可就就有点炸毛急得跳脚了,因为确实会影响到很多地面天文观测设备,想用巡天望远镜还要排队申请,就不得不看你的脸色。
毕竟,客观上影响到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所以现在也是喷的厉害。
……
又过了三天,另一个针对“星网”的声音,给的压力就比天文学界大了不少。
不列颠带英的《简氏防务周刊》最新的文章,其标题就是:“星网”的出现对世界各国带来国防安全隐患!
这篇文章起首先定义了“海陆空天网”的战略构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疆域在不断改变,最早的疆域是大陆,即领土;航海技术发展,使得国家的疆域进一步扩展到“领海”;航空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展到“领空”;到了航天技术的发展,扩展到了“太空”;网络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展到了虚拟世界,也被称之为“第五空间”。
不过这篇文章显然偷换了概念,“太空”可不是某个国家的疆域领空,卫星是必须要环绕地球运行,那就必须要穿越各国的所处的外层空间。
否则,大家都不要搞卫星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太空只能是全人类共有,何况在1967年生效的《外层空间条约》就已经规定太空不属于领空,由全人类共同利用开发。
《简氏防务周刊》说了一大通都是为后面做的铺垫,之后的文章内容便表示,“星网”建立一个覆盖全球性的网络,将增加各国的网络攻击和信息安全风险,大规模的卫星网络会被恶意利用,给各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军事通信和国家机密信息造成威胁。
而且“星网”项目的卫星数量庞大,将会在太空中形成大量的卫星群和太空垃圾。这些卫星和太空垃圾存在对人类的太空活动和卫星通信会造成干扰和冲突。
除此之外,文章还进一步表示,“星网”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竞争,尤其是在军事领域。
……
“最近这段时间,‘星网’项目遭受了一连串的外部压力,不知道……”田嘉奕说起了这个事情,方鸿当即打断她的话云淡风轻地说:“这个不用过多担心,‘星网’落地之前就已经预判到了这些结果,上边也是知道的,各方面的潜在问题咱们报告也说的很清楚,就算外部施加过来的压力,有上边的大佬们会顶回去。”
田嘉奕:“那好吧……”
方鸿笑着说道:“欧美人急眼了,说明这事儿做对了。九天星网只管做好两件事情就行,一个是外部泼来的脏水统统否认三连甩干净,另一个就是切实顺利推进‘星网’项目。”
反正这个事情,九天星网的回应就是:服务全人类、造福全世界。
总之,立意要高大上,立足于伟光正。
方鸿早就已经把“星网”的事情明明白白的写了报告,从客观上来讲这个事情从多个层面来看都是大有裨益。
天上的“星网”和华wei的地面5G基站并不冲突,而且市场足够庞大,能够容得下两种模式并存,必要时还能相辅相成。
既如此,小孩子才会选择,大人自然是全都要。
首先是在陆地上的应用,陆地上的网络将会更加普及和便捷,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上网、交流,获取所需的信息。
此外,便是陆地上的大规模数据收集和共享将成为可能,这对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将起到重要作用。
然后是海洋方面的应用,还要是地球上面积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目前海洋的信息获取和交流依然比较困难。通过陆海空天网成体系建立,海洋信息的获取和传输会更加便捷,海洋科研、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都将受益。
再者是空中方面的应用,航空业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航班管理和安全控制,避免空中交通拥堵和事故的发生,还有空中网络也能成为人们移动办公、娱乐和通信的重要手段,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最后是太空方面的应用,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太空已经不再是人类无法触及的领域,“星网”可以更加方便导航和通信,包括对太空资源的利用,大幅提升太空探索能力等等。
除此之外“星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军民两用可以无缝衔接,比如说空中应用,放在民用领域可以优化航空业,可以为移动办公、娱乐和通信提供更多便利与选择,但切换到了军用领域,就可以为无人机提供精确导航、制控部署、定点打击等等。
由此可见诸多客观属性摆着的,“星网”不是说你反对就不搞,万一我不搞,你偷偷地搞了呢?
不说别的,光是这有限的空间轨道资源,先占位原则之下,那也得去把坑位占了再说。
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