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人家们跑了一个下午,总算是把纸挂完从山上回来。
其实如果只是张安家里这一脉的话,根本不了多少时间。
但还有一些关系比较远,已经没人照管的坟茔,张二爷也带着家里的小辈也给走了一趟。
这些荒坟大多都是家里断了后的人家,所以多年来没人照管。
也有的是家里突发特殊事情,一时间没人过来上坟。
清明对于已故的先人来说是个大日子,两位老人念着沾亲带故的原因,不忍心那些坟茔就此变成孤坟,所以就带着张安他们给修葺了一下。
毕竟顺手除一除草,抬几撮泥巴,插一栋坟标的事情。
要是真没人管的话,不用几年,先是杂草丛生,然后坟堆慢慢坍塌风化,最后夷为平地。
众人回到家里,二奶奶正在带着一众儿媳妇和侄儿媳妇在厨房里忙活。
那么大一间房子,往常只有张安家一家四口,显得有些清静。
今天多了好几十号人,比平时热闹了不少,厨房里也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
等到吃完晚饭,时间已经到了傍晚,外面的小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下来。
“小安,你去把照相机拿来,今年咱们这一家子好好的照一张大相。”
趁着大家还没有各回各家的时候,张建国便开口说起。
现在这个年代,还没有人背着照相机走村窜寨的给人照相。
想要照相,就得去城里的照相馆,其他地方根本不行。
而且像他们家这种好几十个人的全家福,一般小一点的照相馆根本不接。
再说了这么一大家子,想要一起赶到城里,是一件非常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想要照一张这么多人的全家福,在现在的农村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正好今天是小宗上坟,全是他们家这一脉的人。
张建国想起自家儿子前几天带回来的照相机,心里就有了这么个主意。
唯一不美的是,今天下雨大家没能去山上,不然在山上照就更好了。
“行啊,那就去咱们家后院照嘛,那里地方比较宽敞,肯定能站得下咱们这么一大家子人。”
张安欣然同意,马上就回到房间里,把照相机找出来。
而张建国则是开始组织大家到院子里去,连正在厨房里忙着收拾碗筷的婶子们也被喊停。
等众人到了后院里,张安又回家端了几个椅子出来,让二爷爷二奶奶和四爷爷坐在中间。
然后家里的孩子们蹲在
可等到把人给排好了,张安才发现问题,因为这个相机,并没有延时拍照的功能。
这下子可把他给整不会了,正打算自己不照,给大家拍一张的时候,救星出现了。
“张安,在家没有,我来你们家买点米。”
这声音张安一听,就认出来是王华本人。
老天爷可真不错,简直是瞌睡来了还给送枕头。
张安正愁自己这里没有摄影师呢,王华这个资深的摄影师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在的在的,你来的正好,还真有点事情让伱帮忙。”
跑到前院,一股脑把王华往后院里面拉。
“我们家准备照个全家福,正好没有摄影师,你来的正好,这个事情就交给你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张安把王华带到后院以后,就把相机甩到他手上。
而张安自己,则是跑回王芳和苏颖身边,这样子一家老小才算整整齐齐。
“嗨,我还以为多大点事情,照相嘛小意思了。”
刚才张安讲的那么急,王华还以为是有什么比较紧急的事情。
结果只是照张相而已,这可是他的看家本领。
王华拿着照相机,迅速捣鼓起来,简直熟练得很。
“哟,这相机不错啊,今年刚出的进口产品,我正打算弄一个呢,不过没时间去省城,你什么时候跑省城去了。”
照相机这种比较贵重的东西,尤其是新上市的产品小县城里都买不到,得去省城才行。
“嘿嘿,这个是单位发下来用的,我这天天窝在村里,哪有时间去省城呢。”
“来来来,大家都看着我哈,我数一二三以后,大家不要眨眼睛哈。”
王华调好了照相机,然后退后选好了一个能拍到所有人的位置。
最后抬起照相机的镜头,对着众人说道,准备开始照相。
“来,一、二、三,啪。。”
随着电子闪光灯亮起,一张照片已经拍摄完成。
“不行不行,要重新拍,这边的几个小家伙眼睛闭上了。”
王华翻了翻成片,发现人群中有俩孩子眼睛正好紧闭。
一般这样的照片都不行,因为这样看着像个瞎子,大家都非常介意。
不过这数码相机拍起来非常方便,不担心浪费胶卷的问题。
随后又重新拍了一张,张安那两个刚才闭着眼睛的堂弟,被家里的父母说了几句以后,这会儿眼睛一直睁得大大的,一点都不敢眨眼。
“好了好了,照片照好了,这价钱贵的相机就是不一样,照着非常清晰。”
看着手里的相机,王华有些眼热,这比他那个用了很多年的老年货要先进不少。
光是这拍出来的照片,颜色上就鲜艳了不少。
全家福拍完,还要给每一家都单独拍上一张。
不过这次没有劳烦王华动手,苏颖自己就能搞定。
所以把相机交给苏颖以后,张安就陪着王华进屋说话。
“你怎么今天跑过来了,你们家不扫墓了?”
