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不想听狗吠。
“作品采用一号作品,二号作品进行真假鉴别,开始吧。”
所有规则都是为了公平起见。
免得有人与其他人接触,从而谋取票数。
方海自然而然的也被工作人员带到了二楼。
他出现的时候,二楼已经坐下了其他入围选手。
目光齐刷刷的看向了方海。
秦如辉坐在最前面,冷笑一声。
“呦,大画家上来了。”
“你画的是什么啊,有几分神似啊,能否夺冠啊。”
“还夺冠呢,估计他画出来的东西,第一眼就能被人给看出来。”
“这还用说么,看不出来才有鬼了。”
方海没有理会众人的讽刺。
他们高傲。
认为废物不配跟他们一起晋级。
方海更高傲,他压根就没把交流会放在心上。
只是淡淡的一笑:“带我去一个安静的角落,我不想听狗吠。”
工作人员神色一怔,顿了顿身子。
接着他感觉头皮发麻。
因为一道道杀人般的目光看了过来,虽然主要目标不是他。
可还是让他心惊肉跳。
不禁在心中埋怨方海。
当即有人拍桌而起。
“你他么说谁是狗呢!”
方海歪着头:“狗叫?”
“老子打死你!”
他刚起身,就被身边人给拽住了。
“你跟一个废物较什么劲啊。”
“就是就是,没必要。”
“要不是看你是个废物,老子今天非得弄死你!”
方海不屑的一笑,来到角落,坐了下来。
一楼出现了第一个辨别真假的作品。
是一幅画。
这幅画很简单,只有几块石头。
徐生源指着投影屏幕,介绍道。
“这两幅石头图,其中有一幅是苏轼所画,不过是废稿,虽然没有落款,却经过当代数位书画大家鉴别,与苏轼唯一的真迹《木石图》对照过。”
“下面给大家看木石图。”
木石图,被认为是苏轼现存绘画作品的唯一真迹。
曾在拍卖行卖出4.1亿的天价。
木石图又叫做《枯木怪石图》
因为石头的材质,看起来和枯木的材质一般无二。
而且,从外形上看,就像是一只在缓缓而行的蜗牛。
众人在欣赏木石图的时候,也在看大屏幕上的鉴宝画。
辨别书画真假,还真要好好准备准备。
但因为第二轮的以假乱真,本身就只有五个小时。
即便仿制者有在高的水平,难免也有迹可循。
所以五个小时的鉴别时间,也不算短。
虽然如此,却也能从这五个小时的仿制中,看出仿制者的实力。
别看五个小时的时间会推到凌晨,但在场众人的兴致依旧高涨。
不出五分钟,就有人率先按下真假器。
接着,大屏幕上显示两幅图的真假票数。
第一幅石头图,票数三百二十三。
这个票数可不小了。
第二幅则是二百三十七。
两幅图之间的差距还真明显。
不少人纷纷开口。
“苏轼的真迹虽然仅存一件,但一看第二幅就不是真迹。”
“下笔的劲道,描绘石头的间隙,对比第一幅,差距不小。”
“不错,第二幅图更是没有意境,一眼就能看出来。”
“第二幅图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太过生硬。”
“第二幅图明显是仿制品,为何还有二百多人选择,脑袋进水了?”
结果出现。
钱伯通高声道:“第一幅石头图,为苏轼真迹废稿。”
人群顿时一片哗然。
“第二幅石头图为周正作画,获得票数,二百三十七票。”
“上第二个作品。”
时间紧迫,每个作品只有六分钟的鉴别时间。
很快,第二幅作品出现在投影屏幕上。
这是一幅没有落款的字帖。
上面只有四个大字,“天道酬勤。”
然而,两幅字帖一对比,当即就有人按下了真假器。
“这个我知道,当代书法大师,陆平安的作品,虽然字帖没有落款,但陆平安大师的字我亲眼见过,笔锋沉稳,犹如海纳百川,充满磅礴大气的气势。”
“在看这仿制品,模仿痕迹太严重,导致过头,反而不美。”
“不错,而且从两幅字帖的字来看,也能看出高低。”
很快,两幅字帖的真假票数便出来了。
而这位叫高野的仿制者,一票都没有。
二楼。
“谁是高野?”
“哈哈,一票都没有,可真是笑死人了。”
“别这样说,本来时间就不充裕,仿制名人字画确实有些难度。”
“我现在对自己的字帖作品也是忐忑不已,肯定能被看出来,但能获得多少票真是难说。”
这位叫高野的人,从始至终都没有出声。
也是,这个时候自报家门,肯定会被群嘲。
随着第二幅字帖出现。
第三幅,第四福逐渐显示出来。
一时之间,一楼二楼好不热闹。
直到第二十三位选手票数显示。
也没有一个入围者,超过周正的二百三十七票。
不过也没有零票的出现。
最低票数也有十几票。
也不知道,这十几票的主人是怎么想的。
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
还真难说。
随着时间推移,半夜已至。
此时已经进行到了第四十三幅作品。
字帖内容,“上善若水。”
管虎开口介绍道。
“两幅字帖,有一幅为书画大家,徐山的真迹,另一幅则是入围者的作品,现在开始投票。”
投影屏幕上出现了陈山的字帖真迹,作为参考。
接着出现两幅字帖。
只是两幅字帖刚刚出现,众人吃惊不已。
因为两幅字帖与之前的字帖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无论一号作品还是二号作品。
都各有千秋!
没错,是各有千秋,也都与陈山真迹作品贴近。
却又有不同之处。
这位仿制者的作品就很高明了。
他融入了自己的意境。
众人还无法确认,因为谁都不知道,陈山在书写“上善若水”时的心境。
从笔法和气势上来看。
两幅作品仿佛一样的高低。
当即场中议论纷纷。
“这是谁的作品?难道是秦如辉?”
“我记得秦如辉,他第一轮排在四十三位,难道这次也是?”
“这位仿制者的实力很强啊,他不是一味的模仿,还加了自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