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陛下可对太子有何不满?
朱元璋的一句话,让宋濂心中羞愧的同时,又有一种痛心的感受。
但这也怪不了任何人。
“陛下,老臣……老臣悔啊!”
宋濂干瘦的身体跪在朱元璋的面前,哽咽哀伤的喊道。
朱元璋笔挺的站在那里,没有去看跪在面前的宋濂,淡淡道:“咱,是该感谢你的。”
“你教导太子读书,朝中的事务也没落下。又在大本堂教老三老四他们,咱的孩子你教的不错。”
“老三机灵,有胆识。老四勇武,无畏。这两个孩子,将来都是有作为的。”
朱元璋的话,让宋濂一下子有些破防。
按照皇帝的话来说,宋濂只要自己不犯傻,将来太子登基的时候,他就是帝师!而且还是几位持有重权王爷的老师。
在朝中的地位就算是已经归养的李善长也比不上。
在洪武初年开国的时候,朱元璋就奉宋濂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并且赐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院学士之长。
权柄尤重,甚至在某些方面,高过宰相。
或许就连老朱都意识到这个位置在文官之中的超然地位,于洪武十四年废黜,永乐时期彻底废此职位。
“老臣有罪……!”
宋濂痛哭:“是老臣犯了糊涂,是老臣失了本心啊!”
“去岁陛下整顿淮西武勋之后,老臣眼看着文官起势,心里头有了不该有的念头,何文玉提出按原有榜单号卷时,老臣没有阻止。”
“老臣颜面尽失,是老臣咎由自取!咎由自取啊!”
宋濂泪流满面。
一个六十五六的老头,在这嚎啕大哭。
但是没人敢上去搀扶。
这位大明朝的智者,这位德高望重亲自编写诸多史书的大儒,此时哭的好似孩子一样。
宋濂身形有些站不稳,朱元璋上前,伸手携着宋濂一只胳膊,让其缓缓坐在了一旁的石凳上。
“咱怪你,不是因为你办错了事。”
朱元璋淡淡道。
“咱是觉得,你宋景濂心里没咱这个皇帝!你想用大义来堵住咱的口,你觉得所谓的公平公正就是一碗水端平。”
“但咱问你,坐在这个位置上,有些水怎么端?北方士子遭受战乱那么多年,他们受点恩惠怎么了?怎么就要了你们这些人的命了?”
宋濂愣神。
朱元璋微微叹气,神色严谨的道:“宋夫子,咱不是说非要清算谁,若是你们明道理,懂事务,心思放在治理大明百姓上。那你们就该知道,北地苦寒,民生凋零。”
“让你们这些老骨头去北地治理民生,你们去吗?南方士子派过去,不到半年就开始哭天喊地,整日抱怨朝廷不公。”
“那最后不还是只有北方士子回乡任职?你们不愿去,又不愿录取北人,你们想的是什么?”
“想的是拉帮结派!”
“想的是掌控朝局!”
朱元璋声音近乎怒吼,吓得宋濂身子骨都缩了几分。
宋濂这时候也想到,按照皇帝的性子,是不可能跟自己说这些废话的。
要杀要剐,还是流放,都不可能多半句言辞。
此时让自己到这里来,那肯定是有用得着自己的地方。
“陛下……。”
朱元璋摆了摆手,缓缓起身,负手道:“咱知道,你们把太子当做救命稻草看待。”
“若是哪天,皇帝驾崩了,你们的好日子就来了。”
“老臣不敢,万万不敢!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老臣绝不敢有半点不该有的心思。”宋濂噗通跪地,膝盖落在地上,钻心的疼。
朱元璋冷笑了两声。
“你不敢,下面的人敢不敢?”朱元璋质问道。
宋濂哑然。
朱元璋甩袖冷笑道:“别以为咱不知道,锦衣卫把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呈交到了咱的面前,你以为锦衣卫几千号人是摆着好看的?”
在宋濂心头近乎颤抖的后怕下,朱元璋淡淡道:“你们私底下在翰林院说的那些事,咱都知道!都清楚!”
“若是咱真的没有气量,咱杀你们一千遍都是仁慈的!”
宋濂浑身颤抖。
看着朱元璋的背影,他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私心在皇帝面前有多么的可笑。
朱元璋深呼吸一口气:“咱不是赵家的软骨头,也不可能和谁共天下!这天下,是咱用命抢来的,怎么治,如何治,咱说了算!”
“拿那些亡国的皇帝跟咱比,你们安得什么心?”
宋濂泪眼婆娑,颤声道:“陛下乃是一代雄主。是老臣愧对陛下的圣恩,愧对天下百姓!”
“没什么愧疚不愧疚的。”
“回了浦江,朝廷会在浦江设立学院,多教导蒙生读书认字,为我大明培养人才。”
朱元璋还是没打算让
宋濂安安生生退休。
就连当时本打算让宋濂流放,朱元璋都拒绝了。
宋濂这种大儒,品性还是正直的,让他流放那是浪费人才,不在朝廷任职,还是可以在老家教学的。
“老臣叩谢陛下圣恩……。”宋濂伏地,痛哭。
哭的很是声嘶力竭。
“陛下要保重龙体,如今朝中诸事,都少不了陛下做主。”
朱元璋也叹了口气。
终究是君臣一场。
宋景濂对朝廷的功劳还是不可替代的。
说完,宋濂颤颤巍巍的抬头,问道:“陛下,老臣恳请陛下,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入京来觐见陛下一次。”
朱元璋点头:“可!”
“你是标儿和皇子们的老师,光是这份师恩,你就可以每年入京一次,朕派銮仪司的车马接送,就定在每年的元宵节吧。”
说完,朱元璋看向一旁的王景弘,道:“此事交由中书省,命工部在浦江建立学院,打造府邸,就以……,伯爵的规格办理吧。”
宋濂听罢,痛哭流涕。
“老臣叩谢陛下!”
他心里也知道,自己办了错事,险些酿成大祸,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天恩了。这其中,自然是太子那边的恩情要多一些,朱元璋要惩治臣子,就不可能不顾及太子的颜面。
毕竟这是太子的恩师。
就算是原历史上,宋濂的全家因为胡惟庸案处死,他自己也没死。
也只是流放四川茂州,郁郁而终。
说到底,储君是一国之本!
是王朝的延续和那些落魄官员的希望。
宋濂定了定神,看着朱元璋,问道:“陛下,老臣斗胆敢问,太子可有什么地方令陛下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