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山脚下。
数万明军排成一字长蛇阵对面的八旗兵发起了进攻。
八旗兵分成三路应对。
第一路精锐步兵占据南山的制高点,居高临下防守。
其余两路精锐骑兵则守住南山东西两侧的山脚,防止明军切断山上守军下山的道路。 𝓜.𝙫🄾🅳🅃🆆.𝙇𝓐
一旦下山的道路被切断,山上的守军将无法获得补给。
粮草之类的倒还好说,可以提前大量囤积。
最麻烦的是水。
南山地势不高且没有水源。
山的北面虽然就有一条可以取水的小凌河,然而去往北面的山路蜿蜒曲折,地势高低起伏,拉水的马车和牛车根本无法通过。
仅凭人力运水根本无法满足大军的用水需求。
王永吉骑在马上,用千里眼观察了一会后目视北方:“传令,进攻!”
轰!
中军号炮漆黑的炮口喷出一道红色的火舌。
哗啦!呜!
中军令旗挥舞的同时,号角声一并响起。
万余明军组成第一梯队,朝南山发起了进攻。
在距离南山一里时,山上的守军点燃了火炮的引信。
轰隆声中,数十枚大号实心炮弹砸向明军。
在当时。
无论是红夷大炮还是其他火炮,严格意义上都是滑膛炮。
而发射实心弹的滑膛炮杀伤力主要靠跳弹。
炮弹发射出去后与地面接触后会被弹起来,向远处继续飞行,然后再次落地,如此循环数次,直到耗尽炮弹的动能或者遇到障碍物停止。
又叫打水漂。
炮弹“打水漂”和石头子打水漂一样,接触角度不能太大。
否则会直接砸入水中/土里。
所以这就要求架炮的地点距离地面不能太高,否则炮弹会直接砸在地面,无法形成弹跳。
其次地面不能太软。
地面越软,炮弹与地面接触时被吸收的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每次出现验证,请不要使用无痕模式!
第852章 南山之战(2/2)
骑兵笔直的冲向建奴炮营阵地。
建奴炮兵阵地的位置比山脚高,比山腰低。
火炮的特点是贵重!
尤其是重量,轻则数百斤重则数千斤。
仅凭人力无法运输。
所以在当时,无论明军还是八旗兵都使用马车或者牛车运输火炮。
既然动用了车辆,那么通往炮营的道路必然可以容纳骑兵通行。
“明军骑兵来了,快设置路障!”八旗炮兵将领看着奔来的明军骑兵,立刻大喊起来。
不用他吩咐,炮兵们早就在沿途设置了大量的拒马和鹿角。
明军能绕则绕,实在绕不开就用带钩子的绳索将路障挪开。 𝙢.🅅𝙤𝙙🆃🅆.𝙡🄰
然而不等他们接近炮兵阵地,远处的八旗援兵就到了。
双方先是互放箭矢,随后在山脚下展开了厮杀。
轰!
第二轮火炮声响起。
由于入射角度的增加,导致炮弹威力大减。
这一次炮击造成的伤亡只有上一次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此时明军已经攻到了山脚下,他们拿着火器弓箭一边攻击山坡上的八旗兵,一边沿着山坡向上爬。
八旗兵居高临下进行反击。
“命炮营向前移动,在前面的土岗上设立阵地!和半山腰的建奴炮营对轰!”王永吉观察了一会后下令。
“驾驾驾!”炮营的民夫们驱赶着牲口,拉着装有火炮的车辆向前移动。
辎重兵驱赶着装有火药和炮弹的马车跟在后面,一同前进。
八旗炮兵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炮轰攻山的明军,二是调整炮口,轰击明军炮兵。
选择前者,等明军炮兵准备好之后会轰击他们。
选择后者,守山的八旗兵压力会增加。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每次出现验证,请不要使用无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