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县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天喜地的,都是那些识趣的墙头草,早早投诚依附于县衙冯瓘几位父母官,慢了一拍子的,就要忧愁自己再想成为这几位大人物的座上宾,就不是一两百两银子可以做敲门砖了。县令冯瓘时下可谓春风得意,剿匪立功,胭脂郡郡守洪山东亲自下榻碧山县衙为其表彰,县内豪族朱氏也带头捐出白银三千两,一夜之间就凑出了将近万两的白花花现银,当然,朱氏嫡长孙也得以顺利进入县衙刑房。不过朱正立没有太多喜悦,因为当主薄的徐兄弟虽说劫后余生,可在碧山县显然已经完全没有了立足之地,听说冯瓘有意无意跟郡守洪山东提了一嘴,这位年轻主薄在金鸡山上多有蹊跷之举,如果不是青案郡巡捕大头领王实味竭力担保,徐奇这家伙砸锅卖铁才买到手的主薄官位恐怕就悬了,朱正立特地跑了趟那栋私宅,拎了两坛子剑南春酿,本想劝慰几句,结果气不打一处来,徐奇这混蛋竟然还能笑得出来,反过来送了他一笼红腹锦鸡,说如果自己不玩,送给胭脂郡权贵子弟的话,肯定拿得出手。朱正立哪有心思逗弄那笼珍禽,就担心徐奇过不了多久就得卷铺盖滚出碧山县,到时候他找谁喝酒去,朱正立也不得不揭开老底,说他家在胭脂郡攒下些香火情,可以帮着徐奇去说点好话,不敢说升官,总要稳住主薄的官帽子。不曾想这厮不领情,还反过来说了一大串道理,说他朱氏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扛大梁的年轻子弟,前辈在官场上积攒下的香火情,用一次就要少一次,就别挥霍在他徐奇身上了,很难回本的。那天朱正立喝得酩酊大醉,是被徐奇背到家门口的,第二天再去找人,那名被县衙上下都称为徐夫人的女子倒是还在,只是她说徐奇告假去武当山散心,何时回来述职,没有一个准数。
朱正立听到这个操蛋的消息,蹲在台阶上,生闷气,这姓徐的也太不讲义气了,一遇上点坎坷,就丢下媳妇和兄弟自己跑去躲起来了?朱正立耷拉着脑袋,怔怔出神,偶尔唉声叹息。那个不知该喊嫂子还是弟媳的娴静女子,倒是比他一个大老爷们要坐得住太多太多,正从水缸里勺出一瓢水,泼洒在墙角根的一小方菜圃里。朱正立回神之后,就赶紧站起身,准备告辞离开,虽说他本就才来了几盏茶的功夫,而且身正不怕影子歪,可邻里街坊总有太多的碎嘴婆娘龌龊汉子,一些风言风语传来传去很容易变味,等徐奇回到这里,听到那些胡言乱语,保不齐就连兄弟也做不成了。朱正立跳下台阶,道别一声,女子也没有挽留,她放好手上的葫芦瓢,撒了一捧米给笼中鸡鸭,走回空落落的屋子,坐在长凳上,望着屋外有院子,墙角泛着绿意,耳中有呱噪的鸡鸣,她有些懊恼,不是恼火他的来去匆匆,不把这个地方当家,她只是想起他当主薄的时候,每天暮色回到院子,总能把顺顺利利那些鸡鸭赶回笼舍,可他不在的时候,她做这个活计,总会累得精疲力尽,也未必能成功,这不昨天就走丢了一只才开始下蛋的母鸡,这让裴南苇很有怨气,于是她今天就干脆没打开笼舍。
裴南苇看了眼天色,记起竹竿上还晾着他的几件衣衫,就走到后院,一件一件挽在手臂上。
徐凤年除了出窍神游至小莲花峰山顶,练刀下山之后就再没有脚踏实地登过武当山了,过了那座“武当当兴”的石牌坊,徐凤年独自拾阶而上,没有携带一名扈从,也没有知会山下官府,所以山上没有什么迎客的动静,不过凑巧老道士宋知命隔三岔五就要到山门牌楼这边等人,今天老人才从大莲花峰缓缓走下,赶巧儿跟徐凤年撞了一个对面,在山上岁数最大的宋知命就笑着转身,也不唠叨什么有失远迎的客套话,就是陪着这位年轻北凉王一同爬山。老人难免生出一些唏嘘感慨,山上冷清啊,王师兄和小师弟都已不在了,担任掌教的师侄李玉斧尚未返山,小王师弟也下山游历有些时日,结果就剩下些只能比谁白头发更白的老头子们看家,这得多无聊,山上倒是也有些性情极佳的好苗子,可毕竟不如小师弟跟掌教李玉斧那般洒脱,脸皮又薄,经不起他们这帮老家伙们的打趣,一些玩笑话,尤其是从掌管武当戒律的陈繇嘴里说出,冷得不行,后辈们大多战战兢兢,宋知命哭笑不得,陈繇这老顽童一本正经问你们有没有遇上年轻貌美的女香客,又不是怕你们耽搁了修行,就更不会是担心坏了道心这类狗屁不通的大道理了,其实这老家伙就是闲着没事,逗后辈们玩呢。宋知命如今不怎么痴迷炼丹,很少去摆弄那些丹炉,经常在山上闲逛,只要在山门等不到掌教李玉斧,就回到山上,看一看紫竹林,看一看龟驮碑,看一看天象池,山上各座道观的道童遇上这位岁数很大辈分很高的道人,难免都要觉着宋祖师爷爷是真的老了。
徐凤年跟宋知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十九章 第一颗石子,紫衣拦江(2/2)
摇晃起来。
徐凤年伸出一根手指,抹过眉毛。
当下局势,何止是燃眉之急?
