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三十八章 不甘心啊

第二百三十八章 不甘心啊

几乎是在耶律宗真与张俭商量对策的下午,宋国那边的通知也已经就位。

很快辽国上下群臣就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因为张俭的消息是来自于辽国在宋国那边的间谍,快马第一时间送到了南京,因此耶律宗真才得到第一手情报。

而范仲淹则是通过官方渠道送往了辽国,这样消息肯定是瞒不住的,自然为辽国群臣们所知。

辽国群臣们得到消息,一个个顿时大怒,就连原本谈论议和的官员都闭上了嘴巴。主战派顿时占据上风,纷纷奏请耶律宗真,要求立即召集兵马,浩荡南下。

也幸好耶律宗真提前得到消息,跟张俭商量了一下。否则的话在这种形势下,恐怕他就要被国内的权贵和大臣们裹挟硬着头皮发兵了。

现在的问题是发兵肯定没什么好下场,他们刚刚经历大败,士气低落,粮草还在路上,自然与宋国打不了攻城战。

而要想达成之前说的绕开宋国城池,直接寇略宋国河北、河南等地,肆掠宋朝腹地的战略威胁,光靠目前耶律宗真手里的十多万皮室军肯定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召集全国兵马才行。

不然十多万大军南下,人家河北路的兵马把回去的路堵死,宋国几十万大军主力一个合围,你那些骑兵光靠在野外劫掠能维持多久?

战马会疲惫,人还得四处抢劫维生。宋军虽然是两条腿,可人的耐力比马强,并且宋军也有十万左右的骑兵。等你抢劫或者马匹休息的功夫,人家趁围上来,怕是这区区十几万大军很快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要想完成这个大战略,首先你的军队战力就必须要比宋军强,人数比宋军多,造成的破坏力才会更大。不然兵马少了,去干这种事情,估计跟送菜也没什么区别。

耶律宗真只是能力并非顶尖,但不意味着一个以“兴”作为谥号的人昏庸无能,因此他自然能够明白目前辽国的处境到底有多危险。

因而面对国内汹涌澎湃的发兵意愿,作为少数勉强还能保持清醒的人,耶律宗真自然不会答应他们的要求。

但辽国皇帝也有诸多桎梏,并不是他力排众议就能搞定的事情。

虽然辽国已经完成了从部落文明到封建制度的转变,可辽国骨子里还是带着草原游牧民族以及部落文化的影子。

辽国各个贵族不仅是权贵,同时也是各部落的首领,如果耶律宗真面对这样群情激愤的情况,强行镇压他们,不与宋国交战,而是选择答应宋国的条件,对他的威望将是个巨大的打击。

所以耶律宗真就必须要想一个办法,既安抚国内权贵,又能巧妙地完成与宋国的周旋。

最好的结果自然是宋国答应他们的条件。

可目前来看恐怕比较为难,现在宋国那位政制院知院完全不给他任何机会,就连以前的岁币也要取消,这对于耶律宗真的威望打击会非常大。

为此耶律宗真被迫在与群臣会议的时候,强硬地表示会给予宋国回击,私底下与张俭商议的时候,又是另外的办法。

他一边对群臣说将召集兵马,向各属国、属部落要钱粮、要兵马,积极准备与宋国展开决战。

一边又跟张俭商量,看能不能继续派人与宋国交谈,即便不能增币,但也要维持以前每年三十万的岁币,这样他也好向国内交差。

显然耶律宗真也是做两手准备。

赵骏那边的两手准备是辽国答应他的条件,那么双方就和平缔结盟约。要是不答应,他就煽动辽国后方属国属部落叛乱。

耶律宗真则是希望辽宋各退一步,既然对方不愿意增币,那就恢复澶渊之盟。

同时试探一下各属国和属部落的态度,要是他们的态度改变,不再像以前那么恭敬,恐怕耶律宗真就得吃一个闷亏,捏着鼻子认下与宋国的和谈了。

要是他们的态度未改变,那自然要开始动真格的了,不管是真开始动用那个大战略,还是战略威慑,都必须要行动起来。

当然。

这一切的前提是那些属国与属部落不吃赵骏那一套,全是铮铮铁骨要跟着耶律宗真走到黑。

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宋辽两国竟然短暂地实现了和平。

只是暗地里汹涌流动。

耶律宗真表面上安抚各辽国权贵以及主战派,宣称将进行战争动员,然后立即派人前往各个大部落,要求他们出兵出粮草。

实际上则是与范仲淹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表示愿意退让,希望宋国能恢复澶渊之盟的条件。

