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的凤还在空中飞舞,柔和的音乐骤然一变,转为磅礴大气,慑人心魂。
影像里的凤凰梧桐树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万家灯火,满目华光!
天幕细景无法看得真切,但并不妨碍他们赞叹:好一派盛世场景!
【华夏从三皇五帝始,世人便总结出了不同形态下的统治之道。
尧舜之道是治国圣人之道,名为帝道。
周朝源源之治,是礼乐文明开端,是为王道。
秦汉以军国崛起,强势席卷天下,称为霸道。
三道之中又分为治世和乱世,到东汉时期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把它名为:盛世!
盛世是什么?
在古人的想象中,君王修德到极致,做下超千年功绩,才叫做盛世!
于是'欣逢盛世',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向往】
天幕顿了顿换了个说法:【用朴素的话讲: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长久的盛世到底什么样?
帝道王道又是何种风华?
自汉以后无人知晓…直到他出现。
他创造出的治世却追比盛世,他用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向后代展示了什么叫作帝道王道!
自他以后,世人不再把五帝三王视为楷模,而是把他——唐太宗,视为典范!】
治世?
秦始皇一愣,治世都指前承开创、国运稳定,让民休养生息。
而唐太宗治世却追盛世?
不等他思索明白,天幕又出现熟悉的人物介绍:
【姓名:李世民
民族:华夏族,唐朝人
别名:天可汗、二凤、凤崽;
获得成就:改革三省六部、精简官职、创贞观之世
爱好:打猎、烈马、书法、哭】
朕的耀耀圣君呢?
那么大个耀耀圣君呢?
李世民连欣喜都来不及升起,全副身心都放在别名上。
二凤震惊,二凤不解,他委屈地抬手按住胸口…朕真的很心仪耀耀圣君啊!
群臣赶忙劝解:“或许是后人粗心错漏。
咱们看看其他别号,瞧,天可汉也很霸气啊!”
天可汉哪里有耀耀圣君好听?
群臣无奈:陛下实在喜欢,待天下海晏河清时,我等在上奏夸赞陛下是耀耀圣君?
抱住‘耀耀圣君’不放的二凤表示:你们说的跟后人取的能一样嘛?
汉
李世民委屈,刘彻却气炸了肺:天幕,给朕说清楚,他凤的别号怎么来的?
给朕说清楚…
给朕说…
说…
或许是怨念太过巨大,天幕竟然真的给了回复:
【唐太宗称为二凤,是因为他曾经写过一首‘威凤赋’,赋中他自诩为一只威仪的凤鸟,歇息在东方…】
众人看着天幕重新出现凤凰影像,在天际翱翔,结合威凤赋中的描述,明白凤凰下凡到人间匡济乱世,最后功高名扬,回到树枝被同伴嫉妒抵触。
风雨飘飖打湿了凤凰华丽翅膀,霜花冻伤了它的羽翼。
弓箭忧患齐齐而至,本想了却此生,幸好人间有德君子,给予信任并支持它,他才提起勇气登临九天…
汉
就这?
刘彻原以凤号是千古功绩垂范而得,结果就这?
汉武帝不可置否,汉武帝瞬间破防,汉武帝再次发怒翻桌:难道朕的秋风辞比不让他的威凤赋?
当年谁不夸他的秋风辞,意境优美,音韵流畅?
“龙凤都是祥瑞,秋风加进去有点奇怪?”霍去病瞅准机会,头铁地插入话题,期望陛下收走他的宫牌,让他不用入宫。
自天幕说出什么电视剧后,他一旬都没敢踏入皇宫。
他怕啊!
怕某天突然爱上一宫女,然后为了她跟李敢打架?
那还是他吗?
并且向往建功立业的李敢,会沉迷小爱?
原本他不满对李敢打伤舅舅,知道他也被后人糟蹋后,心中倒对他升起丁点同情。
要不是今日陛下特意遣人诏他进宫,他恨不得离此地远远地。
刘彻猛地转头,咬牙切齿:“霍、去、病!”
见陛下将要发怒,卫青连忙提议:“要不陛下再写赋一首?”
这样后语言?
对!
朕现在就写上刘彻气冲冲地提笔蘸墨,未了问卫青:“仲卿,你说朕自诩何种神兽比较好?”
龙凤都是祥瑞他自诩鲲鹏?龙凤鹏?还是龙凤鲲?
要不自诩麒麟?龙凤麒?龙凤麟?
不对,刘彻瞬间惊醒:朕为何要排最末?
【此赋是唐太宗写给身边重臣,旧唐书称:太宗追思王业艰难,作‘威凤赋’给长孙无忌。
而贞观要政言:太
宗作‘威凤赋’以自喻,赐玄龄;
到底赐予谁,目前尚无定论】
唐
当威凤赋全文展示时,长孙无忌抢先开口:“陛下,这是你写给臣的吧?”
