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商贸马队进入流州境内,来到凉州与青苍城中间位置的马鬃山,一眼望去,尽是棕黄色的戈壁残丘,难以耕作,山势呈现出一排排南北向的雁行状,山口之间,风急沙大飞如刀,由东往西的马队就要从此穿过,在朝廷将北凉原有三州纳入版图后,原本离开此地就算是出塞离边了,近二十年来不乏有诗人远游此地,多有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传诵朝野。此次北凉道设置流州,离阳朝廷大概半年后才下达诏令,数十人得以升官加爵,主要一封就是拔擢杨光斗为流州刺史,中原官员根本就没听说过此人,但也心知肚明,这是赵廷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了徐家在北凉的只手遮天,太安城的圣旨几乎与北莽举国兵马南侵的消息一同传出,京城马上就有人幸灾乐祸,传出“且看你北凉横行到几时”的说法,随着北莽陈兵西线边境的传闻得到确认,竟是冲刷了许多广陵道征战失利的阴霾,在许多人看来,只要不打顾剑棠大将军把守的东线,一来离阳不用两线作战,二来凉莽死磕本就是狗咬狗,毕竟如果说北莽是一头垂涎中原肥肉的野狗,北凉也好不到哪里去,对于离阳朝廷而言,始终是一只不太听话的看门狗,野性难驯。
随着北凉道对流州逐渐放松许多禁令,一些流民不但可以返乡祭祖,甚至还能投军边关,而且旧三州的老北凉也能顺利进入流州,敏锐寻觅淘金的商机,这支穿梭于马鬃山的马队就是如此,马队主人是陵州的大户,世代经营茶马盐铁这些大宗生意,祖上是跟随人屠南征北战多年的武人出身,徐家落户扎根北凉后,官职只爬到从四品武将的老人死于沙场旧疾,据说当时连北凉王也曾亲临灵堂拜祭,这份殊荣,在将种门庭多如牛毛的北凉境内,屈指可数,随着老凉王徐骁的去世,那次待遇,就愈发成了这户人家的护身符,别家的边境生意开始凋敝难行,他们做生意反而越来越畅通无阻,甚至还把家族枝蔓顺利伸入了流州。将近百人的傅家马队中夹杂有两个外人,是一对师徒,马队几位常年行走边关险地的主事人对此都不太欢迎,只不过听说是陵州一位连傅家也招惹不起的当红官老爷发话,说是那世家子吃饱了撑着要游历塞外,不得不收容进入马队。傅家除了老家主辛苦积攒下来香火情,之后两代后辈因为都遵循祖训远离官场,难免露出疲态,毕竟还是要看人脸色行事。傅家名义上的领队是傅家三房的长孙傅震生,再交由两名熟络边境的老江湖帮带着,这傅震生倒是一身书卷气,不过传言族内武艺教头对其习武天赋赞不绝口,至于手脚把式的深浅,从没人见过他出手,赵家宝和冯千祥两位在江湖沉浮中练就火眼金睛的老人也吃不准,江湖规矩是看低易看高难,想必傅震生的身手差不到哪里去。
