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开局给秦皇汉武读百科历史直播 > 第5章 秦(五)

第5章 秦(五)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秦始皇出游沙丘时,赵高、李斯、胡亥陪同,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

家人们,我查过了,这个冯去疾虽然和霍去病、辛弃疾名字很像,但他们没什么关系。

至于霍去病和辛弃疾大家都知道的,辛弃疾的名字是他祖父辛赞希望他成为像霍去病一样的大将取的,而辛弃疾本人也很崇拜霍去病。

不过这个冯去疾据说是冯唐祖先,就是王勃写的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里面的冯唐。但因为马迁对冯去疾记载得太过简陋,所以这一条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冯去疾暗自决定多多存一些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不然等到后世史官写的时候,宰相里就自己身份不明,那多尴尬啊!

他是右丞相欸!虽然知道王绾因为支持分封制,肉眼可见这个宰相位置做不久,但是他竟然会成为右丞相!

合理中透露出一丝意外!

【这个时候咱们的苏苏在哪呢?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为啥嘞?因为咱始皇大大终于忍受不了他这位酷爱和自己抬杠的大儿子,决定让他去长郡冷静冷静。

好吧,真实情况是,扶苏同志劝谏他的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触怒了秦始皇。

所以问题就来了,秦始皇在沙丘,扶苏在长郡,他们中间有那么一段未知的路程,这也给了赵高三人秘不发丧、伪造遗诏的机会。

秦始皇病情加重后交给长子十二个字:“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当时他估计也已经想到自己可能无法回到咸阳,于是让他的继承人直接到咸阳即位吧。

可惜,所托非人,这十二个字扶苏至死也没看到。

也不知道扶苏在自杀前,是否会想到当初他向父亲劝谏那次竟会成为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面?

而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也随着始皇的逝去和扶苏的自尽迎来末日。】

秦始皇刚想说些什么,但姒音却直接一个大喘气打断。

【题外话,扶苏自尽这件事情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反正身边有蒙恬,蒙恬也建议扶苏再证实一下,但是扶苏这个犟种却觉得“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干脆利落死了。

不是,你前面一直和你爹唱反调,现在就这么听话了?

当然也有一些解释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一是扶苏信奉儒家,儒家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扶苏面对秦始皇既是君臣也是父子,所以他不会违抗皇帝的命令。

当然,咱不是专业的,也不知道秦朝时候的儒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怎么说论语里面也提过“小杖则受,大杖则跑”,那时候对儒家的曲解应该不深,扶苏如果没学偏的话,应该还是会反抗一下下的吧。

还有一种说法是,扶苏觉得秦始皇会让他自杀,是因为他爹快不行了。不让他继位却让他自杀,这说明秦始皇属意的继承人不是他,杀他是为了让后面的秦二世顺利继位。

这还是有那么点道理的,当时秦始皇对胡亥还是非常宠爱的。

虽然一般观点认为,胡亥取名为胡亥,是因为他是胡姬在亥时所生,秦始皇取名时非常随便。

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亥与豕同,可能是代指猪,而猪在古代则是六畜之首,寓意还是不错的。

加之当时扶苏和秦始皇之间也有矛盾,所以,扶苏有父亲想杀他为弟弟铺路的想法也很正常。

当然,主播认为秦始皇取名最认真的肯定是扶苏,谁能够想象这么杀伐果决的帝王会那么认真地翻《诗经》,给他长子取名呢?

另外就是比较有争议的北大汉简《赵正书》,里面提到,传位给胡亥是秦始皇、李斯和冯去疾三人共同商议的结果,因而胡亥的皇位是具有合法性的,这与《史记》主要认同的观点截然相反。

但是,朋友们,《赵正书》里面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难以推敲,反倒是《史记》虽然是马迁一家之言,但也是他认真考证过的结果。不过不排除他在某些记录中运用了春秋笔法,这是史家的通病,没办法。

另外,胡亥继位后进行皇室大清洗和诛杀大臣的行为,似乎透露着些许心虚。尤其是《赵正书》与2013年“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二世元年文书》有些许关联,很难让人相信它没有受到《秦二世元年文书》的影响,因而《赵正书》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当然,关于扶苏自尽原因,还有一种当代同人女二创想法,就是扶苏叛逆。

嗯……我不予评价,毕竟这是剧情需要。

悄悄说,这种人设我也偷偷吃过几口,嘿嘿~】

秦始皇尽量忽略最后一种奇怪的可能性,因为姒音说那段话时脸上的笑容实在太过诡异,而且扶苏已经成年,也断不可能出现如此幼稚的想法。

他转头看向扶苏,问道:“后世人说了那么多,朕也很好奇,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扶苏低着头没有回答,他也在思考,自己在那种情境下为何如此干脆地自尽。

“扶苏,抬头看朕!为什么带兵不攻入咸阳!”

