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不愧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头号走狗),看到秦始皇脸色不善,善于揣摩人心的蒙毅知道秦始皇为难在哪里。
干咳了一声将王翦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蒙毅才开口说话:
“咳,王老将军,你太心急了,虽然我也知道将此等利器装备在咱们大秦军中能够提高大秦战力。
可是,目前的国情不允许啊,咱们大秦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连年征战,国力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强大。
表面上看大秦收缴了六国王室的财富,可是最近几年陛下不但大兴土木修建长城,还同时修建皇陵和阿房宫,这些都是大工程。
哪样不耗费巨资,国库早已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你就是拿刀子逼迫管钱粮的那些官员,他们也一个铜板都拿不出来了,此事还要从长计议。”
王翦把眼睛一瞪:
“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就知道从长计议,蒙毅,要不是看在你大哥蒙恬的面子上,老夫今天非收拾你不可。
朝廷养那些官员就是要解决问题的,你不说督促他们,反而为他们开脱,你对得起你大哥吗?
你要知道,这些利器若是能够装备到你大哥的骑兵中去,咱们大秦骑兵和那些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骑兵交战会少多少伤亡。”
蒙毅被王翦斥责,秦始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劝架,蒙毅手下掌管钱粮的大臣们不干了。
纷纷开口反驳:
“怎么着,王老将军,听你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官员都是只拿钱不做事的不成?”
“王老将军,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要体谅体谅我们的难处。”
“是极,是极,王老将军,既然你说我们不行,你行你上啊,只要你能拿出解决办法,我等自然无话可说。”
一群文臣围攻王翦,王翦的儿子王贲当然不乐意。撸着袖子对文臣开喷:
“我们武将只负责上阵杀敌,钱粮统筹本来就是你们文臣的事情,你们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凭什么让我们去做。”
看到文武争吵,秦始皇不说话高高坐在宝座上看戏,蒙犽决定出面解决问题。
蒙犽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另外蒙犽也有自己的想法,得罪人是必定要得罪人的,但是不能一股脑的把所有人都得罪死。
真正的高手应该是拉拢分化一部分,打击一部分,武将掌管兵权,不但不能得罪,还要尽量交好。
这对以后的造反大计有好处,到时候即使不能让那些武将立刻归顺自己的老爹,但是最起码也会因为平时交情不错不再斗个你死我活。
蒙犽迈步挺身,站在王翦和蒙毅中间,对着怒气冲冲如同斗鸡一般大眼瞪小眼怒视的蒙毅和王翦各行一礼:
“王家爷爷,二叔,你们两个不要再争论了,不就是朝廷缺钱吗,至于吗,为了屁大一点的事情伤了和气,我有办法解决。”
蒙犽一席话说愣了以王翦和蒙毅为首争吵的文武,就连坐在帝位上的秦始皇也一脸兴趣的看着蒙犽。
朝廷缺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朝中大臣一天到晚绞尽了脑汁都在想怎么搞钱,但是他们搞到的钱对于秦朝的大工程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投入到几大建设中连个水花都翻不起。
发现说有办法搞钱的是蒙犽,武将们一个一个脸上有光,仿佛能搞到钱的不是蒙犽,而是自己一般。
一个一个趾高气扬的挺起胸膛,而文臣们则是如丧考妣(kaobi三声)毕竟蒙犽武将出身,他们这群文臣解决不了的问题却被一个武将解决了,这也太丢人了。
丞相王绾轻蔑的看了一眼蒙犽,冷哼道:
“哼,黄口小儿怎敢胡说,你可知道朝中多少大臣殚思极虑(dānsijilu)多少天都没有想出办法,你又能比其他大臣高明多少?”
侄儿受辱护犊子心切的蒙毅当然不愿意,瞪了王绾一眼替蒙犽分辨:
“我侄儿自幼大智若愚,只是他一直没有表现出来罢了,丞相心意我明白,不就是看我侄儿是武将出身,他出了主意咱们文臣丢脸吗。
但是丞相不要忘了,现在我侄儿可是陛下亲封的御史大夫,严格来说,他也算是文臣,咱们文臣没有什么可丢脸的。”
听到蒙毅解释,一众文臣们才恍然大悟:
对啊,现在蒙犽也算是自己人了,他出的主意自然是文臣们的主意了。
没有文武之争,朝廷上彻底安静下来,上至秦始皇,下至排在大殿末尾最低级别的官员,一个一个满脸期盼的看着蒙犽。
他们都想听听蒙犽到底是如何解决这个朝廷缺钱的难题。
大家都看着蒙犽,蒙犽当然不会让他们失望:
“陛下,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虽然朝廷没钱,但是民间有钱啊,陛下合不设立募捐处,让臣民们给朝廷捐钱呢。”
蒙犽话刚说完,别的大臣先不说,就连平时最护犊子的蒙毅都不高兴了:
“你出的是什么混账馊主意,民间哪里有钱,大战刚休,正是要修生养息的时候,现在的百姓们都快食不果腹了,你还有脸问他们要钱?
陛下仁慈,必然不会下此旨意。”
看着一力鼓吹秦始皇仁慈的二叔蒙毅,蒙犽撇了撇嘴,心中不屑:
“二叔,你要点脸吧,你当秦吹我不反对,但是麻烦你讲讲道理好不好,秦始皇是公认的暴君,你真有脸说他仁慈?
他要仁慈的话,行,你劝劝他停了皇陵和阿房宫的修建,你看他不砍了你的脑袋才怪。”
蒙毅跳出来反对自己,蒙犽完全能够理解,无非就是蒙毅害怕秦始皇听了自己的建议,真的下旨霍霍老百姓而已。
百姓们现在已经够苦的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蒙毅一直在想办法,虽然不能给老百姓减负,但是最起码也要让秦始皇不要再给百姓们增加压力。
“二叔,不知道是我话没有说清楚还是你理解错误,我说的民间有钱指的自然不是百姓,我说的是那些巨商。
比如巴郡寡妇清,又比如陇商乌氏倮(luo),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他们两人的家产只要捐出一半就可以解决朝廷当下缺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