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此地盛产瓷器,怀仁县陶瓷更有‘陶埴一技、独擅北方’的美称。
海外诸国甚喜瓷器,可以用来换取大量粮食、药材、竹子、百年大树等物资。
太原又地处山西中央,又是晋王封地,所有瓷器当从太原运往海外诸国。
为此,太原作为接待诸国使者的城池,代表着大明颜面,必须扩建。”
“百年树木?”
朱标一脸狐疑:“大明并不缺树木,何必需要从海外诸国运送?”
“安南与云南交界山林茂密,既然想要瓷器,就必须派人押送树木入太原。”
闻言,朱标一下子反应过来:
[这真是不将安南百姓当人啊!]
[有木头扩建太原、还可以弄出一条路,最主要的是奴役安南国百姓,让其对安南国王心生不满。]
“孤明白怎么做了。”
其实方时想的不仅仅这些,还有为以后开海做准备,只有经济才能更好的转嫁制度成本。
次日清晨
奉天殿
朱元璋站起身,拔高音量,语气不容置喙:
“即日起,六部之外再加一部,宣承部,仿六部制!
宣化承流,奉君命教化百姓!宣承部掌宣扬朝廷政策、治国理念……引导百姓言论,制止各地流言,发放邸报等职责。
钱唐为尚书、韩宜可为左侍郎、朱同为右侍郎,曹青为主事……”
此言一出,奉天殿中一片哗然,范敏脸色瞬间黑了下来,眼中有说不出的惊骇:
[邸报!邸报!不是军心、不是民心,最终目的是文官手中最重要的权力,话语权。]
[近日军队参与救灾,加上邸报宣扬,天下百姓会更相信军队。]
[方时方司柬,你可真是好耐心,好想法,难怪纸张价格下降后,没有让卫所人手一本,原来在等灾情。]
“陛下,万万不可啊!”
一名御史从队列中走出,高声疾呼:
“河南灾情来势汹汹,秋粮全部被淹,加之南征军队未归,朝廷已经没有余粮供养一部之官员。
还望陛下暂时停止,等河南灾情过去再行此事。”
话音刚落,又有人出声附和:“微臣附议,朝廷政策事关社稷,怎可轻易传播。
若让蒙元知晓,难免对方会以此来针对大明社稷。”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
朱元璋还未开口,赵好德冷斥出声:
“尔等想要逼宫不成?什么政策可以给百姓看,什么政策不可以给百姓看,这点陛下会不知道吗?”
说完,赵好德对着朱元璋躬身一礼:
“微臣赞同陛下,吏部会做好份内之事,任何奴役百姓之辈,都不会进入宣承部。”
“微臣赞同赵尚书!”
“微臣也赞同。”
“……”
朱元璋看着分成两派的文官,眼神微眯:
[党争又要开始了吗?真是杀不尽、杀不绝。]
“记住,君命不可违,咱不是和你们商量!”
话落,朱元璋不理会在场文官,直接拂袖而去。
见朱元璋离开,这些文官七嘴八舌围在朱标身边:
“太子殿下,劝劝陛下,自古都是郡县官员宣扬政策,万万不能被有心人利用。”
“太子殿下,宣承部一事事关重大,还需再缓缓!”
“……”
朱标双手举起,大声喊道:
“诸卿、诸卿,可否听孤说两句!”
霎时间,整个奉天殿静悄悄,所有官员目光齐刷刷看着朱标。
“宣承部是为了防止康泰屠村一事再次发生,朝廷重要政策是不会在邸报上出现。
诸卿都是为国为民贤臣,与其驳回圣意,不若推荐几个贤才上来。
宣承部初创,正是需要大量贤才之时,还望诸位以国事为重。”
“山西此地盛产瓷器,怀仁县陶瓷更有‘陶埴一技、独擅北方’的美称。
海外诸国甚喜瓷器,可以用来换取大量粮食、药材、竹子、百年大树等物资。
太原又地处山西中央,又是晋王封地,所有瓷器当从太原运往海外诸国。
为此,太原作为接待诸国使者的城池,代表着大明颜面,必须扩建。”
“百年树木?”
朱标一脸狐疑:“大明并不缺树木,何必需要从海外诸国运送?”
“安南与云南交界山林茂密,既然想要瓷器,就必须派人押送树木入太原。”
闻言,朱标一下子反应过来:
[这真是不将安南百姓当人啊!]
[有木头扩建太原、还可以弄出一条路,最主要的是奴役安南国百姓,让其对安南国王心生不满。]
“孤明白怎么做了。”
其实方时想的不仅仅这些,还有为以后开海做准备,只有经济才能更好的转嫁制度成本。
次日清晨
奉天殿
朱元璋站起身,拔高音量,语气不容置喙:
“即日起,六部之外再加一部,宣承部,仿六部制!
宣化承流,奉君命教化百姓!宣承部掌宣扬朝廷政策、治国理念……引导百姓言论,制止各地流言,发放邸报等职责。
钱唐为尚书、韩宜可为左侍郎、朱同为右侍郎,曹青为主事……”
此言一出,奉天殿中一片哗然,范敏脸色瞬间黑了下来,眼中有说不出的惊骇:
[邸报!邸报!不是军心、不是民心,最终目的是文官手中最重要的权力,话语权。]
[近日军队参与救灾,加上邸报宣扬,天下百姓会更相信军队。]
[方时方司柬,你可真是好耐心,好想法,难怪纸张价格下降后,没有让卫所人手一本,原来在等灾情。]
“陛下,万万不可啊!”
一名御史从队列中走出,高声疾呼:
“河南灾情来势汹汹,秋粮全部被淹,加之南征军队未归,朝廷已经没有余粮供养一部之官员。
还望陛下暂时停止,等河南灾情过去再行此事。”
话音刚落,又有人出声附和:“微臣附议,朝廷政策事关社稷,怎可轻易传播。
若让蒙元知晓,难免对方会以此来针对大明社稷。”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
朱元璋还未开口,赵好德冷斥出声:
“尔等想要逼宫不成?什么政策可以给百姓看,什么政策不可以给百姓看,这点陛下会不知道吗?”
说完,赵好德对着朱元璋躬身一礼:
“微臣赞同陛下,吏部会做好份内之事,任何奴役百姓之辈,都不会进入宣承部。”
“微臣赞同赵尚书!”
“微臣也赞同。”
“……”
朱元璋看着分成两派的文官,眼神微眯:
[党争又要开始了吗?真是杀不尽、杀不绝。]
“记住,君命不可违,咱不是和你们商量!”
话落,朱元璋不理会在场文官,直接拂袖而去。
见朱元璋离开,这些文官七嘴八舌围在朱标身边:
“太子殿下,劝劝陛下,自古都是郡县官员宣扬政策,万万不能被有心人利用。”
“太子殿下,宣承部一事事关重大,还需再缓缓!”
“……”
朱标双手举起,大声喊道:
“诸卿、诸卿,可否听孤说两句!”
霎时间,整个奉天殿静悄悄,所有官员目光齐刷刷看着朱标。
“宣承部是为了防止康泰屠村一事再次发生,朝廷重要政策是不会在邸报上出现。
诸卿都是为国为民贤臣,与其驳回圣意,不若推荐几个贤才上来。
宣承部初创,正是需要大量贤才之时,还望诸位以国事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