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市毗邻一座开阔的海港,灯火烁亮的高楼环抱着青砖窄窗的老城区。
在老城区中心,有一栋不起眼的独栋小院,被海风锈蚀的蓝色铁门上挂着一块崭新的铭牌,刻着——毕方特别救援队。
早上6:20,院子外墙的挑廊下面已经聚集了好几批带着象棋准备大杀四方的老头。程大爷也早早地拉开铁门,从门卫室隔窗观棋。
看个热闹不需要凑得多近,围观的人群里时不时传来中气十足又抑扬顿挫的几声“嚯”、“卧槽”“好嘛”、“啧啧”,倒也能猜个大概。
一局棋结束,老程就透过泛黄的玻璃看见一个熟人走了过来,球裤球鞋白t,打扮挺精神一小伙子,偏偏手里端着一个搪瓷缸,喝一口茶吐三次茶叶梗,裤腰还别着一个收音机,天线支棱老长。
[欢迎收听平南交通广播FM108.8,我是主持人嘉敏。
记录平南点滴,讲好平南故事。今天我们有幸连线到A大的余教授,来给我们分享平南市沉船遗迹的发掘故事……]
这个时间段还不如凌晨2:00呢,副院长可真是给老余找了份‘好差事’,张幼惟心想。
余珈,他从小认识的好兄弟。早年,他们父母是一个科研队的,上山下海不着家,孩子自然也就跟着上山掏鸟蛋、下海摸蛏子。
他们驻扎过西南的一个小山村,张幼惟和余珈一起在水稻田里摸黑鱼;一起在祠堂的火塘边听队长讲陈胜吴广起义,鱼腹藏书;一起在四通八达的天坑里找村里老赵家失踪了一整天的孩子——后来听说有村民在自家稻草堆里扒拉出睡得正香的赵狗子。过了一夜,老赵穿着缠了好几层胶布的拖鞋,提了一只绑着红绸的公鸡到工作队表示感谢,张幼惟和余珈一起喝鸡汤分了两只鸡腿……
现在,他们又一起下海捞沉船。
张幼惟端着茶慢悠悠拐进巷子,就看见老程一边伸长了脖子斜眼往外看,一边飞快地翻一本没了封皮的旧棋谱,撇着嘴人中老长,那模样不知道谁家王八成了精。
“程大爷早。”张幼惟抬手一挥。
“张老师早,怎么这么早来院儿里?”救援队是志愿性质的,队员训练也在专门的场地,这个院子平时只有老程、郑队和处理杂物的小李,冷清的紧。
“这不是出来溜达溜达吗,学校那帮老头子批个研究经费跟国足踢球似的,我头上都快闲出草了。”
“这么磨叽?”
“可不是嘛,要不怎么说要经费是‘乞讨的艺术’呢,我这化缘的本事还得再精进精进。”张幼惟抿了一口茶,摆摆手就往办公室走。
刚踏进办公室,郑队桌上的座机就响了,那种老式的课间铃声听得张幼惟心悸:“郑队,快收了它的神通吧,听多了我又该做噩梦了。”
这年头谁还打座机?
入队四年,张幼惟就没见它行使作为座机的责任。大红色的座机在这个朴素的办公室里,最大的作用或许……是软装?
郑队接起电话:“您好……是是……”
听筒里漏出滋滋的电流声,张幼惟依稀能辨认出一两个词语,但连不成句子。
郑队是个精瘦的中年男人,明明出任务雷厉风行,脾气却温和地不像话,就没见他和谁急过眼。往A大的一众教授里一塞,也是温文尔雅的活教科书。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喝了酒和谁都要论兄弟,托他的福,队员从十九岁到五十多岁辈分全乱了套。
但现在……
“怎么会这样!这是全部的信息了吗?稍等,”郑队脸上的笑容像泼在干涸土地上的水,顺着眼尾的皱纹瞬间消失。他麻利地从柜子里抽出一张地图铺开:“请继续……”
交流间地图上标记了不少位置,乍一看非常零散没有关联。红色水笔敲击桌面发出哒哒的声响,郑队握得很用力,指尖发白还有些微抖。
“了解了……这个消息一定要控制住……我能理解你们的难处。我们队一定全力配合,争取在消息大范围传播之前解决它。”
放下听筒,郑队怔愣了半晌,对张幼惟说:“我现在去发动汽车,你收一下传真资料然后来找我。”说罢把地图一卷匆匆往外走,走到门口又补充一句:“通知大家,老地方,紧急会议!”
张幼惟摸不清头脑,但还是瞬间正色:“是!”
十几秒以后,那台似乎和座机一个年代的传真机开始发出尖锐的鸣叫,一截一截吐出泛黄的纸。张幼惟随手拿起表面那张——
这是……日记?
