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滤的声音有些苍老,但是字字句句都能够进入每个人的耳中。
而他的话语,也让很多人感觉到惊讶,不过却没有人敢去打断他。
“老夫其实一直都觉得,那一年的孔夫子本想在仕途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来着
但是苍天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他在鲁国站稳脚跟之后,鲁国出现了内乱,无奈之下他舍弃了鲁国的一切,跟随鲁王逃入了齐国之中,投奔了齐景公。“” 𝕄.𝕍🄾𝘿𝕋𝓦.🅻🅰
然后在晏婴的阻止之下,他没有得到封地也没有成功地当上大夫,他再一次的一无所有。
不过他却有自己的阅历,他可以和齐景公坐而论道,可以对世间的诸多消息品头论足,并且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他说,自己在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做到了,四十不惑!
在这个时候,孔夫子随着名气的增大,他再一次的迎来了自己的崛起,鲁国权臣阳虎就是曾经将孔夫子驱赶出季氏宴请的家臣,是第一个对他嘲讽,让他屈辱的人。
孔夫子对阳虎不喜,但是阳虎却在见到孔夫子之后诚恳请他再次去鲁国出仕,这一次孔夫子犹豫了。
他并没有严词拒绝,因为他真的不死心,他想要证明自己,真正的在官场上,在仕途上,在天下证明自己的才华!
孔夫子没有让自己失望,先是为小司空,四年之后成功一举成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这一年孔子成功地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他发出了自己的又一次感慨,五十而知天命。
并且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他削弱三桓,要辅佐鲁国称霸天下。
然后,他被鲁国削放弃了,孔晨你别瞪着两只牛眼睛,这是你祖宗自己说的。
孔夫子五十五岁的时候他彻底地放弃了自己在鲁国的一切,第二次离开鲁国,这一次他开始了自己的游历。
周游列国期间,孔夫子算是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噩梦,小子其实很想知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经历能够让一个五十五岁的老人在五年的时间看淡一切。
便是被人嘲讽辱骂成丧家之犬也毫无干系。
那是孔夫子,那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不再被人所嘲讽而一路逆行而成的孔夫子。
当他看淡世间的时候,他便完成了自己的六十而耳顺。
这一刻开始,他才真的看清了这人世间的一切污浊,或许在这一刻,他回想自己三十岁和四十岁的时候,也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孔夫子的末年,他的爱子孔鲤,爱徒颜回,子路等人先后在他之前死去,当年跟在他身边的那些弟子也大多数已经各奔东西,不再身边。
这个时候的孔夫子已经看淡了一切,只有齐国陈恒弑齐简公,正式完成了陈式代齐的时候,他请命鲁国出兵,却再三得到了拒绝!
陈家此举陈家干的这事情就是不地道,叔父你瞪我也没用!
孔夫子在七十三岁的时候,终于溘然长逝,他最终到底有没有释然,还有没有遗憾这并不为人所知,当然小子也不知道。
但是小子知道,儒家在孔夫子这一脉中,他从来未曾说过仁德。
他说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生,自己的一生!
所谓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按理来说这玩意是周的贵族技能,但是孔子却将它发扬光大了。
礼乐是为了树立一个基础,射是为了防身,御是为了行走,书和礼乐一样,基础之上要有进步,最后一个数,你得生活。
这是一个从心开始,自我,行走,开阔,沉淀最后融入生活的一个学问。
儒家从一开始就从来没有说过,这条路你应该如何走,你要如何走,他只是告诉了你。
你得走,多么难你都得走,压制自己的天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你还是要走下去。
一代代要做得比上一代更好,一个朝代要做得比上一个朝代更好。
这样虽然缓慢,但是稳妥,这就是所谓王道。”
杨滤说道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有些胸膛剧烈起伏,已经是有些大口的喘息。
虽然他被很多人称之为年纪小岁数大,但他毕竟也已经是上一个时代的人了。
早就不属于如今的这个时代,早就已经没有了什么时间。
纵然没有去过战场,纵然没有受过什么创伤,杨滤的身体也早早的就坚持不住了。
借助那内侍郑恢为倚靠,好生休憩的一番之后,他才再次挺直了自己的腰板,朝着众人继续说了起来。
“既然说了儒家的孔夫子的一生,那么就不难明白孔夫子的举动如何。
他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他将自己和弟子们的问对记录了下来,他用了春秋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自己的见解经义。
太史公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这话说得有些过了,却也不算过。
因为老夫窃以为,春秋从来不是史书可比,他是孔夫子自己的见解经义,他有着大量的孔夫子自己的言论和想法。
可这不妨碍春秋的地位。
因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春秋不是一本史书,而是一本单纯的经验之谈。
那边能够领悟孔夫子的意思,他到死都在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不多,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时代。
他也知道自己就算是建立了学堂,也改变不了时代的无奈。
天下想要求学之人何其艰难,礼法崩殂之下,百姓何其无辜。
在没有礼法限制之下,平民百姓,纵然有雄心壮志也无法在层层压迫之下得以成长。
所以儒家讲究克己守礼,同时告诉天下,仓禀足方可知礼仪。
填饱肚子才是一切的根源!
