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长平之战才刚刚过去了七个年头,却不想原本一致抗秦的魏赵竟然刀兵相见。
当然,这在战国其实并不少见,但信陵君还是不由得有些感慨。
七年的时间,赵国已经从一个被秦国欺负得喘不过气的小国,摇身一变成了连秦国都要忌惮,甚至要联合自己魏国才敢对战的存在。
可魏国呢? 𝕄.🆅𝙊🅳𝙩𝓦.🄻🅰
好像也在壮大,却又好像还是原地踏步。
集结全国的部队,也就只能跟赵军最弱的一支援军有一战之力。
唏嘘也好,感叹也罢,那都是一时之感。
信陵君的心底很清楚,如今最重要的,却是要将这眼前的赵军拿下,进而打通与大梁之间的联络。
没有任何犹豫,信陵君当即便向赵军下达了战书。
按道理来说,赵括蛮可以拖延一两日的,毕竟大梁城说不定就能在这一两日的时间里被田单攻破。
但赵括却没有这么做。
原因嘛,一方面赵括不想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哪怕那个人是田单。
另一方面,赵括也深知,大梁城没有那么好破,哪怕田单有着兵力的优势,但那毕竟是魏国的都城。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击溃眼前的信陵君,然后携大胜之势,一举拿下大梁,打通与颍川郡的联系,进而一锤定音,拿下秦军。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与其让着数万临时征召而来的大军第一场战斗就面对精锐的秦军,不如用战力稍弱的魏军练练手。
于是,魏、赵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当即两军便在清晨时分摆开了阵势,开始了三晋最后的统一之战。
只是,令信陵君感到诧异的是,赵军的队伍与他想象中根本不一样。
本该最为厚实的中军步卒方阵,只有小小的一块,倒是左右两翼的骑兵,几乎是自己的两三倍的数量。
实际上,赵括从邯郸所带出来的十二万大军之中,不足本就只有四万多人。
没办法,吕不韦征集的兵力大都是来在九原郡的胡人,而这些胡人之中,几乎绝大多数都是骑马的骑兵,自然到了赵括的手里也是骑兵多过步兵。
再加上分往轵城的两万人中,一万五千人都是步卒,赵括此时中的十万大军之中,也就只有区区两万五千多人的步卒,倒是骑兵多得很——足足有着七万多人。
唯一的好消息是,这两万五千步卒,都是赵括从邯郸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734章魏赵反目激战中(2/2)
。确切地说,是处于完全的被动挨打的境地。
只是,魏军还是有些小瞧了来自九原郡胡人的箭术。
明明身前已经有数面圆盾的护持,可赵军的箭矢就是能找到那缝隙之处,狠狠地钻入其中,带着鲜活的生命。
虽然魏国的骑兵也尝试着反击,但面对赵军的兵力和战力的双重优势,魏国的骑兵根本占不到半点便宜。
只不过短短的一刻多钟,魏军的骑兵便已经损失惨重。
而两翼的步卒也在赵军骑兵的袭扰下,不断地减员。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数十名魏军的将士丧命在赵军骑兵的箭矢之下。
但这点损失对于有着十万大军的信陵君而言,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个年代的骑兵打步兵,没有重骑兵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消耗了。虽然不算太慢,但却跟快也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若只是这样被动挨打,信陵君早就带着部队撤了。 𝙈.𝙑🄾𝘿𝙏𝙒.🄻𝘼
之所以没撤,实在是侧翼的魏军有多么的窝囊,正面的魏军就有多嚣张。
是的,正面战场之上,也如信陵君所猜想的那般魏军的步卒依靠着兵力的优势,也在不断地压缩着赵军的阵线。
是的,压缩阵线,而并不是大肆屠杀。
显然,信陵君虽然也经历过数场战斗,但到底还是没有提着刀在战场上拼杀过一回,对于前线的战斗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也更不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
虽然赵军的确在步步后撤,也时时刻刻有着不少的损失,但同样的魏军也在进攻之中损失惨重,甚至魏军的损失还远在赵军之上。
更重要的是,赵军的后撤没有丝毫的混乱。军与军、队与队、甚至是人与人之间,都保持着良好的间距,看似被压缩的阵型,却依旧不影响赵军战阵实力的发挥。
与其说赵军是被魏军逼得后撤,不如说是赵括在有意识地将兵力收缩后撤。
之所以赵括会这么做,显然是赵括已经看透了魏军的依仗。
而这样后撤以后,一来,可以进一步牢牢吸引住魏军主将的目光,让其产生“优势在我”的错觉;
二来,随着军阵的压缩,兵力较少的赵军军阵却是进一步夯实,战力只会更上一层楼;
三来,随着军阵的后撤,无形之中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