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筹建免费女高的过程是时,大学生们选择了播放一段张老师的采访内容。
张老师在采访中回顾了自己产生这个想法的心路历程以及那些艰难的筹款过程。
那些心中难以言喻的煎熬与痛苦、那些受人误解与白眼的日子、那些心酸与无奈……在回顾时,张老师神情淡然而眼神坚定。】
.
宋光宗时空。
吴三娘蹲在河边,捂着嘴泣不成声。
她是家中次女,家中贫苦所以她从小就只能吃哥哥弟弟们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可家中兄弟姐妹加起来有十来个,兄弟们自己都不够吃,哪能剩下什么东西给她吃呢?
因此吴三娘从小到大都没有吃饱过,其他三个季节还可以在外头寻些野菜草根充饥,到了冬天就只能硬熬了。
可能是她命硬,家里好几个妹妹没能熬过,但她熬到了九岁,然后被父母嫁给了一户人家的傻儿子。
——为了给哥哥凑读书的钱。
她本来不觉得有何不妥,因为在她从小生活的环境里这样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她还暗暗欢喜,如今嫁了人虽然要受到公婆的打骂,但至少她可以多吃一点。
如果她没有接触到天幕、看到后世的女子过的是什么日子,如果她没有看到有人为这些女孩子的遭遇而鸣不平,认为这是不对的、是需要改变的。
比起遥不可及的前者,后者更让吴三娘的情绪无法自抑。
“小时候我去学塾给堂哥送饭,只听先生念一遍就能背下那些子曰……”吴三娘拿起手边的棒槌,狠狠敲打在脏衣上,一边机械地重复这个动作,一边呆呆地想:
如果,我要是有选择的机会就好了……
.
汉安帝时空。
班昭年事已高,常常患病,便安心在家休养。
在天幕出现之前,班昭一直在为家中正当芳龄的女子们忧心,担忧她们不懂为人妇的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了体面,以致辱没宗族,所以她在闲暇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母本,写下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勉励和告诫即将出嫁的女郎们。
但天幕出现之后,班昭就停了笔,因为她发现云青青所展示的一切,跟她所认知的世界截然不同,而在天幕的加成下,云青青的言行必然会对如今的世道造成冲击。
虽然班昭不认为时代的主流观念会在一朝一夕间变化,但到底在心中多了些顾虑。
而在窥见一丝半缕后世对于女子的压迫之后,班昭兑换了《女诫》的阅读权限,然后她意识到,这部家训仍然要写,但不能按照原来的想法写了。
这段时日她一直在思考重写《女诫》之事,直到今天,张校长的事迹给她打开了另一个角度的大门。
在成为合格的他家妇之前,这些女郎们首先要学的,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曹氏女。
而曹氏女可以谦卑,但是绝不能卑微。
至于那些关于前朝后宫的不可言说的心思,则还是要化用到这本书中去。
看得懂的人,自会领悟其中深意。
.
明太祖时空。
张校长对于让女孩上学的这一观念的坚持让朱元璋不理解,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民出身的大男子主义者,他是坚定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认为女人就该在家中相夫教子,而男人则应该能让女人安心在家。
面对朱元璋的疑问,马皇后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回忆了一番朱元璋还没起家时的日子,然后话锋一转问他:“重八,当年你我刚成亲,你便说娶到我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为什么?”
忆及年少时那段温情的时光,铁血老朱也不由得神色柔和,款款看着老妻:
“当年哪想得到那么多呢?只觉得妹子你满腹诗书、能诗会画,人也温柔,简直样样都好,又是大帅的女儿,是金银锦绣堆里养出来的小姐,配我一个乞丐,可不是我前世修来的福气吗?”
纵然已经是老夫老妻了,听到朱元璋剖析当年的心迹,马皇后还是脸颊微红,继续说道:“那时候你常年在外征战,我和几个孩子都留在家中。”
朱元璋接了下去:“是啊,这些年你辛苦了,这些孩子都是你一手带大的,个个有本事,尤其是咱们标儿。”
说到这里,朱元璋明白到了马皇后话中的意思,他对上妻子的眼神,点了点头:“妹子你的意思咱明白了,咱会好好考虑的。”
马皇后拉住朱元璋的手,说道:“咱这个想法其实还有一层打算,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是母亲带大的,若是那些母亲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忠君爱国,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们心中必然也会有这个念想。”
“这话有理。”朱元璋很认同这个观点,他回握住妻子的手,“果然,娶了你是咱老朱的福气!”
殿内温情脉脉,殿外鬼鬼祟祟路过的朱棣被酸得龇牙咧嘴。
“咱爹这头犟驴,也只听得了娘的劝了。”
其实还有一个人,但说出来会让朱棣更酸,就不提了。
.
【在这一段采访的内容之后,站在讲台上的大学生向台下的小朋友们提问:
“你小朋友们,你们眼中的张老师是什么样的呢?”
很熟悉交互环节的小朋友们踊跃地举发言——
“张老师好厉害!她不怕生病!”
“像妈妈一样!像我们的老师一样!”
“我觉得她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
……
主讲的大学生频频点头,用肯定的话语鼓励每一个孩子勇敢发言,而辅助的大学生们为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一一送上了小礼物,等到这个环节过去,讲课的大学生才将PPT翻到下一页。
“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人对于张老师的评价吧。”
这一页的内容,是当年《感动中国》的颁奖片段。】
.
宋仁宗时空。
范仲淹的眼眶有些湿润。
“师者仁心,莫过于此!”
越是了解后世,范仲淹心中的无力感就越重。
无知者才能无畏,而当范仲淹越是深入了解后世种种制度与政策,两相对比之下,他心中的割裂感与鸿沟感就越清晰。
“也只有后世之昌盛国力,方能普及这义务教育,也只有国民有余力,国民与官府才能慷慨解囊以助这免费学校开办。”
范仲淹算是苦出身,可他还有读书习字的机会,更多的百姓世世代代都被赋税与徭役压弯了腰,只够活着不能奢求更多。
“就算官府有意推广,国库也无力支撑。”
这一刻,范仲淹心中埋下了变法的种子。
.
秦始皇时空。
淳于越肃容正坐,庄重地行礼。
“女士大义。”
虽然张校长不是儒家弟子,可她的所作所为与当年的儒家先贤殊途同归,正是兼济天下、有教无类的体现。
礼毕,淳于越自嘲地长叹一声。
“吾不如也。”
他的心中杂念太多、所求太多,反而不能像张校长一样纯粹地只做一件利天下的事。
“不过,走入乡野,未尝不是儒家的另一条道路。”
淳于越在认真思考这个可能,如今朝中虽然儒法两家分庭抗礼,但是秦以法立国,法家天然占据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别说李斯此獠之前还意图鼓动皇帝焚书。
不过儒家有一步走在了法家前面,那就是儒家弟子已经围绕在皇帝的各位公子身边,无论哪一位公子成为了帝国的下一任主人,都是半个儒家弟子。
“考试授官之制正在推广,日后更多的官吏必然是从民间选取……”
只要网撒得够广,总是会有鱼被捞上来的。
比未来,儒家耗得起。
作者有话要说:剪了个头发,剪短发好像真的会上瘾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