马队在一座雁形山后小作休整暂避风沙,傅震生背靠山壁而坐,小心翼翼拎起新制羊皮水囊,喝了口难掩温臭的水。傅家一直有这个传统,傅家子弟头一回行走边关,便有家中长辈妇人缝制水囊,再由男性长辈交到手上。新囊即便经过烘干祛除腥味,储水之后依旧让人难以忍受,这对于富贵子孙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不过傅家家风淳朴,子孙后代大多性子坚韧,傅震生经过初期的不适应后,每次喝水已经可以面不改色。他瞥了眼站在远处的那对师徒,做师父的跟他差不多年纪,长得玉树临风,本该是在陵州风月场合做那班头人物,不知为何要来边塞自讨苦吃,那个徒弟是个不起眼的孩子,不过进入流州后,比许多走惯了塞外的傅家人还要如鱼得水。傅震生一路细致观察,此时跟两位前辈说道“赵伯,冯叔,那徐奇不像是初次行走边塞的人物,不需咱们提醒,每次饮水的分量就十分恰当,从不因口渴而暴饮。待人接物也八面玲珑,不像是那些不谙世故的士族子弟,况且能让咱们傅家忌惮的陵州大族,也不算多,可没有听说有这么一号人物。”
给傅家当了二十多年门客的赵家宝在家主那边都无需卑躬屈膝,跟三房家主更是关系莫逆,故而一路行来对自家晚辈一般的傅震生倾囊相授,听到傅震生这番老道言语,老怀大慰,那张老态斑驳的沧桑脸庞堆出一份由衷笑意,点头道“那叫徐奇的年轻人虽说走在马队中间,比少东家要少吃许多风沙苦头,可那份气定神闲,不是想装就能装出来的,骑马随行和下马饮食,都跟我和千祥这些喝惯西北风的老骨头一样没讲究,照理来说,确实透着股古怪,不得不提防。少东家能够多长一个心眼,是好事啊。既然少东家开口了,千祥,你也可以透底喽。”
身后背了一柄长刀的冯千祥笑了笑,沉声道“少东家放心,家主这趟出行前,私下跟我和老赵交代过,这个徐奇虽说来历不明,但可以保证身份清白,绝非歹人。不过我跟老赵都有私心,想看一看少东家能否自己瞅出那对师徒的异样,这才没有明说,少东家可不要见怪啊。”
“理当如此。”傅震生自幼浸染着与寻常将种门户大为迥异的家风,性情内敛,缓缓收起羊皮囊子,抿了抿干裂嘴唇,自嘲道“自己走过这一趟,才知道西北风的味道,当真不咋的啊。”
傅震生突然叹了口气,说道“那新流州是豺狼环视之地,先前北凉王府心腹幕僚陈锡亮确有妇人之仁的嫌疑,太过注重一时一地的得失,拒不弃城,结果被一万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六十七章 隐相(2/2)
徐凤年轻声笑道“那恐怕是某些边塞诗人的误传,西北边疆,狼粪烧烟兴许偶有为之,但那都是牛羊粪不够用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大多还是就地取材,胡杨红柳木作柴薪,辅以随处可得的旱芦苇等易燃之草,而且北凉边军的各地烽燧,所谓狼烟燃物的供应,有着相当严格的调配,若是被巡边监骑发现某个烽燧储备不足,要一路连坐到正四品的官员,全部就地砍头,谁求情都没用,北凉将近二十年来,因为这件‘小事’,差不多就死了三百多人。前四五年相对少些,今年最多,一口气杀了六十多个玩忽职守的边卒。”
宋洞明悚然一惊,喝了口绿蚁酒,这才说道“两代藩王交替接班,北凉边军又不同于其它藩王军队,诸多桀骜难驯的功勋老将手握兵权,本该求稳防乱,为何还这般手段暴戾,以小见大,加上先前传闻,曾经一言不合便秘密杀死了怀化大将军钟洪武,就不怕引发哗变吗?徐公子,听你先前讲述狼烟缘由,显然是熟谙兵事的,可否为宋洞明解惑一二?”
徐凤年笑着反问道“一言不合?”
