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现在去找太子殿下,解决开封府粮食一事。”
“你这是给我成名机会吗?”
“钱尚书的才名已经无人不知!”
钱唐笑着轻轻摇头,没有再说话,而是看着方时背影陷入沉思:
[得小心了,不管是为了名声还是为了权力,很多人都会无所不用其极将我拉下来。]
[伯时老弟说翰林待制吴沉有些奇怪,一直在劝谏陛下孔子封王非礼,到底有何目的。]
[还有方司柬,他到底学了什么,才能把一个灾情写成话本,还让人欲罢不能,好想看看后面是怎么写。]
方时从宣承部离开后,径直前往东宫,一刻也没有停留。
见到朱标后,方时开门见山:“殿下,黄河沿岸秋粮已淹、粮仓被卖,若不及时出手,明年河南饥荒不可避免。
微臣想要加快速度,引导粮商、地主为国出力。”
朱标低头沉思,片刻后才缓缓出声:
“奢靡之风不可启,而且各地关税、苛捐杂税不停,虽说商人有钱,那也只是少部分。
粮食多的还是在豪绅地主身上,他们本身就有钱,若再有好名声,以后变法就难了。”
“读书人当里长!”
闻言,朱标怔怔看着方时,好半天才回过神:
“你早就想到这一天,所以才提出让读书人去当岁役里长?”
“各地天灾频发,微臣也是未雨绸缪。”
方时一脸严肃:“这些大地主有钱有粮,他们没有别的追求,就想着自己后代能进入朝堂。
当初徭役积分之法刚好用在这,以考验他们的名义,让这些读书人前往开封府参与救灾,成绩优异者便可直接授官。”
“你的意思是商人用英烈之家,地主用官位?”
朱标摇摇头,果断拒绝:“如此一来与卖官有何区别?”
方时一脸无辜:“哪有卖官,他们家里不舍得自家儿子受苦,想尽快让他们儿子脱离苦海,朝廷可没有说捐粮就能当官。
成绩优异,什么样才算优异,还不是朝廷说了算?”
朱标一脸呆滞,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为两个字:
“无耻!”
“多谢太子殿下夸奖!”
朱标轻轻摇头,摊开一张纸,拿起笔快速写下满满一页,紧接着盖上自己的印章。
“来人,把这份诏书送到陛下那,盖完章后带回来。”
“喏!”
朱标根本不担心朱元璋会拒绝,只要他写的奏疏,不管好坏,都会盖上君王之印。
其实不盖他也可以直接发出,然而这不是他的性格,他想做什么都会告诉朱元璋一声。
写完诏书,朱标重新将视线移到方时身上:
“孤已经了解过,从地理上看,孤更倾向北平,此地接近幽云十六州,能够更快收回北方百姓之心。
唯一不好的就是此地离蒙元太近,后人若是不孝,社稷容易动摇。”
[怎么一下子又转到迁都上来?开封府怎么不谈了?]
见方时一脸疑惑,朱标继续开口:
“四妹成婚时四弟也会回京,女诸生最像母后,想要让她过奢靡的生活,难如登天。”
方时一下子便反应过来,私的来不了,就想来公的,准备道德绑架女诸生。
[真尼玛无耻,黑心肝。]
“幽云十六州文教不足,为了让北方百姓感受到何为中华礼仪,当修建儒学之城,吸引各地大儒定居。
皇孙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往后才会明辨是非,温文尔雅,才华横溢。
张子曰:为往圣继绝学,女诸生熟读百家经典,当行张子之志,收集各种书籍编制成册,以供后人阅览。”
下官现在去找太子殿下,解决开封府粮食一事。”
“你这是给我成名机会吗?”
“钱尚书的才名已经无人不知!”
钱唐笑着轻轻摇头,没有再说话,而是看着方时背影陷入沉思:
[得小心了,不管是为了名声还是为了权力,很多人都会无所不用其极将我拉下来。]
[伯时老弟说翰林待制吴沉有些奇怪,一直在劝谏陛下孔子封王非礼,到底有何目的。]
[还有方司柬,他到底学了什么,才能把一个灾情写成话本,还让人欲罢不能,好想看看后面是怎么写。]
方时从宣承部离开后,径直前往东宫,一刻也没有停留。
见到朱标后,方时开门见山:“殿下,黄河沿岸秋粮已淹、粮仓被卖,若不及时出手,明年河南饥荒不可避免。
微臣想要加快速度,引导粮商、地主为国出力。”
朱标低头沉思,片刻后才缓缓出声:
“奢靡之风不可启,而且各地关税、苛捐杂税不停,虽说商人有钱,那也只是少部分。
粮食多的还是在豪绅地主身上,他们本身就有钱,若再有好名声,以后变法就难了。”
“读书人当里长!”
闻言,朱标怔怔看着方时,好半天才回过神:
“你早就想到这一天,所以才提出让读书人去当岁役里长?”
“各地天灾频发,微臣也是未雨绸缪。”
方时一脸严肃:“这些大地主有钱有粮,他们没有别的追求,就想着自己后代能进入朝堂。
当初徭役积分之法刚好用在这,以考验他们的名义,让这些读书人前往开封府参与救灾,成绩优异者便可直接授官。”
“你的意思是商人用英烈之家,地主用官位?”
朱标摇摇头,果断拒绝:“如此一来与卖官有何区别?”
方时一脸无辜:“哪有卖官,他们家里不舍得自家儿子受苦,想尽快让他们儿子脱离苦海,朝廷可没有说捐粮就能当官。
成绩优异,什么样才算优异,还不是朝廷说了算?”
朱标一脸呆滞,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为两个字:
“无耻!”
“多谢太子殿下夸奖!”
朱标轻轻摇头,摊开一张纸,拿起笔快速写下满满一页,紧接着盖上自己的印章。
“来人,把这份诏书送到陛下那,盖完章后带回来。”
“喏!”
朱标根本不担心朱元璋会拒绝,只要他写的奏疏,不管好坏,都会盖上君王之印。
其实不盖他也可以直接发出,然而这不是他的性格,他想做什么都会告诉朱元璋一声。
写完诏书,朱标重新将视线移到方时身上:
“孤已经了解过,从地理上看,孤更倾向北平,此地接近幽云十六州,能够更快收回北方百姓之心。
唯一不好的就是此地离蒙元太近,后人若是不孝,社稷容易动摇。”
[怎么一下子又转到迁都上来?开封府怎么不谈了?]
见方时一脸疑惑,朱标继续开口:
“四妹成婚时四弟也会回京,女诸生最像母后,想要让她过奢靡的生活,难如登天。”
方时一下子便反应过来,私的来不了,就想来公的,准备道德绑架女诸生。
[真尼玛无耻,黑心肝。]
“幽云十六州文教不足,为了让北方百姓感受到何为中华礼仪,当修建儒学之城,吸引各地大儒定居。
皇孙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往后才会明辨是非,温文尔雅,才华横溢。
张子曰:为往圣继绝学,女诸生熟读百家经典,当行张子之志,收集各种书籍编制成册,以供后人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