范仲淹本来是想把辽国使者的要求通报回汴梁,但想着赵骏的态度,最后还是决定不去挨骂了,自己回绝了耶律宗真的意思,并且也是把赵骏的态度表达出来。

其实耶律宗真想要钱粮安抚国内也简单,开互市,把以前禁止贩卖的马匹、矿产等资源拿出来交换,双方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只是一来辽国以前是把宋国当作南朝,自己当作北朝正统,因此常常是要万国来朝,把宋国的地位摆在它之下,将宋国的岁币说成是下国给予辽国的朝贡,导致耶律宗真自己不甘心宋国那边要求双方地位平等。

二来对于马匹、矿产这类国家级战略资源,不仅辽国自己禁止往外出售,宋朝也会禁止一些战略资源,如铜钱、书籍、硫黄、硝、铜铁等物则禁止输出,景德二年宋真宗还曾下令限制锦帛对外销售:“令雄州勿得以锦绮、绫帛等付榷场贸易”。

由此可见像战略物资双方都实行了禁运,凭什么伱们宋国依然可以对我们进行战略封锁?辽国现在必须放开这方面的管制?所以辽国那边自然不想答应。

双方于是就这样进行了很长时间拉扯。

范仲淹与张俭甚至还几次进行过会面交谈,双方仍然拿不出令对方满意的条件。

主要是宋国这边的条件已经定死了不能更改。

而辽国这边则已经自认为一退再退了,比如他们承认宋国已经占据了涞水南岸的土地,并且也已经取消了增币。

刚开始他们答应恢复澶渊之盟的时候,甚至还希望宋国退出涞水南岸,依旧是以白沟河为界。现在辽国又退让了一步,承认范阳以南全部归大宋,但必须保持岁币。

这在辽国看来,已经是极大的外交惨败,可宋国却依旧不满足,就是要取消岁币,让双方恢复平等地位的国家关系,令辽国这边真就是毫无办法。

因此耶律宗真见实在谈不拢,就只好先看看国内的情况再做决定。

便在这样的拉扯当中,时间很快过去。

康帝元年四月,析津府当中,随着时间往后推移,耶律宗真的心就越沉入了谷底。

后园当中,耶律宗真刚刚才在朝会上慷慨激昂地对主战派权贵们表达了一定要给宋国一个狠狠地教训的态度,赢得了大量权贵的欢呼与支持,眨眼间回到了后园,脸色已是铁青。

张俭平静地盘坐在园中,四月初夏,北方的天气已经开始升温,万物复苏抱阳,析津府北方的燕山山脉,已是一片翠绿,清风徐来,带着微微花香。

耶律宗真又把一封书信碎了个粉碎,扔到了亭中的火盆里,火盆上还烤着酒,但此时他却一点想喝酒的兴致都没有。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永远都是给他上坏消息。

“敌烈八部也推辞了,他们只愿意出八千人,粮草不过五万斛。”

耶律宗真坐在了张俭对面,脸上的表情相当难看。

他父亲辽圣宗时期,把除契丹族以外的其余民族里的大部落,统一分成三十四个部。

这三十四个部落,就成为了辽国政权基石,他们为辽国贡献马匹、兵员、粮草,辽国巅峰时期以不到九百万的人口,号称战兵百万,主要就来源于这些部落。

不然辽国主体民族契丹族最多时也就一百五十万人,肯定是拿不出百万兵马来。

所以耶律宗真要想号召全国兵马,自然只能给这些部落下令。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让他很是难堪。

敌烈八部加起来人口三四十万,举族皆兵的情况下,出个七八万大军必然没什么问题,结果却只打发了几千人,跟打发叫花子差不多,让耶律宗真鼻子差点没气歪。

张俭叹息道:“这些部落本就与我辽国并无一条心,是先帝当年南征北战才降服,但自先帝后,也屡次叛乱,大黄室韦、小黄室韦、乌骨、查剌底、锄勃德、西奚、东奚诸如各部,这些年叛乱还少吗?”

