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本心来说,晴玉并没有那么想见贾政,只因有些时候“假正”比真小人更难伺候些。奈何贾政在贾家的位置太过重要,上能哄好老太太,顶着一个古板的名头压住圆滑的贾赦,生生把荣禧堂都抢来住了;下能震慑王夫人,成为荣国府中唯一一位教训贾宝玉的人。他对林氏姐妹的态度实在是不能不琢磨清楚。
要说贾政纯粹是因为“不喜俗务”而不见她们,那也罢了。可偏偏前些时日薛家进府时他是在的,更主动把梨香院划出来给了宝钗薛蟠等人居住——要知道那可是荣公暮年养静之所,意义非凡。全家大约也只有贾政与贾母能做这个主,当家人贾赦要是能捞到这片好地方,大约也能打出个效仿先祖的孝顺名头,不至于窝在花园隔断里受气。
对薛家积极,对她们却不积极,那总得有个缘由吧。论起亲戚,自然是她们俩更近;说起出身,林如海探花出身,岂不比商户之家更衬贾政“惟有读书高”的格调?
晴玉百思不得其解,却也知道光靠想是猜不透贾家人的。好在荣国府中,有的是可以帮忙试探的人,更有便于试探的方法,比如赵姨娘。
先前见贾赦时,她便将给贾琏等大房男性亲眷的礼物一并交付,并为有头有脸的姨娘封了薄礼。到了王夫人这里,既然贾政不见,也同样把贾宝玉、贾环、贾兰及赵姨娘等的东西奉上。
无非是男子笔墨纸砚一套并名家字帖一幅,姨娘金镯一只并衣料一匹。入不得王夫人的眼,却足够叫赵姨娘夸耀许久了——至少见着贾政的时候必是要说嘴的。事后不拘贾政是依旧装聋作哑,还是抽时间来慰问她们姐俩一次,都算是有个明确的态度。
不过那也是之后的事。现搁在晴玉黛玉眼前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位打开了话匣子的王夫人。
不知道是不是送礼物给宝玉戳中了她哪个敏感的点,又或者一下子冒出两位可能被老太太看上的孙媳妇,王夫人这会倒比适才初见时更热络些:“难为你们,小小年纪做起事来竟无一处不周全。只是可惜了这笔墨纸砚。你们不晓得,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们看见便知。他最是厌恶读书上学,恐要说出些什么话来。你们只休睬他,这些姊妹也都不敢沾惹他的。”
晴玉心说你也知道姐妹们是“不敢”啊,都是一家骨肉,说出“不敢”二字难道很骄傲吗?究竟是为什么“不敢沾染”,又为什么不得不沾染,你和老太太心里没数吗?
可惜母亲骂孩子时,她骂可以,别人附和就不行。哪怕是实话也不能说出来,只好虚与委蛇地拣好听的捧着:“可是衔玉所生的那位兄弟?舅母过谦了,这天生宝玉自是有大造化,且有二舅舅和舅母教养,将来自然文采斐然,必当蟾宫折桂的。”
“衔玉而生”自来是老太太和王夫人心中的骄傲,也是贾宝玉受宠最初的来源。因此哪怕“折桂”这话再不靠谱,王夫人也听得熨帖。只是熨帖一下后又迅速反应过来:她的目的是叫这两人远离宝玉,若是她们也认同宝玉未来不凡,认真打算贴上来可怎么好?
在封建社会,女子嫁人简直就是一次大冒险,能嫁进亲戚家里好歹落个“知根知底”,因此王夫人有此猜想不算奇怪。至于她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不乐意让外甥女做儿媳,后世多有猜测:有人说是王夫人跟贾敏有过节,有人说这是她和贾母之间的斗法,又或是她打从审美观和价值观上就看不惯黛玉的娇美和才情……凡此种种,都有可能。
只是晴玉和黛玉全无此念,故而不必深究——纵然贾宝玉是难得的歹竹出好笋,她们也不想非在歹竹里挑。眼看王夫人隐隐得意后又收敛神色,想开口再贬低几句宝玉,晴玉及时转了话锋:“至于眼下年少玩闹,舅母更是不必挂心。男女七岁不同席,莫说是我,便是黛儿也近十岁了,此来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王夫人又笑:“你不知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
晴玉心说你这就不厚道了。没本事叫贾母按规矩办事,倒有本事逼着小姑娘答应远离宝玉。还有什么叫姐妹们多说话就“生出多少事来”,合着这因果关系里,姐妹们也要承担生事的责任了?
是以晴玉也不做承诺,笑眯眯地把皮球又丢给了贾母:“同族兄妹一处娇养自然无碍,我和黛儿远道而来,老祖宗总会安置我们的。”
王夫人一噎:能说她就是怕贾母安置吗?
