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给古人盘点名留青史的女性 >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无数时空中远在异乡的人儿,抬头凝视天空,复杂的心绪让她们的脸色难辨。

——天幕会说什么……

——会提到我吗……

——我也能留名青史吗……

——我的牺牲也是有价值的吗……

……

【“和亲,用一句话来解释,是指华夏古代,统一的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以及同一民族所建立的不同政权,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政治联姻。与其说,是一桩婚姻,倒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行为。”

“而和亲的女性,不论她的身份高贵也好、普通也罢,对于联姻的双方来说,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个象征品。”

“当然,在华夏漫长的和亲史上,亦有女性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家国安稳和民族融合做出了斐然成就。”

“然而我更想说的是,不管是流芳百世,还是籍籍无名,和亲的女性们牺牲自己,从客观上或多或少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所做出的贡献,却是毋庸置疑。”】

“阏氏,天幕夸您呢!”心腹侍女芳若一脸激动地说。

昭君却眼波流转,神色复杂,她定定地看着同自己从汉廷来到这遥远塞外的心腹,忽然微微一笑,道:“不,天幕在夸我们。”

她忽然意识到,同样是远离故土,自己还可能在青史上略留薄名,可谁有记得陪同的她们呢?

【“以后世的华夏民族大团结的角度来看,和亲这一行为并非毫无益处,但在历史上却多受诟病,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写诗或讽刺、或批判,最出名的莫过那句——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而明永乐大帝在明朝国力最盛之时,曾骄傲地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先不管这一句话拉踩了多少个朝代,但永乐帝也不是没有资格说这话,在他的时代大明确实是蒸蒸日上,终明一朝也的确没有和亲一说。讽刺的是,与此形成对比,明朝时女性地位已然达到汉大一统王朝底端,明公主和宗女在历史上几乎毫无存在感。”

“当然,在永乐帝鄙视完一番前朝后,大明是不是就那么完美?”

“唔,原谅他吧——糟心的子孙后代也不是老朱家独有的。”】

什么叫一句话创死所有朝代?

秦始皇:二世而亡就是提也不配提是吧?(转头盯死一堆糟心儿女)

汉帝们:永乐是吧?就你能,和亲怎么了?这是权宜之计不懂吗?

唐太宗深吸一口气:你懂什么叫结盟呀!

除赵匡胤之外的宋帝们:花一点小钱,换来的太平,有什么错!

其他朝代皇帝:我们就没有存在感是吧?

而明帝们的心理变化可以大致概况为:嗯,怎么不是呢……嗯?嗯?!糟心的子孙是谁!!

【“为何对于和亲这一政策,历史上的评价几乎是很低的呢?”

“个人认为,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汉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恐怕是掌握权力的男人们,天生排斥将社稷安危跟女性挂钩,毕竟还有诗人讽刺道: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呵呵,说的很好,国家出了问题,请找第一责任人,不要一亡国就扯什么红颜祸水、牝鸡司晨。”】

天幕下,某些人顿时脸色就非常难看了。

【“再说中国历史上的和亲,学界一般认为开始于西汉初年,止于清代末期。时间跨度极长,除两宋和明,没有发生以联姻为特征的和亲事件外,几乎所有大一统王朝均有涉猎。”

“一个影响深远的政策的出现,一般来说并非突然的,和亲亦是如此。”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虽然发轫于西汉初,但‘和亲’一词早已见诸先秦史籍。如《周礼》中使用‘和亲’一次,并未联系到婚姻,却仍有为了和睦修好的目的,调整双方关系的涵义。但周礼中的和亲,却是周王室高姿态面对四方属国,掌握着主动权,这也是古人较为认可的中央王权与周边四夷的理想关系。”】

司马光听到这里,脸色好了些,抚须颌首道:“上世帝王之御夷者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婚姻载。”

【“而与后世‘和亲’意义更相近,同样也是专门讨论华夏和夷狄关系的政策,是‘和戎’,尽管也不涉及婚姻之事,但仍提得上是‘和亲’的先声。”

“‘和戎’一策,真正的提出和解释者是晋大夫魏绛,在晋悼公主张伐戎狄时,魏绛提出和戎政策,并阐述了有五个好处,包括利用戎狄游牧特性,发展与他们的贸易,收买他们的土地,避免军事冲突,使边境百姓安居,并且诱使戎狄臣服晋国,不仅保持晋国实力不受损失,也可威慑其他诸侯国。”

“晋悼公同意了,事实也证明了和戎一策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世亦对此高度评价。”

“那么先秦是否就没有以婚姻为基础的睦好手段?”