“唉,幸好朕听了尚父之言,并没有下令让他们举族皆战,只是让他们酌情派人,否则这命令下去,怕是不等宋国煽动,辽国就已是到处叛乱了。”

耶律宗真长叹了一声。

遥想当年他父亲辽圣宗之时,降服北方不知道多少部落,将他们编成三十四部,一声号召,立即就能统兵五十万攻打西夏,何等威风。

结果短短的几十年不到的时间,辽国竟衰败至此。

除了敌烈八部以外,其余五国部、长白山部、屋惹部、里眉部、东海女直等各大部落,都或多或少,以各种理由少出兵出粮。

最近这段时间,耶律宗真原本年轻人的精气神,肉眼可见地在消散,重担仿佛压在了他身上,喘不过气来啊。

“宋国不比西夏,西夏国小民贫,即便有能威胁到我们的实力,却无灭亡大辽的可能。然宋国实力不比辽国弱,甚至还隐隐强盛几分,若失去了武力弹压,则只会让我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张俭认真道:“陛下,恕臣直言。现在大辽的处境已经很严重了。各部因大辽的强盛而归附,也会因大辽的衰败而离去。若我大辽强行征召各部,只会给宋国可趁之机,还不如息事宁人,先化解眼前的危急,整顿国内,锐意改制,方能重现先帝时期的盛况。”

“那依尚父之见,朕真的只能答应宋国提出的条件吗?”

耶律宗真皱眉道。

这对于他的威信会造成严重打击啊。

张俭思索道:“臣以为只能如此,不过涉及到陛下颜面,臣觉得或许还有别的办法。”

“哦?”

耶律宗真忙问道:“如何?”

张俭说道:“宋国要求两国平等,但他们却并没有真的如此,他们要求我们放开马匹、矿藏等产出限制,他们却依旧禁止铁器流入,这显然不合理,臣以为,两边全面开放,这才合适。”

“嗯”

耶律宗真微微点头。

张俭继续说道:“至于钱粮的问题也简单,据臣所知,如今宋国境内的战马价格已经涨到一二百贯一匹,若是好的良马,上千甚至上万贯都有可能。陛下卖几千匹战马给宋国,然后告诉国内说这是宋朝岁币,然后赏赐给大家即可。”

耶律宗真愣了愣,随后说道:“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异?”

张俭苦笑道:“那有什么办法?如今宋国吃软不吃硬,与他们好好商议,拿战马或矿藏去换,大抵也能换回这个名头。以后每年岁币,就用此方法。而且开放了战马、矿藏榷场,于辽国还是有益的。”

“先安抚国内,再与宋国进行贸易交换,让大辽国库充盈。只要辽国能暂时渡过这次危急,国库有钱有粮,再把武力强盛起来,壮我大辽兵马。”

“届时便可压服国内诸多部落,之后重新改变制度,增长国力,各部落便不敢再造次,局势便能稳定了。”

“到时候辽国强盛起来,恢复先帝之时的盛况,未尝不能再南下与大宋再决一死战。”

“但至少眼前,我们还是要以稳妥为主。”

说到最后,张俭已是语重心长。

其实他也知道和宋国哪怕是互相开放战略资源也是亏的。

因为辽国是资源出口,人家宋国是进口资源,再变成成品出口,有点类似于后世资源出口国与工业出口国的情况。

虽然张俭肯定不知道后世的事情,但作为能够辅佐辽圣宗创建一番伟业的智者,他自然明白这些道理。

所以他又何尝希望如此?

然而眼下辽国现在就面临这些窘境,如果不资源出口缓解国内矛盾的话,恐怕辽国只会越来越衰败。

哪怕耶律宗真忍下这口恶气,不与宋国和谈,只是不再出兵南下侵略,但这不能缓解国内的问题,各个部落会见识到辽国的衰落,反叛之心,只会越来越大。

到那个时候,即便辽国不与宋国打仗,也会陷入无止境的内耗、平叛,最后灭亡。

因而张俭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先用战略物资从宋国那里换取钱粮渡过难关,安抚各个部落的同时,先壮大他们辽国自身。

等辽国赖以为生的武力恢复强盛之后,再继续压服诸多部落,维持政权安定。

政权安定了,他们才有继续跟宋国打仗的本钱。

但同样。

这就意味着辽国将放弃曾经东亚大哥的地位,与宋国平起平坐。

并且还会少了每年几十万贯白得的收入。

不仅国际地位略有下降,还白白少了宋国的钱,这让人怎么甘心啊?

因此听完了张俭的话,耶律宗真只是呆坐在那里,久久不能回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