既然如此,只能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徐凤年打了个饱嗝,吐出一口紫金雾气。
学那北莽国师袁青山,一手拎出一个“徐凤年”,共赴春秋。
————
武帝城王仙芝的出城,很快在武林中掀起轩然大波,只是等到这股惊涛骇浪在江湖上跌宕起伏时,一位麻衣麻鞋的雪发老者已经穿过了旧西楚大半国境,乘船来到最为粗壮的一截广陵江面上,魁梧老人站在渡船船头,虽然惹眼,可行走江湖的大小高手不计其数,老人无非是高壮一点,又没有兵器傍身,倒也算不得何等惊世骇俗,一些个擅长钻营关系的江湖人士,不是没想过去套近乎,混个熟脸,出门在外相互捧场总归是有好处的,只是接连几个上去搭讪言语,都没有得到回应,也就悻悻然作罢,腹诽一句老家伙摆甚高手架子,小心一不留神就给烈日曝晒得死翘翘。 🄼.𝙑𝕆𝔻𝙏𝙬.𝕃🄰
麻衣老人安静站在船头,望向远方江面,浑身气势骤然一凝,吹拂船帆猎猎作响的浩大江风仿佛都为之一顿,偌大一艘两层渡船,无缘无故如同一叶浮萍,在江面上打了一个旋儿。
所有人惊愕得茫然失措,纷纷举目四望,坊间一直传言广陵江有蛟龙,吕祖飞剑斩杀过,后来青衫李淳罡御剑过江,也有过类似壮举。
前方百丈外,有一艘孤舟静止不动。
有女子傲然站立。
一袭紫衣,随风飘摇。
紫衣拦江。
随着新武评的出炉,整座江湖都在猜测何谓听潮阁南宫仆射只差一楼,何谓大雪坪紫衣只差一关。
熟知春秋战事的老人可能才会知道,这一叶孤舟这一袭紫衣的横向江岸两侧,有两座巨大的石盘遗址,高两丈,树立有两根如今早已锈迹斑斑的铁柱,石孔相对,始设于大奉王朝,曾经确实成功阻滞过北方蛮子的南侵,只需要拉起数道铁索,就可以封死广陵大江,多数拦关铁索微微隐于水面之下,水枯季节才会全部浮出江面,后来西楚守江大将叛变,亲手烧断铁索,这才有了一羽未发锁沉江的凄凉典故,据说当年西垒壁后的大楚百姓听闻噩耗之后,不知发出多少声的哭泣。后世不乏有熟谙水性的渔家健儿,得了某些春秋遗民的巨额赏银,想要江底去一探究竟,寻觅那些条铁索,可惜都没能得逞,那些遗民也都只能丢下银钱,凄然返身,后来离阳朝廷越安稳,天下越太平,这样的傻子也就越来越少,这几年,已经根本没谁在乎广陵江底是不是真有那几条沉江铁锁了。
渡船前头的老人有些讶异,有人拦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没有想到她会是第一个。
那女子已是身负武林盟主和牯牛降轩辕家主两重显赫身份,竟是如此不惜命。自己弃城之后,可就没有在武帝城内那么好说话了,以往珍惜武林中的一棵棵材木,不是他王仙芝菩萨心肠,对谁都心怀恻隐,而是他希冀着这些人能够在武道上登顶,出现一个最终能够跟他并肩而立的武夫。如今出城离开东海,目的很明确,只是找那个北凉王,其他人已经全然不入他王仙芝的法眼,再来他面前寻衅不知死活的话,那他不介意让他们一一去死,就当为自己在天下世间最后一战做些铺垫也好。
王仙芝抬头望向天空,天下之后,就只有天上了。
渡船船头开始缓缓下沉,直到船尾高高翘起,可那些倾倒前扑的过江渡客,都在大船中段位置就被一堵无形墙壁阻挡,一伙人狼狈簇拥在一起,眼睁睁看着那个麻衣老人依旧站在船头。
紫衣女子弯下腰,给裙摆挽了一个结,系出一个死结。
站起身,望向远处那个蓄势待发的天下第一人,不知不觉走下徽山,一路急行就来到这里的轩辕青锋没有什么悔意,在西域遇上陆地神仙之下无敌手的人猫,她怯战是一方面,更多是不愿竭尽全力,后来那人又要跟人猫死战一场,她还是不愿意白白送死,就又再次抽身而退,甚至跟北凉划清界限,以此赢得离阳赵室的青眼,她也一跃成为数百年来头一位女子武林盟主,天下共仰。不讲义气?她从不否认自己的忘恩负义,可她是个女子,讲义气做什么?她其实一开始听说王仙芝出城赶赴北凉,并没有就头脑一热,要掺和其中,靠着汲取玉玺气运,以及吞食压榨近百高手辛苦积攒的修为,跻身大天象后,她更清楚武评前三甲的那种举世无敌气概,她都已经看得到最后一道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