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大水木h和少部分学校还好,画风还算比较正常。
根据最近各大高校公开的数据表明,燕大的借阅书籍次数排行大概是这样的。
1.《论米国的民主》
2.《俄国解密档案选编》
3.《国富论》
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5.《明朝那些事儿》
6.《世界文明史》
7.《续资治通鉴长编》
8.《激荡三十年》
9.《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思维的大变革》
10.《货币战争》
水木的排行榜风格似乎和燕大交换过来了,人文气息非常浓厚。
1、《理想国》
2、《红楼梦》
3、《人间词话》
4、《西方哲学史》
5、《围城》
6、《乡土中国》
7、《百年孤独》
8、《平凡的世界》
9、《追风筝的人》
10、《三体》
但看另外一些高校的榜一,画风就逐渐变得奇异起来。
某民大:《盗墓笔记》
某山大:《明朝那些事儿》
某汉大:《神雕侠侣》
某财大:《盗墓笔记》
某外大:《盗墓笔记》
......
笑过之余,他又不自觉陷入了思考。
虽然他很确信以上这些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甚至他自己以前闲暇时间都爱不释手地翻阅。
但是陆时羡不得不说一句,个别性真的无所谓。
群体性的抉择有时候能够在某个侧面能够说明一点不算问题的问题。
当然大概率是他在无事找事,庸人自扰。
想的有点多!
陆时羡一拍额头将自己拍醒。
该干正事了!
打开笔记本,陆时羡开始对照这个学期的课本进行预习。
当然,对他而言,大部分内容很可能是复习。
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
时间来到上午九点。
陆时羡将桌上的课本放到一边。
打开笔记本电脑,又拿出马玉恒给他的移动硬盘。
但他忽然傻住了。
因为他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他已经猜到硬盘密码!
可是输入几次之后,却显示密码错误。
打不开硬盘,拿不到数据,那还搞屁呀?
这老马可真不够意思啊!
给个数据居然还设置这么bt的密码。
如果他当时没记错的话,当时马玉恒说的是基因组学dna复制错配概率。
dna复制机制他很清楚。
按照碱基互补的配对方式对亲代dna链为模版,这样复制出来的核苷酸序列都是相同的。
dna聚合酶具有模版依赖性,能根据模版碱基顺序选择相应的碱基配对。
出现差错之后,由于dna聚合酶的外切功能,它能够除去错配碱基并改选正确碱基再进行配对。
可就算聚合酶能够清除错配的碱基,但最后仍有0.0001的的错配率。
不过,这自然不是最后的答案。
参与dna复制活动的dna聚合酶存在外切酶功能,可以对之前定好的配对进行校正,一旦错配发生,该酶即切除并填上正确碱基使错配率降低至10的负六次方。
再经细胞内存在的自我错配修复机制,可使错配减少至10的负九次方左右。
所以密码应该是0.000000001。
没问题啊?
难道是老马弄错了,还是说自己学的跟别人不一样。
陆时羡觉得很受伤。
这绝对是对他知识储备体系的一个质疑。
有时候,打破认知并不是一种很愉快的体验。
因为这会与之前已经形成固有的认知边限形成冲突。
你会觉得自己之前的求知是一种徒劳。
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最严重的莫过于三观认知,严重时可使人致郁崩溃。
当然,陆时羡遇到的只是偌大知识海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罢了。
燕大水木h和少部分学校还好,画风还算比较正常。
根据最近各大高校公开的数据表明,燕大的借阅书籍次数排行大概是这样的。
1.《论米国的民主》
2.《俄国解密档案选编》
3.《国富论》
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5.《明朝那些事儿》
6.《世界文明史》
7.《续资治通鉴长编》
8.《激荡三十年》
9.《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思维的大变革》
10.《货币战争》
水木的排行榜风格似乎和燕大交换过来了,人文气息非常浓厚。
1、《理想国》
2、《红楼梦》
3、《人间词话》
4、《西方哲学史》
5、《围城》
6、《乡土中国》
7、《百年孤独》
8、《平凡的世界》
9、《追风筝的人》
10、《三体》
但看另外一些高校的榜一,画风就逐渐变得奇异起来。
某民大:《盗墓笔记》
某山大:《明朝那些事儿》
某汉大:《神雕侠侣》
某财大:《盗墓笔记》
某外大:《盗墓笔记》
......
笑过之余,他又不自觉陷入了思考。
虽然他很确信以上这些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甚至他自己以前闲暇时间都爱不释手地翻阅。
但是陆时羡不得不说一句,个别性真的无所谓。
群体性的抉择有时候能够在某个侧面能够说明一点不算问题的问题。
当然大概率是他在无事找事,庸人自扰。
想的有点多!
陆时羡一拍额头将自己拍醒。
该干正事了!
打开笔记本,陆时羡开始对照这个学期的课本进行预习。
当然,对他而言,大部分内容很可能是复习。
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
时间来到上午九点。
陆时羡将桌上的课本放到一边。
打开笔记本电脑,又拿出马玉恒给他的移动硬盘。
但他忽然傻住了。
因为他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他已经猜到硬盘密码!
可是输入几次之后,却显示密码错误。
打不开硬盘,拿不到数据,那还搞屁呀?
这老马可真不够意思啊!
给个数据居然还设置这么bt的密码。
如果他当时没记错的话,当时马玉恒说的是基因组学dna复制错配概率。
dna复制机制他很清楚。
按照碱基互补的配对方式对亲代dna链为模版,这样复制出来的核苷酸序列都是相同的。
dna聚合酶具有模版依赖性,能根据模版碱基顺序选择相应的碱基配对。
出现差错之后,由于dna聚合酶的外切功能,它能够除去错配碱基并改选正确碱基再进行配对。
可就算聚合酶能够清除错配的碱基,但最后仍有0.0001的的错配率。
不过,这自然不是最后的答案。
参与dna复制活动的dna聚合酶存在外切酶功能,可以对之前定好的配对进行校正,一旦错配发生,该酶即切除并填上正确碱基使错配率降低至10的负六次方。
再经细胞内存在的自我错配修复机制,可使错配减少至10的负九次方左右。
所以密码应该是0.000000001。
没问题啊?
难道是老马弄错了,还是说自己学的跟别人不一样。
陆时羡觉得很受伤。
这绝对是对他知识储备体系的一个质疑。
有时候,打破认知并不是一种很愉快的体验。
因为这会与之前已经形成固有的认知边限形成冲突。
你会觉得自己之前的求知是一种徒劳。
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最严重的莫过于三观认知,严重时可使人致郁崩溃。
当然,陆时羡遇到的只是偌大知识海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