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拉土铺地
周洋家里卖饭的事情,知道的人不少。
原本大家以为是周洋是自己想到赚钱的方法才回家来的,没想到竟然是张安给出的主意。
“这两天买饭的人还挺多的,每天我跟我爸要挑两趟才够卖呢。”
周洋一边往马车上面装着挖起来的黄土,一边跟张安说。
说起这个周洋可来劲了,他们家卖饭五块钱一份,一次三个菜,一大碗米饭,五块钱看着挺多的,但是张安说的太对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五块钱真不算什么。
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买饭的时候,周洋一家人就已经很满意了。
现在一天就有二十多人来买,他们家一天可以卖一百多块钱,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就算刨除成本,一天也可以赚个七八十块钱。
周洋他爸周双林现在整天都是在想着,自家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可高兴坏了。
“反正你自己注意看人数,这两天大家都比较闲,来的人多,等到过几天农忙了,来的人就少了,那时候你要少做点菜,不然卖不出去的。”
张安想了想还是提醒一下,怕到时候周洋每天做习惯了,天天都按照那个分量准备,卖不出去就浪费了。
来长箐钓鱼的人,不单单是钓鱼爱好者,还有些是在家里闲着没事,也来这里钓一钓。
而且现在镇上收鱼的人,看到长箐大河里的鱼,价都不砍,直接就收了。
他们要是运气好的话,能钓不少钱呢。
“行,我会注意的。”
不得不说年轻人干活就是快,才一会两架马车都装了大半车黄土了。
“张安,什么时候也给我们出个主意,让我们也找点事情做一做啊。”
张平一边挖土一边跟张安讲,大家听到张平这么说,也都看了过来。
谁不想在家找点事情做,谁不想赚钱啊。
看到周洋家卖饭的生意做的那么好,大家说不羡慕是假的。
村里有不少人看到周洋家里卖饭,也想着做饭拿过去卖。
但是都是卖了一次以后,人家就不来买了。
主要是他们做的饭,确实没有周洋家的好吃,人家吃了一次就不去了,即便是卖的便宜也不行。
毕竟周洋是正儿八经的去学过做菜的,人家花了钱肯定是想买好吃的。
最后那些人家做了几次以后,发现卖不出去了就没有继续卖了。
“现在倒是没什么主意了,马上就要收谷子苞谷了,等到收完庄稼的时候,我再看看,到时候真有我会喊你们的。”
不大会,两驾马车已经装满了黄土,张平跟张建国两人驾着马车拉回去卸土,剩下的人留在这里把地上的泥巴挖松,方便待会装车。
这个时候张安看到马路上有人拉了一车西瓜,张安远远的喊住了这个人。
“老叔,伱这瓜怎么卖的啊。”
听到有人问,拉西瓜的中年汉子勒停了前行的马车。
“一块钱一斤,娃子,本地瓜的绿皮大西瓜,很甜的,要不要啊。”
张安还真走到路边去看了一下,这西瓜不算太大个,可能五六斤一个个大小。
不过看着这大小,才是真正的本地瓜,要是大个的,那肯定是外地瓜。
本地瓜长不大,就这么大小,但是皮薄瓤多,特别好吃,只是这产量上不来。所以最后被新品种取代了。
“你这瓜保熟吗,别等我买了切开不甜我可找不到你。”
张安学着大人看瓜的样子,在几个瓜上面敲了敲,听一听瓜里的声音。
“娃子,包红包甜,你看上哪一个,就可以当场开了看,不红不甜不收钱。”
卖瓜的汉子明显对这一套已经了然于胸,很正常的跟张安讲。
“那行,我挑一个大的,不过老叔你要给我开了,我们就在这里吃的,没带刀。”
最后张安挑了一个自己看着还不错的,卖瓜的汉子给称了称,六斤三两。
“六斤三两,算你六斤好了,你看行不。”
“行,就这样。”
张安瞅了一眼秤杆,心里有个数,就从口袋里拿出钱来付账。
卖瓜的大叔找回了零钱以后,拿起菜刀开始给张安开瓜。
还别说,这瓜看起来不错,瓜皮不是很厚,瓜瓤还挺红的。
“老叔,这瓜可以哦。”
“那是,咱们本地人可不骗本地人。”
这老叔听张安夸了自己的瓜,也难得的跟张安说笑起来。
“那是不是遇到外地人就要骗一骗了。”
张安笑了笑,打趣了老叔一句。
“就咱们这个地方,哪里来外地人啊,好了切好了。”
这个瓜等到张平跟自己的老爸回来,也就够大家吃,张安看着这瓜开出来这么好,当下又买了一个,晚上带回家去。