“春秋以降的所谓‘兄弟之国’的表述,就可以找出以婚姻为基础的和亲早期形态。相传从尧舜禹及至商王朝,都极重与东夷大姓联姻,如禹娶涂山女、商殷始祖契之母简狄亦为东夷大姓有娀氏。这样代代联姻,自是为了获得东夷大族的支持。”

“而西周灭商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分封了大批姬姓贵族和少量异姓贵族,以藩屏周室,而其中姬姓的诸侯国与周王室便成为典籍中的兄弟之国,后来大家也知道,周王室没落,诸侯王崛起,这些所谓兄弟之国就开始频繁联姻,以此结为军事同盟拓展实力。”

“有一个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便是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世代联姻。当然除了秦晋之外,春秋战国时各国王后常为别国人。像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执政太后宣太后芈八子就是楚国人,咱们始皇母亲赵姬是赵国人,还有始皇的好大儿扶苏,尽管始皇不立后,历史上没有记载过他的后妃们,但考据党们仍有猜测扶苏生母也是楚国贵女,还有胡亥因名字里有个胡字,大家怀疑他生母是个胡姬。”

“当然,胡姬什么的另当别论,但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各国王室和民间血脉交融,这也为华夏大一统的名正言顺提供了有力说服,毕竟源于一脉,大家都是一家人嘛。”】

天幕这几段对于其他朝代普通百姓来说,过于严肃又关联不大,他们除了听懂谁谁和谁谁谁有亲戚关系外,其他都没怎么听懂。

生活在大一统王朝的百姓一拍大腿:“嚯,不就都是亲戚,一家人嘛!”

而秦朝时空的百姓却很茫然,特别是原赵国和原楚国的百姓左看右看:“原来秦王身上流着咱们赵/楚人的血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吗?”

“放屁!”百姓是知之甚少,而一边的六国贵族觉得天幕完全是在诡辩,谁不知道嬴政那个暴君他妈是赵国人呀,但那又怎样?秦国和赵国还同宗同源呢,往上数谁没有点关系,但是亲戚又怎样?亲戚就可以灭我国抢我地了?后世人推崇暴君,尽偏着他说话!

六国贵族在跳脚,秦宫这边气氛却很诡异。

蒙毅面露难色,天幕这样不恭敬地议论陛下私事,主辱臣死,按道理他应该冲上去怒骂喝止,即使阻止不了,也表明了他对陛下被冒犯的态度,可是……可是太后本就是陛下逆鳞所在,平日不可提,他态度激烈叫破,岂不是让陛下更难看。

扶苏神态不安,后世人对前人竟然一点尊重都没有,肆意议论女眷,是因为秦二世而亡吗?想着扶苏又陷入自责之中。

脸色更难看的是胡亥,他胸中燃起不服和怒气,凭什么!凭什么后人同样是揣测,扶苏之母就是尊贵的贵女,他的母亲就是卑贱的胡姬?就因为扶苏是父皇的好大儿?不过是一个软弱之徒罢了,还害得大秦二世而亡,若是他……若是他……

还不等胡亥展开幻想,他就敏锐察觉父皇投过来的目光,他脸上立刻适时露出委屈和愤怒之色。

嬴政面色阴沉,却没有太生气,后世人的放肆他早有体会了,他很快就对天幕的表述产生了疑惑,后人猜测探究扶苏还能想到,毕竟是他的长子,身份不一样,但为什么会专门提到十八子胡亥,一个平庸小儿,竟能名传后世,引起后人各种探究?难道……

嬴政凌厉的目光在胡亥和扶苏脸上转了转,难道让扶苏矫诏自尽……跟胡亥有关?

但,怎么看胡亥也不像有这种本事。

……

刘彻刚还生气那永乐小儿狂妄,这会又津津有味地看天幕议论秦始皇八卦,兴致勃勃地对臣下说:“秦始皇的后宫真没记载吗?”

这……

周围大臣眼神悄悄互相飞了飞,最后一位对史学研究最多的大臣认命上前道:“确无记载,许是当年项羽火烧秦宫,一并毁了吧。”

“那扶苏之母会是楚国人吗?胡亥真的是胡姬所出?”刘彻又问。

“这……秦始皇年轻时,秦国与楚国确实关系甚密,公子扶苏之母乃楚国贵女也有可能,至于这秦二世是不是胡姬所出,就难以论证了。”

“朕看天幕有理,胡亥就是卑贱胡种,才如此暴虐愚蠢成性。”有这样自灭满门的儿子,刘彻都不禁同情起秦始皇了。

大臣闻言也不反驳,陛下高兴就好,他才懒得为秦二世这般暴君分说。

……

作者有话要说:还欠一章一定补!

本章参考《和亲史话》一书感谢在2023-07-02 22:20:59~2023-07-08 21:05: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苗中雨 15瓶;清歌曼舞、实是无情 10瓶;moon 5瓶;竹墨、沈灵雪、清翎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