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娘想了一下,答道:“暂且不用吧,家里统共才我们四个,你若想偷懒,不如在村里请个勤快点的婶子帮忙吧。www.baoxiaojianduan.com”
木梨立马道:“娘,还是去河边村,又或是附近的村请吧,咱们村里的还是不要请的。”
张玉娘寻思了一下,便同意了。
木梨欢喜的紧,她跟她娘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早起生火,又或是为浆洗衣服发愁了。
其实,她愁个啥啊,平日里家中的衣服,张玉娘都是出钱请村里的人帮忙洗的。
不过是,她再也不用大热天的蹲灶膛前烧火了。
买人自然是要去找人伢子的。
双拐镇没有官伢,张玉娘先去了趟绣坊,如今,她不大动针线了,今日她是帮张夏花和张秋花来送绣品的,两人绣的都是幔头,除了床盖,屏风之外,大抵只有绣幔头最赚钱了。
张家两姐妹如今只会做这个,据张玉娘说,若想绣好床盖和屏风,以她俩现在的功底,是不行的。
张夏花肯定学不成的,张秋花怕是要做张玉娘的关门弟子的。
幔头绣得还不错,绣坊老板娘同张玉娘是老相识了,给的价钱即公道,又十分爽快,也没费什么嘴皮子。
张秋花颇高兴,大概有五个幔头,一个值个三两半呢,加起来有十七、八两。
纺坊的老板娘还夸两姐妹的绣功越发有长进,又听说张夏花要出嫁了,便说,下回张秋花和张夏花再送东西来,若比现在还好,她可以出四两银子一副。
虽然这五副幔头看着值不少钱,除掉花销掉的料子和上等丝线,也就赚了十二、三两的样子。
张秋花又在绣坊里买了几块布头,张玉娘不让她买丝线,她让木久承帮忙,托人从县城里带回来更好的。
丝线越好,绣出来的东西越好看,也越值钱些。
张玉娘又跟老板娘打听了一下,哪一个人伢子的口碑最好后,出了绣坊,她并没有带两人去那人伢子家,而是拐了个弯,去了一个南杂货铺子买了点海带,木梨吵着要吃排骨炖海带呢。
南边人管专卖沿海一带东西的杂货铺子叫南杂货铺子,而卖别的东西的叫北杂货铺子,是有区分的。
张玉娘在杂货铺里,又跟那掌柜打听了一下,这掌柜推荐的,正是绣坊老板娘所说的那个。
“小姑姑,两人不都让去寻那个姓周的人伢子么?怎还要去别的地方问?”
张玉娘笑道:“口碑很重要,买人不同于请人,买了,那就是属于夏花的私产,总要挑一个人品信的过的,往往这样的人伢子手里的人,品性都还不错,教养也还好。”
木梨很认同张玉娘的话。
两人陪着张玉娘又去布庄走了一圈,张玉娘只挑了一些镶滚边用的布头,又称了几斤纳鞋底用的散碎布头,这个,是要花钱买的。
木家人爱穿棉料子,但不耐磨,她称的是粗碎布头。
有好点的,还能寻出来做一双小点的鞋面子,做好了当礼物送人,也是极好的。
在古代,做好鞋袜、衣服也是很值钱的,这个费时又费工,还十分考验一个人的女红。
她又跟这布庄的老板打听了一回,这才带着两个小姑娘去找那人伢子。
路上碰到一个卖桂花凉粉的,木梨嘴馋,买了三碗,又叫那小贩拿竹筒装了两碗,她想送去私塾给木久承和木永为吃。
张玉娘瞧了一眼,觉得买人不急这一时半会儿,便带了两孩子又绕道去了一趟私塾。
半路上,又添了两块芝麻烧饼。
这种烤的两面金黄,又粘满芝麻的饼,十会香甜,木梨让多买了几斤,带回家慢慢吃。
张玉娘很爽快的又称了几斤。
木梨去送吃食,木永为高兴的眉飞色舞。
连走路都很嘚瑟,甩着长袖,抖着一身骨头。
在同窗们羡慕的眼神中,抱着吃食进了学堂。
张玉娘又给他的先生送了一份,先生先是惊讶张玉娘的盛世美颜,后又很客气地收了这吃食,高兴的嘴都合不拢,待木永为也越发和气起来。
三人又去寻了木久承,将吃食给了他,一看还有别的同僚在,无奈,张玉娘将手里所剩的芝麻饼都给拿出来了。
又怕木梨不高兴,哄她,回去的时候再买。
木久承晓得是哪个,又告诉木梨,若今儿没碰到,下会,他让那卖烤芝麻饼的送些去自家。
因碍着人多,张玉娘不好多说什么,匆匆交待两人早点回家,这才又带了木梨和张秋花去买人了。
买人没什么太挑的,先看长相,都说相由心生,张玉娘先挑长的一团和气的,再从中挑手指甲干净的,又看长相,挑了个还算清秀的,那个年轻寡妇才三十岁。
家里死了男人,生了几个孩子都早夭了,娘家哥哥也没了,公婆欺她娘家没靠山,便瞒着她娘家,把她给远远发卖了。
只晓的是别的府城的人,至于具体在哪个位置,她却是答不上来的。
这个寡妇话不多,人伢婆子说她做事十分麻利,是个在家干惯了粗活的。
张玉娘晓得,暗中告诉木梨和张秋花,那个女子的手掌有一层厚厚的茧子,平日在家定是个吃苦耐劳的。
又问得她的名字,不过是很常见的,就叫丫头。
张玉娘肯定乐意这么叫她。
寻思了一下,又问得她娘家姓丁,便给她取名丁香。
张玉娘是有过计较的。
她告诉木梨和张秋花,不可以买太年轻的,年岁太轻,容易生出旁的心思,年岁太大,不顶用,用不了多少年,便干不了太多重活了,不值当。
挑这个三十岁的丁姓女子,刚刚好。
价钱也不算太贵,大概八两银子。
好在乡下人伢子手上的大小女子都不是特别好,像丁香就只晓得清水煮饭菜,旁的都不会,洗衣、打扫院子到还可以。
这就需要张玉娘先带她一段时日。
木梨和张秋花都唤她丁婶,张玉娘到是直接唤她丁香。
张玉娘也高兴的很,买了丁香回家,她也能松快几个月的。
丁香肯学,张玉娘也不收着藏着,会的,能教的菜式,她都教给丁香晓得。
在这个时候,张夏花也是要跟着一起学的,不说烧得很好,但也总要知道这菜是怎么个做法。
如此,又过了一月的样子,大概再过半月,田里的晚稻就差不多能收上来了。
天气也越发冷起来,张玉娘已经不带着孩子们在台阶上做绣活了。
将绣花架子挪到了西厢房的堂屋里,三个架子自东向西,排成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