宋洞明何等聪慧,虽然一开始尽是心存试探,但也知道胡乱说些门外汉言语,掏不出内行的行家话,敛容说道“北凉军中山头林立,新王上位,唯有杀鸡儆猴,否则战事未起,难以用军功服众。”
徐凤年听着这种耳朵起茧子的泛泛而谈,没了交谈欲望,就打算返回傅家马队,总得护着他们安稳到达青苍城,到时候自然会有精锐骑队暗中护送到凤翔那边新发现的矿山。若是对北凉劳苦功高的傅家得知北凉王亲自护驾,也不知会作何想,会不会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物有所值。当然徐凤年也不会让他们得知真相,这也许正是讲求细处见功底的徐渭熊所不喜的地方,身为人主,却不肯于细处收买人心。宋洞明看到徐凤年有告辞离去的迹象,赶忙亡羊补牢,说道“徐公子,听说你们北凉王府有两个年纪轻轻的幕僚,北莽北院大王的孙子徐北枳当上了陵州刺史,这是北凉王的用人不疑,而起用寒士陈锡亮,可算用人不论品第,很能为北凉招徕寒庶门户中的遗珠。大胆说一句,你们北凉道假使是自成一国,那么这两人板上钉钉是未来的宰辅人才,可自古庙堂重臣,皆是由公入私,即先以才学事功跻身朝堂中枢,进入帝王眼帘后,再得以走至帝王身侧。如此说来,你们清凉山那儿,似乎不太讲规矩。”
徐凤年点头道“是不太讲规矩,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破格提拔,在宋先生看来,利弊如何?”
宋洞明微微一笑,约莫是说到了擅长之事,整个人顿时显得气态超俗,娓娓道来,“短期而言,千金买骨,自然是好事,尤其利于安抚赴凉士子,既然连那接连两件大事都受挫的陈锡亮都没有被北凉王责罚,那咱们这些读书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出身比那陈锡亮只好不差,如何就做不得高官了?”
徐凤年很不客气地打断宋洞明言语,问道“宋先生如何看待陈锡亮的死守青苍?以为那北凉王是当罚还是不当罚?”
那书童早就看这姓徐的家伙不顺眼,自家老爷何等眼界才识,江南道上哪怕古稀之年的华族名士,听老爷讲经解文,那都得是洗耳恭听的模样,这徐奇不愧是北凉境内的蛮子,只是瞧着像读书人而已,气度学识都一塌糊涂,自家老爷的可不就是那抛媚眼给瞎子看?这书童正要出言教训那不识趣的家伙,被宋洞明不露声色地瞥了一眼,吓得最讲规矩的书童立即噤声,宋洞明继续说道“对于陈锡亮,当赏罚并用。此人守城一役,看似糊涂,以至于北凉人人以为此子是志大才疏之辈,却不知北凉不缺甲士,不缺好刀大马,甚至不缺银子,唯独缺了两个字,民心。” 𝙢.𝙑𝙤𝔻🅃🅆.𝕃𝔸
宋洞明望向远处,“民心此物,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之本,国之险,从来不在地利之山川之险,而在人心聚散啊。地利是死物,天人之辩,自然而然就落在天时人和两者头上,儒道墨各有自家见解,无数先贤也没有争出个所以然,宋洞明自不敢妄言,可为君王人主者,能够心地端正,肯积功德,反祸为福,这是以人道证天道,就算无法逆转天时,可总归错不到哪里去。若说北凉在老凉王徐骁手上,甲兵之雄壮,三十万铁骑已是雄甲天下,那么如果在新凉王徐凤年手上,能够汇聚民心,那么北凉百万户,人人皆可战愿战之兵,就算北莽号称百万控弦之士,又如何欺辱北凉?”
宋洞明轻声道“所以说,陈锡亮给北凉开了个好头,那些入城流民,以三千人计算,他们活下来后,所谓口碑,即是有口皆碑,流州自会有三万,甚至更多流民知晓年轻藩王的仁义,并非那满嘴仁义道德的北凉之主,更绝非只会在城门口摆些粥食的假仁假义,而是真正能帮他们守下北凉幽凉陵流四州!”
自说自话的中年读书人神情肃穆,“如果陈锡亮当时选择了退却,不错,的确是给北凉王留下了城中的白马义从,可惜李义山当年的谋划,就全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恩威并济,李义山驱逐流民不得返乡,常年调遣北凉甲士去杀人练兵,是施‘威’在前,陈锡亮不守青苍,城内城外的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