此前老太太便有把两姐妹安置在碧纱橱住着的想法,宝玉又日日在跟前,这简直就是同起同卧,不生情才有鬼了!晴玉早熟稳重、心有城府,黛玉灵气逼人、真诚细腻,不拘哪个都必然能吸引宝玉,可不拘哪个都不合适!“有城府”和“有灵气”在王夫人这里绝不是夸人的词,至少不是夸非王家亲戚以外女子的词汇。
但她能反驳吗?私下贬低宝玉、叮嘱外甥女,这已然是犯了老祖宗忌讳。若再说什么老祖宗安置不好,简直是把“不孝”两个大字刻头上,等着人抓把柄。
于是一口气堵在胸口,上不去也下不来,与两姐妹说话渐渐没那么热络,恢复早上那种公事公办般的慈爱。直到了贾母传饭的时节,又随李氏、熙凤一起伺候,更显出“头顶一座山”的无奈。
倒是用饭已毕,老祖宗安排院落时,才来了个好消息。
“你们母亲未出阁时,便住在秋水阁。这些年虽闲置着,倒也时时清扫。知晓你们到了,我又特特命了凤丫头好生布置。如今你们姐俩住进去,也算是圆了我老婆子一个遗憾。”
贾敏生在贾府最后的辉煌时代,那时候千金小姐独居一阁才是体面。不似这些年,四春都围拢在老太太身边养着,钱是省了不少,听着也是老祖宗慈爱,内里的方便舒坦便顾不得了。
晴玉和黛玉不会傻乎乎相信这秋水阁真是早早备下了,毕竟码头的寒碜马车还历历在目,进门时行李也只是先搁了院子里。多半是后来见着东西实在多,又有三千两银票加月钱自费的缘由在,才匆匆开了这处院落撑场面,直到晚饭时节收拾得差不多了说出来。
但不管因为什么,这院子还算让人满意,两人自然只有诚恳道谢的,又撒娇哄了老太太开心,顺畅开启饭后闲聊时间。
黛玉不由怀念:“我们在家时,院落叫作映霞阁,往日不知因何取名,如今才晓得和母亲的居所是呼应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正是一对的名字。可这诗也未必人人都知道。贾母因问她们念了何书,黛玉略谦虚道:“只刚念了《四书》并些诗词杂文。”
好吧,不是贾母想听到的答案。
但晴玉并不阻拦黛玉。有些事情上,她愿意凑活着适应贾府的氛围以求方便,有些事情却不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属于“不行”中的前列。她可以花钱买平安,可以教黛玉略收敛言语,在礼数上做周全,但不会教黛玉憋屈自己、隐没才华,非活出个平庸模样来迎合旁人。若到了那等地步,她这下凡一趟才真是白来了。
果然,黛玉话音落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回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适才说映霞阁时,探春分明也有恍然之意,哪里是没读过书的模样?黛玉心思敏感,这便知晓了贾母的态度。只是叫她往回找补也是不肯的——爹爹和姐姐都夸赞她读书好,为什么说不得?
黛玉不言,贾母却也没让气氛僵着,又转身问了晴玉。按说这个时候她已经有了标准答案,可晴玉的答案只会更惊世骇俗:“老祖宗不知,我幼年时曾梦到一位老神仙教我医术,打那起便独对岐黄之术起了兴趣,日日看些医术也就罢了。”
“这怎么行?看病自有大夫呢!好端端的大家小姐读什么医术,你父亲竟也不管吗?”似乎是完全没想到晴玉的回答,贾母一时失了仪态,连道起不妥来。
说来可叹,治病救人这样重要的行当,在古代只能排得中九流。一双富贵眼的权贵们眼中,就连太医都不过是召之即来的工具人,无非是医术高的要更高的权势才能召来罢了。
大家小姐不去做女红针线,不去读女则女训,却做这“低人一等”的行当,在这些人眼里跟自甘堕落怕是也没什么区别。何况男子从医多少还有给人治病的可能,女子行医难道要去抛头露面吗?
这也是晴玉思量再三还是决定入宫的原因:横竖在家也是要被关起来,还不如被关进一个更大的地方。至少皇宫的病人比后宅多,且在那里她可以靠皇权抵消一些世俗的看法,保护自己的同时谋求更多机会——起码把药方献给皇帝推广比自己推广要快多了。
但这些东西贾母理解不了,也相信不了。面对她的皱眉质问,晴玉只含蓄道:“到底是天降奇遇,便总也止不住好奇。原不指望能学出些什么,无非在后宅给夫人小姐们略把把脉,也算是有个谈资。”
王嬷嬷在一旁听得倒吸一口气,心说您那是略把把脉吗?江南一带数得上号的官家夫人都快把您捧上天了!要不是后宅不便传话,皇上哪还用等到南巡才遇着您?
却不知贾母听了是另一种想法,只当小姑娘是把医术当成交接人脉的手段了。恐怕是和小姐妹们玩闹时略找些炫耀的东西,若是如此,倒不当什么。
可嘴上还是劝了两句:“医术不是闹着玩的。小时候看看也就罢了,如今可该正经学些大家小姐的东西。”
正说着,忽听得外面一声通报:“宝玉来了!”
只一声,便如那“佛音降世”。丫鬟话音未落,一位眉目俊秀的小公子便走了进来,霎时叫贾母一肚子说教都咽回去了——最不喜读书的心肝宝贝来了,谁还会提这些扫兴的话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