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启双眼朦胧着一层薄薄的青光,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首先是时间万物,色彩更加鲜艳了。
其次天地间充斥着各种光芒,比如笼罩在州衙上空的红色光芒,充满了至大至刚之气;
比如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长短不一的气运精芒。
有些气运精芒纯洁无瑕,有些气运精芒则掺杂着各种杂色。
甚至在他眼中,连大地都在蒸腾着气色。
殷启心中一动,他纵身几个飞跃,就站在了州衙最高建筑物上,放眼望去,原本被黑色薄雾笼罩的大地上,正被不断蒸腾而起的白色薄雾挤散。
殷启若有所悟。
这应该就是地气!
天地万物皆有气运,天有天运,地有地运,国有国运,人有人运。
他所看到的地气,在某方面来说就是地运。
黑雾笼罩,自然就是不祥之地。
白雾笼罩,则是祥和之地。
………
时间流逝,转眼间就快三个月了。
所有村落建设早已经完工,造桥铺路也正式结束,如今只剩下水利工程在收尾。
不过三个月之期到前,应该可以全部收工。
早在半个月前,随着所有村落完工,州衙就派人通知了所有百姓,准备将建造好的砖瓦屋出售给他们,每栋房屋只需要五两银子。
得到这个消息时,所有百姓都欣喜若狂,因为这些砖瓦屋就是他们建造的,每座都占地一亩,有六七间房间,还有一亩地的院子。
五两银子虽多,但他们全家出动干三个月,差不多都能挣个五两多。
因此买下砖瓦屋,绰绰有余。
这样的房屋,在以前是他们不可想象的,因此自然无比热情,所有房屋都被销售一空。
与此同时,建在各地的砖瓦窑、陶窑、家具厂、采矿、冶炼等工厂,也在州衙的主持下全部出售给地方个人,同样也回收了大笔的钱财。
按照州衙的核算,就算还清了殷启的债都还有余,这让太守姜义等人对殷启佩服得五体投地,彻底成为了殷启的死忠。
赈灾越赈越富有,这谁能做到?
当三月之期到后,所有水利工程也全部完工了。
如今的洪州河流和水渠都通往了每个村落每块良田,凡是河流之上都建造好了桥梁。
这次灾后重建是个极其浩大的工程,若非又修士相助,就凭这些百姓,给他们三年时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得了。
可以说,从今年开始,洪州将逐渐成为大商最为富庶之地。
…………
洪城。
州衙。
临行前的最后一晚。
殷启盘膝坐在床上,意识沉入脑海之中,就看到无数的光点从四面八方而来,纷纷涌入祭坛之中,他看到祭坛
在洪州,他已经是万家生佛了。
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他的神位。
虽然经过了洪灾,但洪州依旧拥有近千万的人口。
他们日夜祭拜,产生的香火可是非常可观。
“或许要不到两个月,这祭坛
想到这里,殷启心中非常期待。
…………
翌日。
殷启启程离开洪城,数以万记的百姓自发相送百余里。
他劝了又劝,百姓就是不肯离去。
到最后,他只能命令蛟龙卫较快速度,疾驰而去。
这次他回朝歌,除了三百蛟龙卫外,还有百名修士追随,这些都是擅长阵法、炼丹和炼器等修仙百业的修士。
他们愿意追随殷启,一方面是因为前途,另一方面也是被殷启的魅力所折服。
对于这些人,殷启当然愿意收下。
这些人虽然修为最高的才金丹境,普遍都是筑基境,但不要紧。
他又不需要他们去战场,好好在家炼丹炼器即可。
对于未来,他心中有更宏大的计划,正需要大量钻研修仙百业方面的修士。
………
一天后。
朝歌。
皇宫。
紫宸殿。
帝乙穿着白色的玄鸟皇袍,头戴黄金玉冠,满目威严之意。
他坐在御案前,面前摆着两卷绢帛。
一个写着‘启’字,一个写着‘寿’字。
在御案前,还站着三个气度森严的中年男子,正是太师闻仲、丞相商容、太傅比干。
三月之期已到,关于殷启和殷寿的赈灾记录,也在极短时间内送到了朝歌。
帝乙声音虽然有些苍老,但却依旧醇厚,说道:“这次召三位爱卿前来,想必你们也猜到是什么事情吧?”
比干微微笑道:“皇兄,可是殷启和殷寿两人的赈灾记录送来了?”
“不错。这是殷寿的,你们看看!”
帝乙说着,
将写着‘寿’字的绢帛递了出去。
比干连忙上前,双手捧过绢帛,然后退回原位,这才打开来。
绢帛长约半米,上面写满了字。
闻仲和商容一左一右地凑了过来,三人低头看着上面的内容。
很快,他们三人就都看完了。
帝乙问道:“你们觉得,殷寿做得如何?”
商容微微躬身,首先说道:“都说寿王殿下武功通神,没有想到处理政务同样也很拿手。
他在建州赈灾,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到位。
打击囤货居奇,清查贪腐官吏,又能亲自走访各地。
就算是派其他经验老道的官员前去,也不见得就比他做得更好。”
他这番评价,真的很高。
帝乙微微一笑,看向了闻仲和比干两人。
闻仲拱手道:“大王,我很赞同丞相的话,寿王确实做得很好。”
比干只是点了点头,没有多说。
看得出来,他们都很震惊于殷寿的能力。
以前他没有表现出来,不是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这个机会。
毕竟殷寿才十八岁,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练武。
想到这里,他们心中已经隐隐倾向于殷寿了,因为相比于殷启,殷寿武功通神这是很大的加分项。
帝乙轻轻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神秘。
他将写着‘启’字的绢帛拿了起来,递向了闻仲他们。
君臣相处数十年,闻仲他们对帝乙很熟悉,因此在看到帝乙神庙的笑容时都是不由心中一动,莫非殷启做得更好?
但这也不可能啊。
在他们看来,殷寿已经做得很好了,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到位。
就算殷启再厉害,也很难有什么优势。
闻仲很好奇,他先一步跨出,从帝乙手中接过绢帛,然后再退回来打开绢帛,没有想到这绢帛竟然有一米半,比殷寿的赈灾记录足足长了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