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
作者有话要说:福利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初形成于英国。它经过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个发展阶段。前者建立在基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庇古,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整个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值的可能性;后者建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帕累托,他首先考察了“集合体的效用极大化”问题,提出了“帕累托最适度条件”。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西方主要经济学家都要涉及这一领域。
主要内容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数论等。
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经济学区别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是排除了社会评价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说明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运行,回答“是”和“不是”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作出社会评价,回答是“好”和“不好”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现了“福利国家”。国家在国民收入调节过程中作用的加强,出现了使国民收入呈现均等化趋势。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
历史发展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A.C.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资本主义陷入了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危机。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世界、首先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导致福利经济学的产生。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福利经济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确定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马歇尔从消费者剩余概念推导出政策结论:政府对收益递减的商品征税,得到的税额将大于失去的消费者剩余,用其中部分税额补贴收益递增的商品,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将大于所支付的补贴。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和政策结论对福利经济学也起了重要作用。
基本定律
基本定律一:不管初始资源配置怎样,分散化的竞争市场可以通过个人自利的交易行为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这个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既符合帕累托最优效应。(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自动满足)
基本定律二: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们所应做的一切只是使政府进行某些初始的总量再分配。
基本定律三:也叫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其意思是说在非□□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特点作用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庇古是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