“子弄父兵……”扶苏抬头,却又很快将头偏到了一边不敢看他,语气中带着些许连自己都察觉不到的委屈,“阿父,我打不过您,我也……不想和您刀剑相向。”

始皇抓起的茶杯终究没有砸到扶苏身上,他叹了口气,默默放下。

还好,至少现在的扶苏还想过用兵的可能性,不算太差。

始皇如此安慰自己。

【其实,仔细想想,龙凤猪三位千古一帝的儿子命运都带着悲剧色彩。】

汉朝

酒樽从吃瓜看戏的猪猪手上滑落。

哈?哈?哈?天幕你个没良心的!他儿子才刚出生!

唐朝

李世民之前听见姒音曾叫过他二凤,明白“龙凤猪”里面的“凤”应该就是他。

至于儿子……

他想了想扶苏和刘据,这个儿子有极大可能是承乾。

嘴里还吃着糕点的李承乾小朋友被二凤一把拉过来检查,糕点碎屑成功洒在两人身上。

李承乾盯着衣袖上的碎屑,稳重地拍拍他眼泪即将落下的阿耶的肩膀:“阿耶,儿现在没事。”

【相比于扶苏没有谋反,后面两个是谋反失败了。

而且刘据同志在犹豫是否要谋反之前还被劝说:“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

扶苏——一款太子被逼入绝境后的反面教材。】

姒音煞有介事地点点头。

秦朝

始皇,始皇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这是在夸扶苏有先见之明吗?

可他的儿子连谋反都没谋啊!

汉朝

“谁在蛊惑据儿?”听到姒音的话语,刘彻已经气得站起,环视身边官员。

别让他知道是谁在劝说皇子谋反!

天幕你再多说点,告诉朕未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唐朝

“耶耶……”眼泪不会消失,但会转移。李承乾此时也才九岁,听到谋反一词不知该如何反应,眼眶却本能地蓄满泪水。

他以后为什么会谋反啊?为什么啊?

李世民却揉揉他的脑袋,耳朵捕捉到姒音口中那句“太子被逼入绝境”。

将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太子被逼入绝境?

【咱们继续秦朝,看看秦朝如何走向灭亡。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继位,进一步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

农民生活悲惨,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以至于出现“群盗满山”的情况。

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因为私放去骊山的徒役,所以逃匿在芒砀山中,为刘邦起义做了前期的准备。

这件事情,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吧,很多事情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只能说,即便是在秦始皇时期,秦朝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法也已经压迫得人民无法喘息,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反抗是必然的结果。

其中也诞生过许多与刘邦有关的轶事典故,同时,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吕雉的智慧,无怪乎在汉高祖去世后,吕雉能让汉朝平稳度过一个关键性的拐点。

朋友们,今日的我们虽然知晓秦始皇功大于过,不再因为始皇的过而看不见他开天辟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功绩而忽略过错。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嗯……主播本质双标,偏心是一个人正常的行为。】

弹幕:“笑死,这个补丁打的,一层又一层。”

弹幕:“音姐,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原则,然后进行偏心的评价。”

“人心都是偏的。”姒音理不直气也壮地反驳,“我的心要是居中的话,早就被拉去做研究了好吧。”

汉朝

刘邦听着天幕透露出来的话,看向一旁的吕雉。

戚夫人却十分不满:“陛下您看皇后,天幕这不是在说她将来会把持朝政吗?那我们如意怎么办?”

吕雉感受到他的目光,眼神略过他身边的戚夫人,明知故问道:“陛下?”

这段时日,刘邦想废太子的心思越来越强,她也因此寝食难安,现下看来,总算可以缓一口气了。

秦朝

秦始皇明白姒音的意思,但法家崇尚严刑峻法,若一旦进行更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否会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

他本想着扶苏继位后可以让黔首松口气,但之后胡亥的上位却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或许,是该提前考虑一番了……

【不管怎么说,在胡亥和赵高狼狈为奸、暴虐昏庸下,大秦这艘船加速撞向了灭亡的冰川。

至今我无法理解,一个人是怎么做到如此精准的踩雷,把秦始皇政治的弊端全学了,好的却一个都不学。

于是,秦朝迎来了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从起义到兵败历时约六个月。

这次起义我们在课文中都学过,“苟富贵,勿相忘”“大楚兴,陈胜王”以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一句话都很熟悉,甚至连对他们为什么起义、怎么起义也都清楚,这里就不再赘述,你们自己看吧。】

姒音拿出一贯的摆烂态度,直接将镜头转向屏幕。

秦朝

秦始皇吩咐道:“务必一字不差地记下来!”

