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行动更加快速,李牧甚至是毫无顾忌地直接将部队开到了大路之上。
这当然是冒险的,但凡齐军再警惕一些,便极有可能在李牧大军抵达的前发现赵军的踪迹。
哪怕只是一个时辰!
齐军都能后撤至安全地带,不说撤回到城内,哪怕是撤回到山林之中,便足以让李牧的骑兵无功而返。
随着战争的打响,留给李牧的时间正在一分一秒的减少,面对躲入山林的齐军,李牧的骑兵几乎很难发挥出战力。 𝓜.🆅𝕆𝙙𝓣𝕎.🄻𝔸
被齐军拖住更会让新郑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因此,一旦齐军后撤至山林,李牧几乎不得不撤退。
而这一退也就意味着这七万的齐军得以保全,而只要这只齐军能够得以保全,整个淮泗郡的敌我态势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换言之,李牧的这次出击不论从战术上还是从战略上都将成为一次失败的出击。
只可惜,面对“节节败退”的田单军,齐军实在是太大意了,大意到他们的斥候都只放到方圆三里的位置。
而三里的距离,在赵军骑兵严重,不过是转瞬即至的距离。
更何况,齐军的斥候几乎只在白天出没,而且密度还疏松得很。
显然,这只齐军虽然主子不一样,但其战力与警惕性几乎跟羽山那只齐军相差无几。
这倒也正常,若不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又怎能在齐国保持这么多年的平衡呢!
经过一个白天的奔波,李牧所率的骑兵大军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抵达了距离阴平不足十里的山中。
这与田单所约定的时间足足早了数个时辰。
但李牧相信,此时的阴平城内,田单一定已经集结好了队伍,随时等候着自己的信号。
事实也的确如李牧所想。
不是现在,而是从今日的黄昏之后,田单便开始调集了队伍,随时准备出城策应其进攻。
无他,田单知道为了赵国、为了新郑,李牧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加快歼灭齐军的速度,加快行军的速度;
而李牧也知道,田单一定会明白时间的关键,一定会提早准备好一切。
只是,虽然两人心有灵犀,但李牧还是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并在山林之中进行最后的休息。
倒不是李牧不想立即对齐军发起进攻,每早一刻钟发起进攻,就意味着自己可以早一刻回到新郑。
只是,一来,重骑兵的换装需要时间,大军不得不停下暂作等待;二来,齐军大寨如今还安静得很,一时间也根本没有后撤的意向,因此赵军暂时还能等得起。
经过了近一个时辰的休整,疲惫的大军也恢复得七七八八,而赵韦的重骑兵也已经在辅兵的帮助下穿戴整齐。
随着李牧的一声令下,大军随即缓缓开动。
依旧是重骑在前,轻骑兵随后,只是在大军开出了山林之后,殿后的士兵点燃的却不是狼烟,而是整片的树林。(作者提醒放火烧山,牢底坐穿,请勿模仿)
没办法,在这月夜之下,狼烟的可见度并不高,只有用这熊熊的烈火才能确保远在阴平的田单看到。
随着骑兵缓缓加速,哒哒的马蹄声中,星星点点的火焰也在树林之中燃烧了起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便已经是燎原之势!
稳坐在阴平城头的田单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这漫天的火焰,也瞬间明白,这是李牧给他发出的信号。
“开门!”匆匆跑下城楼的田单立即下令道。
“吱呀呀”的声音中,阴平城城门缓缓被打开。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745章安全撤回新郑城(2/2)
对齐军的围歼。
短暂的交流之后,田单所部也是全部退出战斗,回返阴平休整。
距离天亮还有一个多时辰,趁着这个时间,田单的十万大军还可以再休整一番。
这一日里,辛苦的不仅仅是赵韦的重骑兵,田单所部十万大军也一直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
继续赶路不是不行,但夜路显然不好走,大胜之后带着满身的疲惫与放松的心情上路更加危险,要走也走不远。
与其冒险走夜路,不如休整一下,反而更有利于后面的赶路。
基于这样的考虑,李牧也是决定全军休整至天亮。
而事实证明,李牧的决断并没有错。 𝙈.𝓥𝓞🅳𝙩🅆.𝓛𝔸
因为直至此时,不管是刚刚进入淮泗郡的楚军也好,还是远在临淄的齐国也罢,当然还有正上演着撤退戏码的秦军都根本没有得到任何赵军袭击淮泗的消息。
因为赵军的突袭实在是太过突然,尤其是赵韦的重骑兵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突破了齐军的中军,阵斩了齐军的两名主将。
两名主将甚至都没能派出信使将败军的消息传递回去。
而之后的围歼战,虽然齐军之中难免有漏网之鱼,可却也都没有要报信的意识。
即便是最先得到消息的齐国,也是零散的溃军败退回齐国之后的事情了。而那,已经是五天以后的事情了。
至于楚军和秦军得知这个消息,已经是第七天和第八天的事情了。
此时的李牧,早已经安安稳稳地回到了新郑城内。
别说李牧率军休息到天亮了,就算是李牧再睡一天也没啥问题。
当然,此时的李牧显然也不知道齐军居然会如此不堪。在他的心中,依旧算定着要尽快回到新郑。
于是,仅仅在天色微微漏出一丝亮光之后,李牧便已经带着大军踏上了回程之路。
此时的田单,甚至还在前线指挥着对齐军的最后围歼。
两位并肩作战的赵军的主将甚至没能打个招呼,便已经离别。
当然,对于军人而言,也没有那么多的离别的愁绪。
至此,李牧此次淮泗行的第二阶段也算是也圆满地完成了,接下来也就是此行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
一方面,李牧必须尽快地赶回新郑,以防止新郑为秦军所迫;
另一方面,李牧却又不能死命地赶路,他必须尽可能地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以防止秦军突然的阻击和应对秦军围城的局面。
这就要李牧在赶路与保存战斗力这两个矛盾的两极点之间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当然也是对李牧指挥艺术的严峻考验。
但好在,李牧是什么人?
那是能把残破的赵国都扛在身上安然度过数十载的狠人。
千里驰援对于历史上的李牧而言更是家常便饭,从代北一路南下回援邯郸,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如今区区一场回援的战斗又岂能难得倒他?
更何况,在行军之前,李牧便对回援做好了精心的布置。
终于,一路有惊无险地,李牧所率十万大军几乎就是在秦、楚两军的眼皮子底下,钻回了新郑城内。
倒是让已经准备好死守新郑的赵括好一顿的惋惜。
当然,说是惋惜,实际上更是庆幸。
要是真被有着绝对兵力优势的秦军展开了攻势,赵括说着淡定,却还真不一定能守下来。
即便新郑城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