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流放后,我靠农学知识带娃基建 > 第209章 良县好起来了

第209章 良县好起来了

车马在黄土道路上不知走了多久。

只听得前头带路的壮汉喘着粗气,眼中的精光,逐渐被疲惫消灭殆尽。

“快看,前头水泥路!”

不知谁喊了一声,一车队的行脚商如梦初醒,忙不迭往喊的人手指方向望去,只见一条平整宽阔的灰色道路就在山脚。

“这么说就快到了?”有人商贩痴痴开口,似是不可置信。

这西北中区的贫困之地,除了依附世家的大商贩,谁没事往这饭都吃不饱的地方跑?

但先前日子,京城中出现了一扇美人屏风,流光溢彩,琉璃上贴着各色美人画,整块琉璃平整光滑,美轮美奂,周边还有精美刻画装裱,一时成为京城奇谈。

可那美人屏风,以千金之价,入了那尊贵无比的长公主府。

因着这美人屏风,琉璃这东西又成了贵族圈中用来攀比的好东西。

也是那时候,京城中突然多了一批琉璃制作的好物,用来喝酒的夜光杯,别在女娘发髻上的簪子,流光溢彩的镇纸,甚至可以穿进佛串上的透明佛珠。

这些东西,在贵族圈中以迅猛的速度流行起来。

向来最先闻到商机的商贩,立刻打听这些琉璃是从何而来。

最后得知竟然是从西北一个闻所未闻的小县中出来。

“可听说哪家研究出来的琉璃?”

“王兄,你的意思?”

“这破地方,若是小门小户自己研究出来的琉璃,咱们家倒也不是不能将这手艺占了。”

不少见识到琉璃暴利的商贩氏族,升起邪念。

但再细打听之下,才知道那小破县乃是风头正足的探花郎赴任的地方。

原先有多少人认为小探花是自绝仕途,此去西北,再回京中,希望渺茫。

不想还未到一年,这探花赴任的县城,竟靠琉璃发起了名声,届时这探花郎将琉璃赚取的银子,用于讨好达官贵人,高升不过片刻功夫。

普通氏族,听闻良县父母官,并非软弱可欺的无名小官,便歇了心思。

但那些流传数百年的庞然大物,虽会顾忌探花的名号,心中却依旧瞧不上寒门子弟。

想要侵占琉璃手艺,除了硬抢,有的是其他手段。

可惜,所有的鬼蜮心思,在得知这琉璃背后还有那名满天下的苏娘子后,所有人都歇了心思。

动一个空有名气,还未成气候的探花简单。

但若是与苏娘子为敌,恐怕那南省百姓,那受过苏娘子恩惠的百姓,会用唾沫星子将他们淹死。

况且,那苏娘子并非真的农女,乃是宣平侯嫡女,如今又是天子亲封的恪王妃,身上还肩负着旱稻培育的重任。

谁不知今岁夏稻丰收,朝廷不仅多征了一半的粮税,百姓们仓满食足,人人都称赞着杂交水稻功绩。

如今杂交水稻,是当今天子最为看重的东西。

“今年稻米价贱,百姓吃不完,都愿意卖粮,好在还有这偏远地方稻米不多见,咱们运着这批稻米去了良县卖了,再拉上琉璃前往京城,岂不是赚足了银钱?”

有年轻商贩笑得见牙不见眼,在他们眼中,良县必然多的是琉璃,他们又是最早的那批进入良县的商贩,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我瞧着,不一定。”

经验老道些的商贩瞧着那灰蓝色水泥路,露出担忧的神色。

很快,他们踏上水泥路,牛车上了水泥路,立刻变得顺畅起来,赶路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如今水泥里也不少见了,据说朝廷有意在工部专门建立一个修路的部门,从京城开始修一条通往各地人口众多的繁华府衙,被称为通天路,只是此时还在筹备中。

但各地断断续续的水泥路,已屡见不鲜了。

“不愧是苏娘子啊!她在哪里,哪里的百姓日子便能过好。”有人感叹。

也有人嗤之以鼻:“听你的意思,你竟是很推崇那个苏娘子?你莫要忘了,终归不过是一阶女流,你真信她所说的仙人传授技艺?”

这话一出,再没有人搭腔。

管他的仙人是不是真的存在,他们只管过好眼下的生活。

一行人又走了许久,路过两处城镇,总算来到了良县。

原以为他们是最早来到良县的商贩,到了才知,有不少消息比他们灵通的商贩,这些人皆是看中了琉璃,可都是无功而返。

便是南方几个氏族大家也有管事专程赶来买琉璃,也有结交垄断制作琉璃手艺的想法,皆是被小探花笑眯眯解决,谁的面子都不给。

商贩们这才知道,这次是白来一趟,好在他们此行也算是无功而返。

此地的黄豆相较之其他地方,生得圆润硕大,做起的豆腐也喷香扑鼻,比起南省豆腐滋味更加浓郁。

不过两处路途遥远,豆腐又不易保存,两方的豆腐生意,各不干扰。

如今,豆腐制作方法,也不单在仙岩流传,南省各地都有开起

了豆腐铺子,只是仙岩豆腐,名声在外,还是有人只认仙岩豆腐这个名号。

商贩自然不愿买来一趟,便想着再拉几车黄豆回去。

正巧,这良县也再买一些粗粝的陶器,瞧着做工不太精美,却胜在价优实惠,想来也会有些中等人家用来置物。

商贩们便以低价从瓷器厂中来了一批瓷器,正巧那些黄豆也可放在瓷器中一同运回去。

细算下来,这一来一回虽是辛苦,却也赚了些银子。

一来二去,从外地购低价稻米,再翻倍卖到西北中区,又从当地购置黄豆瓷器的商队,逐渐形成了规模。

因着商贩带动,不少当地年轻汉子起了心思,有用自家屋子开食宿的,也有想学着商贩的样子,组织村中汉子一同外出贩卖货物的人渐渐多起来。

那原先只能躲在房屋中,用枯草遮掩身子的女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下地干活,自信勤劳的女子。

良县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同时这种好的循环开始辐射周边几县。

不少隔壁县的农民,闲暇时到良县寻找机会。

苏溱和傅媛索性,将水泥施工队介绍给隔壁县令,县衙可以先向水泥施工队签订契约,今后慢慢还上工钱。

无论如何,其他县想要发展起来,路是必不可少的,自主产业,可以慢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