当他看到秦二世元年就出现叛乱时,心中对胡亥已然有了决断。

继位第一年就出事,真是个废物!

【为什么秦二世即位没多久就出现叛乱?主播猜测是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不敢起义,而始皇死后,没人压着了,配合六国旧贵族势力,各地起义活动纷纷涌现。

另外,我们看《陈涉世家》的时候,会注意到他们因为遇雨停留大泽乡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所以面临“失期当斩”的困局。

但是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显示,失期并不是重罪,甚至因为客观原因而失期是可以无罪的,这与陈胜吴广所说的话完全不同。

为啥子会出现这种状况嘞?主播不知道,所以主播只有猜测。

《陈涉世家》是马迁写的,马迁作为西汉武帝时期的人,应该大概率不能够趴在他们床底下听到他们的密谋,他只能靠收集资料来猜测。

所以,可能是马迁拿到的资料就已经变样了。

秦代的书籍资料在战火中被毁灭众多,所以马迁找不到也是正常,他又不可能像我们今天一样从墓里考古。

另外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这个法律条款嘛,又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即便是今天,你不是专业人士,你能说出几条法律条例来?

所以不管陈胜吴广究竟是知道这一条,却去骗别人,怂恿大家一起起义,还是他们本来就是被别人骗了,都是件正常的事情。

还有地方官吏平时也可能故意曲解秦律,以达到剥削百姓的目的。反正也没多少人识字,秦律写了什么不都是听他们说的嘛。

当然,也可能是秦二世上台后就修改了法律,或者是睡虎地秦墓的主人死后法律就被修改了,而埋进去的是没被修改过的秦律。】

汉朝

“朕觉得应该是后来修改了秦律,仲卿觉得呢?”刘彻已不再纠结刘据之事,反正看情况明天天幕就会讲到,他不急。

卫青摇摇头,说:“陛下,天幕口中的马迁为何人?在她的讲述中多次出现,似乎用到不少他所写的史料。”

刘彻闻言也思考起来,脑中搜寻身边是否有姓马的人:“而且还是朕这个时候的人。”

“陛下,天幕所言的马迁,应当是犬子司马迁。”一旁的司马谈回道。

太史令多是父传子、子传孙,在天幕说到“马迁”时,他眼皮就跳过,但猜想可能是后世之人,如今天幕说是西汉武帝时期,那一定是他儿子司马迁没错了,而他也确实立志写一部通史。

现在看来,他的孩子继承了他的志向,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一部史书。

刘彻没想到人竟在他身边,问道:“他人呢?”

“犬子……尚在游历。”

秦朝

看来普法也是重中之重。

秦始皇扫视一圈座下臣子,李斯不在还真是不方便。

等天幕结束后还是应当把李斯叫出来,让他想办法将功折罪。

“扶苏,如何向黔首普及秦律,此事就由你和廷尉李斯负责。”

也多给朕读读秦律,好好想想!

宰相王绾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他已经能够想想将来这对父子吵起来的情况了。

反正他也在这个位置上也待不久了,能不能早点辞职啊?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什么?政苏,来一口!这是什么?政斯,来一口!这是什么?刘卫,来一口!

王绾(ooc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自从天幕出现后,我天天想着辞职。

欸嘿,刚看到秦始皇喜欢妃嫔穿着漂亮华丽的服饰,我也喜欢看小姐姐们穿漂亮的裙裙!!!四舍五入,我,会拥有漂亮小姐姐们和漂亮裙裙的!

ps:《赵正书》的争议还是存在的,因为我发现了最近几年的论文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虽然现在依然对胡亥继位合法性有着讨论,但并不影响胡亥这人不行。

pps:《史记》中虽然主要立场和观点应该是“胡亥篡位说”,但同时也保留了“胡亥不当立”的说法。不过因为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已经把那段写得差不多了,所以就不改了(哭(此条不是为了给胡亥洗白,本人比较支持“篡位说”)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