“黄明,周洋,你
们几个过来拿一下西瓜。”
听到张安喊话,正在挖土的人放下锄头,过来一人拿了两丫,正好遇到拉车回去的张平跟张建国回来了。
而卖瓜老叔的马看到张安家的大黑过来以后,就变得有些战战兢兢的,害怕极了。
“哟,这马是匹好马啊。”看到自家马的表现,卖瓜人不得不仔细看看这匹大黑马。
“哈哈哈,我们家这大黑,寨子里的其它驮马都怕的。”
付完钱,拿完瓜,张安又提着一个大西瓜走回去。
这西瓜在现在来说,大家都很少吃到,主要是大家嫌贵,里面还是一包水,大都不愿意买,觉得浪费钱。
张安也是很久没吃到西瓜了,所以遇到就想买个给大家吃着玩。
一个早上的时间,就已经拉了五六趟回去。
“这车装满了我们就回去吃饭了,家里已经做好饭了。”
听到要吃中午饭了,大家才发现已经中午了,刚才那个西瓜虽然是大家分了,但吃完了以后现在肚子还是饱的。
等到装满了这一趟,前面的人架着马车走,张安带着剩下的几人走路回去。
周洋在十点来钟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回去了。
因为他要回去忙着做饭,等到下午的时候就不用提前回去了。
到了村口,正好遇到挑着饭菜去大河边上的周洋一家人。
“周洋,你待会打完饭,记得回来吃饭。”
“你们别等我了,我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晚上再去。”
二十几个人虽然不多,但是一边收钱一面打饭还是要花些时间,而且还得等着大家吃完收碗,所以周洋让张安别等他了。
张安一听,也没有客气,反正周洋是卖饭的,不会少了自己那两口吃的。
吃完午饭的时候,张安去看了一下早上拉了好多车黄土回来,看看还差多少。
张安是打算铺上一层厚厚的黄土,而且一马车也没装到多少,所以一马车其实也没能铺到多大的地方。
看样子还得再来个十几二十车,才将将够铺满这片菜地。
等到大家干到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公路下面原本堆成小山的土堆,现在已经见底了。
这块地的主人家要是知道是自己帮他家把田里的黄土拉完了,绝对会上门感谢自己的。
最后一车的时候,张安听自家父亲说已经够了,拉完这一趟,就不用再拉了。
所以大家很快的装完这一车,就下班各自回家去洗洗了。
回到家里的张安,从兔笼里抓了只兔子出来,让自家老爸给宰了,晚上做麻辣兔肉。
而张安自己换了衣服洗了脸以后,装了一升子的苞米,提着去张平家里了。
今天老叔家不止是张平来帮忙,还连带着他们家马车也都过来帮了一整天。
人肯定是要请来吃饭的,但是这马也要给一些口粮。
到了老叔家里,正好张平这会已经洗好了,张安把带来的苞米递给他。
张平也没客气,这是村里不成文的习惯,所以没必要拒绝。
然后让张平先到自家去,张安再到其他人家里去喊人吃晚饭。
晚上自然是给大伙一顿好吃好喝的伺候好,尤其是黄明,这家伙自己酒量本来就不行,被其他几人一激,一次干了一小杯,当场脸色直接上头。
张安看他们玩闹的不是很过分,也没有劝他们,要是真斗起酒来,张安肯定是要劝阻的。
等到把大家伙都给拾弄吃好喝好,大家都回家了。
张安也要开始忙活了,今天的黄精晒了一整天,已经可以进行第二蒸了。
黄精前几次蒸的时候,都要蒸够四五个钟头的时间,所以张安坐在院子里守着蒸,时不时给添柴加水。
一直蒸到深夜里,才算是把这一甑子黄精给蒸透了。
蒸过第二次的黄精,看起来已经有些皱巴巴的,比第一次少了些许。
张安把它们捡出来放在簸箕里面,找了块纱布盖着,因为这刚蒸好的黄精,需要让它放放风,第二天才好晒。
第二天还是接着晒,九蒸九晒的工序,这才第二道呢。
为什么要蒸九次,晒九次,张安不是很懂,但是二爷爷说了,九是数之极,九九归一,反正达到九次就是最好的。
古法是这么记载的,所以就学着这么做了。
“张铁,你拿的什么?”
刚刚把黄精铺晒好,就看到张铁抓着一笼子东西从门口跑过去,风风火火的。
“哥,这是我早上抓的石磅,你看这么大。”
张安接过张铁递过来的鱼篓子,打开一看,里面装了有四五个大石磅,沉甸甸的,可能有个三斤多了。
“你抓这玩意干嘛,也不怕抓到癞疙宝。”
石磅是一种蛙类,比田鸡都要大很多,外形跟癞疙宝长得挺像的,就是背上没有那么多癞起来的包。
“癞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