张安泡了壶热茶,给王华和自己各倒上一杯,驱驱寒气。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下雨,但雨后的山里,才是最冷的时候。
“我们家就是去祭拜一下,插栋纸就行了,跟你们这些人多的大家族不一样,中午跟我爸妈去把纸烧了就回来了。”
王华一家子是城里人,从他祖父那一代人就已经搬到城里。
再加上过去那一段动荡的年代,所以这么些年来,跟老家早就断的干干净净。
“我回来什么都没带,正好念叨你们家的血米好吃,我过来买上几十斤,其他的菜也给我准备一些,这一两个月我是不准备再回去了。”
“小问题,不过我家很久没打米了,估计米缸里没剩下多少,先给你装上五十斤吧,反正这里挨着近,你吃完了再过来也不费什么功夫。”
张安看了看米缸,已经没剩下多少米。
家里上一次打米还是他酿酒的时候,但是酿完酒以后,就没剩下多少。
“都行都行,反正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买多了回去也容易长出谷牛。”
谷牛就是米虫,大名米象,本地人喜欢将它们叫做谷牛。
不管多干燥的米,时间长了都会有它的身影。
装米的时候,张安还等着这人拿口袋出来。
结果发现这家伙就是空手过来,啥也没带。
没法子,只能在家里给他找一个。
“再给我装二十个鸡蛋和鸭蛋,鹅蛋也要十个。”
装好了血米,王华没有买鸡鸭,而是要了鸡鸭鹅蛋,总共五十个。
因为他人比较懒,而且也不大会做硬菜,所以选择了鸡蛋这种做起来简单的东西。
原本他开口想要二十个鹅蛋,但一想起来张安家那鹅蛋跟个大碗一样,就改成了十个。
“你真想要鸭蛋跟鹅蛋啊,其实鸡蛋炒起来是最好吃的,鸭蛋味道要差一些。”
鸭蛋炒出来的味道不如鸡蛋香,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买鸡蛋,鸭蛋都是买回去腌制用的。
而鹅蛋不大一样,这玩意儿没什么人选,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贵,所以没什么事情的话,一般人不会买这玩意儿。
“没事,你给我拿就成,你们家不管是什么蛋,我觉得都非常好吃,大不了那鸭蛋跟鹅蛋我煮着吃就成。”
上次王华从长箐回去,张安送了些东西,里面就有鸡鸭鹅蛋。
他带回家以后,就让他妈给炒了,发现都还挺好吃的,所以这次就顺带买上一些。
五十个蛋并不少,张安原本找到竹篮子根本装不下,最后换成了个小竹筐。
装完这些蛋,王华又跑到张安家菜园子里,跟进货一样看到什么都想要。
尤其是看到长高了的辣椒树,看着那一个个挂在上面的青椒,还有旁边黄瓜藤上的短黄瓜。
王华二话不说,什么也不放过。
“行了行了,少摘点,你一个人吃不了多少,摘多了容易放坏,你等吃完再来摘。”
也不是张安舍不得,主要是这些东西放上两天就容易失水。
到时候干巴巴的吃起来味道很差。
反正王华就住在桥头,隔得又没多远,每天吃了再过来摘都可以。
最后王华又找张安要了三十斤洋芋和红薯,原本这些东西是可以去村里其他人家买的。
但是王华非常迷信张安家的东西,他总觉得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张安家里的,就是要比其他人家的好吃。
“给,这是菜钱。”
采购完毕,已经没什么他想要的东西,王华就掏出二百块钱递给张安。
“用不了这么多。”
张安也不是不收,不过只是从王华手里抽过一张百元大钞。
“别,你可别让着我,以后我可是打算一直待在这里,肯定经常来你家,你这么搞,那我以后就不好意思来了。”
王华没管张安,直接把另外一张放到张安手里。
他并不是四六不知的人,独自生活了好几年,一些物价他心里还是有数的。
别的不说,就单说这一口袋大米,平时他们家吃的米都是一块多一斤。
张安家这血米比那些所谓的粳稻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