来自17年的日记。
A大B楼行政会议室,早七点整。
队员们陆续到达,不论何种表情,在接过小李手上的资料之后纷纷陷入了沉默。
17年,张幼惟和余珈正在入队考核,但他们还是听闻了那场惨剧——木兴考古队172人失联,至今杳无音信。
2017年5月,一场罕见的暴雨降临在西方大陆腹地的沙漠。雨后,沙漠边缘,追踪蓝斑鹈鹕的动物保护组织发现一座古城市遗迹。至多一个月后,西部高地的降水就会在这里汇聚成一条河流,每年只苏醒三个月的河流。
这座不知在沙土中沉睡了多久的城市短暂地醒来后,又将沉入河底。
来自天南地北的考古学教授与学者、医护人员、以及当地的向导,仓促成型一支相当精锐的队伍——木兴考古队,他们决定与时间竞速,抢救这座古城于黑暗中千百年仍然怀抱的文明之火。
但是,进入沙漠15天以后,这个考古队和世界失去了联系。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队赶到时,领队帐篷顶挂着的一盏手灯刚好耗尽最后一丝电量,光线微弱地跳动了一下然后消散,沙漠里的黑暗没有了边界。
一本摊开的日记随意地摆放在值班站。
现在由于绑架事件,它的保密等级降低,才能被队员们阅读:
[2017年5月15日,这是我们从威特港登陆的第二天,还有两天的行程我们就能到达沙漠深处了。
根据已知的记录,这片大陆上的人类文明只存在于这片沙漠以北。
不过很多学者认为,人类的祖先来自于这片沙漠。这个猜想,可能很快就将成为现实了。
疲惫和兴奋交替侵袭着我,我睡不着了。]
[2017年5月16日,我们不得不返回了威特港。向导说沙漠周边有国家陷入了战乱,盲目的靠近和穿越都是可能致命的。
一周前反常的沙漠暴雨,不仅冲刷了藏匿这座古城的沙土,也融化了沙漠部落的红泥墙。自然仿佛一只无形的手,轻而易举就可以把一个文明存在的痕迹擦去。灾难、流离失所、疫症、□□……一切就在短短一周内发酵了。
领队说,我们必须尽快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沙漠中的建筑无法应对大量的降水,每毫米的降雨都可能对遗迹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领队和向导在船舱里紧急商议新路线。开始之前,向导和我们说,无论如何都不要离开港口。战争时期的外国人是行走的金子,****,被任何势力捉到,都会成为向国家勒索最肥硕的肉票。]
[2017年5月19日,我们到达了。
暴露出的碑柱上纹路依然清晰,大家悬着的心有一半落了地。
沙漠里的星星好亮啊。
我被分配到和洪教授一起值岗,我问他,作为一个语言学家,为什么会参加这次田野考古,又为什么会对只有简单花纹的石块感兴趣。
他说,语言不仅是外化的符号和音节,还有思考的方式。通过这些石块的加工和摆放,他希望可以和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产生一些交集。]
[2017年5月16日,探方里源源不断挖掘出形态各异的土陶罐、石器,我控制不住地想象那些灰暗的花纹在被时间蒙尘之前会是什么颜色。那个广口肥肚的罐子,是用来收集储存雨水的吗?他们踩在石块铺成的小路上,会不会也像我一样眺望沙漠的尽头呢?
今天13号探方挖掘出了一块石碑,石碑太重了,洪教授亲自拓下了表面的花纹,然后在石碑旁坐了一下午。
晚上,当我再和他值岗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不太理解,所以按照大意记录下来:
他说,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有一个土著部落,他们的语言里只有东南西北而没有“左”“右”的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他们把时间从东到西排序。当面向不同的方向时,时间的排序有时从左到右,有时从右到左,有时由远及近,有时由近及远。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和地理有关。
……]
日记戛然而止。
2017年6月9日,陆续到达的救援队在沙漠与临近的草原中以遗迹为中心,默契地划分区域向外搜救,大海捞针。他们经历了愤怒、恐惧、焦躁,甚至期盼过一条带来希望的勒索信息。
一周后,西部的雨水姗姗来迟却又凶猛异常,干旱的谷地变成昏暗的河床。
毕方救援队乘游轮穿过宽广的大洋回国。海水承托着这艘船温柔地起伏着,船舱里是毫无波澜的、长久的沉默。
老杨紧紧拽着手里的复印件,眼眶已经微红,声线颤抖着问:“队长,6年前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现在……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就算有了新消息,6年都过去了……”
“我们,”郑队顿了一下,似乎在平复情绪:
“我们收到了勒索信,今天凌晨上传的,被网络安全部拦截了。”
“他们说,人质172人。”
这个信息太过于匪夷所思,会议室里经过短暂的安静瞬间沸腾。
“那赶紧定位IP地址谈判救人,还等什么!”
“确认绑架的话,我们救援队又能做什么呢?”
……
“绑架信息上传地址暂时无法溯源,除了人质172人,他们没有提供赎金的交付方式和地点……或许是想等舆情发酵。这段信息正在恶意增殖,如果扩散开,公众的恐慌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阻力。”
“可以确定绑架信息的真实性吗?”一个队员发问。
郑队点点头:“他们上传了一段人质视频,这段视频……暴露了一些信息。安全部尝试了解析——目前的最优解是指向地理位置。不过可能的结果太多,无法一一排除”说着他铺开了那张做好记号的地图,着重点了几个红圈:“这几个位置,需要我们配合调查。”
“大家,”郑队向队员们深深鞠了一躬:“请一定要安全回来。”
这是每次出任务前郑队都会说的话,这次也不例外。
“下面分配调查任务。”
……
“余珈、张幼惟。”
“到。”
“到。”
郑队往地图西南角一指,你们,去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