房玄龄不落人后,直接一锤定音:“原来陛下是写给微臣,臣在此谢过陛下。”
“房玄龄你.”长孙无忌怒视他,你好不要脸,竟行如此小人之事!
对此房玄龄表示:只要能定下归属,没脸便没脸吧。
此赋道出陛下对他的潺潺深情,君臣情谊始终友善,史书怎么就没定论呢!
当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啊!
面对两位爱臣的相逼,李世民表情瞬间空白,他也不知写给谁的啊!
不过…他眼珠一转,指着杜如晦祸移东水:“你们看,克明在嘲笑你们。”
杜如晦笑容瞬间凝滞:……
陛下,不带这样的。
天幕语气忍笑:【加之唐太宗行二,于是便称为二凤。
至于凤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喜欢他的粉丝对他的昵称,另一种是因二凤实在太爱哭了!】
秦始皇皱眉:爱哭?帝王爱哭泣何来威严?
刘彻抓紧时间嘲笑:不仅爱哭,他还爱撒娇,还给儿子撒娇!
一个父亲,竟然对儿子撒娇?父亲的威严在哪里?男人的自尊在哪里?
赵匡胤吸气:想象唐太宗哭的样子,嘶~猛男落泪!
朱元璋不解:不是,你们后人怎么关注总是奇奇怪怪?
能不能正常点?
唐
‘噗’李治听到凤崽二字,一口茶水喷了出去,后人也真敢想?
身旁的武后眼眸弯弯,从袖中抽出锦帕递给他,语气中尽是笑意:“陛下,快擦擦。”
她前些日子得了一道秘传菜方,特邀陛下同尝,没想到菜肴备齐天幕就降临在眼前。
李治拭过嘴角,将锦帕叠好放到案上,勾起嘴角慢慢道:“当年耶耶问朕,何为孝?
朕问幼时奉双亲,成人奉君王,而后人却叫耶耶凤崽,难道他们想要耶耶孝敬他们?”
武后震惊:.陛下,太宗皇帝知道你这样埋汰他吗?
【从旧唐书、册府元龟、唐太宗诗集等书册里的统计:
唐太宗哭泣次数近七百次,哭的方式有:抽泣、望哭、呜咽、泣下沾襟、流涕等等;
其中哭太穆皇后五次;哭杜如晦四次;哭魏征四次;感动、委屈、不舍等等,甚至看见史书惨事,也会感情外放,进行各种哭泣】
天幕现出一张二凤哭唧唧的图像,成功打击到李世民:后人你污朕的形象.
【如:杜如晦去世后,李世民缀朝三日,某日正在吃瓜时想起他,‘哇’的大哭:朕的克明啊!
高士廉去世前,正逢唐太宗大病初愈,特意嘱咐家人:不要因我的死而惊扰圣驾,切记切记。
结果高家劝解,唐太宗不听,仍要哭灵:朕的舅舅啊!
急得长孙无忌在大迁走上跪地流泪,拼死劝谏阻,才让勉强让他返回东苑,结果唐太宗半路跑到城上望南痛哭】
秦始皇表示朕疑惑,朕不解:难道后世皇帝都如此爱哭?
刘彻:唔,唐太宗哭的次数,比朕的‘轮台诏’少一百字。
李世民(脸部裂开):你们后人就是这样爱朕的?无事到统计朕哭泣次数?
朕哭怎么了?难道朕就不能哭了?
朱元璋:咱就想问问,谁数出来的次七百次?闲不闲呐?
唐
原本笑得开心的杜如晦突然一愣:骤然知道自己去世时什么感受?
不知道,但他知道陛下吃瓜时,肯定想起当年他与陛下同分一瓜的场景。
“陛下”他刚抬头,就见陛下眼眶微微后,不由叹气:“陛下该少哭多保重身体才是。”
臣岁数比陛下大十四载,当走在陛下前头,若陛下活不过微臣,微臣才该大哭。
李世民没用手遮住眼,避开了他的劝解,舅舅(高士廉)比克明年长,天幕却将舅舅放到克明后面,岂不说明克明会英年早逝?
想想就想哭!待天幕结束,定要宣医生为克明察视觉一番!
【甚至父亲不听他与大哥谏阻,执意撤军返回太原时,他直接往帐外一站放声大哭,哭到入寝的李渊起身询问详情,被迫听他分析局势利弊后,才止了泪。
等父亲下令挽回时失误时,他接令骑马追回已经撤退的军队,这就是成语‘哭谏追师’的由来】
天幕语气透出几分羡慕:【唐太宗哭并不是虚情假意,而是本性使然。
奥地利精神学家阿德勒曾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而唐太宗就是前者,他出身贵胄童年幸福,自幼受到父母满满喜爱,才会养成自信张扬,快意鲜明的性格底色。
所以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快意又虚怀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