同时无论是记载言行还是创造春秋,亦或者是创造儒家一道,说到底只不过是孔夫子将自己所见所闻所观所想告知天下。
他也说了,他有他的经历从而有他的想法,春秋笔法讲究以管窥豹,个人经历不同,所以见解同样不同,所以才会有注解之事。
不同人经历了不同事,将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交给后人,这就是他唯一能够做到的。
只不过这条路慢慢地走歪了。
孔夫子称之为圣,那孟子为何称之为亚圣?
因为孟子同样懂了孔夫子,同样知道了,孔夫子的意思,同样为孔夫子的道路弥补了后续的诸多问题。
孔夫子讲究的乃是德行,是个人的德行,是个人的行为,个人的方式。
而孟子讲究的是,在这条道路上,你不可以损人而利己,他将天下的目光放在了民的上面。
不可与民争利出自太史公,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但孟子也曾言,夫上位者,一言一行举天下而动,不可轻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此乃何为?
难道不应该是朝廷用力,百姓安稳乎?
难不成我父子为百姓一口活命之饭乃是大错,这争权夺利,夺走天下就是大仁大义?
遂,老夫一直崇尚仁德二字!
荀子曾言人性本恶,有韩非子与李斯二法家大能为其膝下弟子。
便扬言这荀子才是天下之儒家集大成者,此言却是,但荀氏为何不说出荀子的后半段话?
人性本恶,遂要以律法约束,以礼法仁德教化,而非任其随波逐流!
商君有御民术,尔等精通此道,可为何不说商君还有治民术!
商君重农抑商,宁可削弱世家豪族,朝中权贵也要扶持农事,以防天田尽归豪门,尔等怎的不同样学来?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六百六十章——名士的盛会(2/2)
然后是学识,当然这些都和家世也有关系,不过最起码从表面上看都是这些。
但当他们放弃了对天下的追求之后,他们觉得这些要让外人看的东西,都已经不重要了已经。
转而他们开始思考那些东西的时候,突然就变成了对自己“内在”的一种东西。
而且按照诸葛瞻的说法,或者说按照先帝的说法。 𝕄.𝙑🅾𝙙𝕋𝙬.🄻𝙖
在先帝出生的时候,这天下的儒道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也就是先帝所说的有缺!
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杨滤为何要重新说儒?
因为当初的儒道已经不是杨滤所说的那样步步为营,步步前进了。
转而因为董仲舒当年为了提升儒家所开始的天人合一,逐渐演变成了其天命观、谶纬迷信、名物训诂!
用刘协的话来说就是,假大虚空也就算了,还愣是把儒家弄得和算命的一样。
你们就真不怕哪天下去了,孔夫子给你们把屎打出来么?
而且这一套说辞本身就很值得怀疑,他们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更不要说真正弄出来什么东西了。
所以随着当年天下大乱,儒学已日薄西山,于是,一种可以重建各家学说的东西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诸葛瞻知道这刘程的年纪小,加上学识着实是一般,所以不敢讲的太过于深入。
只能是非常浅薄的朝着刘程解释了一下,算是勉强帮助他理解了。
“太孙,这所谓的玄风倒也不是那么的不好理解。
据说这”玄”取《老子》之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最开始,这所谓的玄风还真的不至于如此。
那最开始的玄学以崇尚自然恬淡、虚静的老子与庄子的两位先贤学问为他们的一切道理之根基。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似乎也的确是兼收了儒家的许多想法,可谓是取其精华。
那时候,很多第一次听到这些东西的时候。
那都认为这是是一种颇有意思的东西。
最起码比曾经的儒道也是丝毫不差的,所以很多人也都顺势加入了其中。
与其说这玄风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玄虚之学,其实太孙不如说它是一种窥视人生或者说每个人生而为人的意义的这么一个不俗的学问。
最起码随着小人的深入了解,小人也确实是有这种想法。
其实小人还认为”
“你还认为什么?”刘程看着面前的诸葛瞻也是忍不住揉了揉脑袋,“你直说吧,孤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太孙说笑了”
“孤还真没说笑,你继续!”
“诺!”那诸葛瞻听到这话之后也是直接朝着对方笑了起来,“其实小人一直觉得如今这玄风的出现或许并不是完全的坏事。
玄风之所以出现,或许也表示着在我大汉学问之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算是真正开始走向没落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好,毕竟从最开始的诸子百家争鸣开始,各家都是你来我往的状态。
当年大秦靠着法家一统天下,太祖高皇帝靠着道家无为而治夺下了四百年的开端。
孝武皇帝靠着董公的天人合一,用儒家统合法道百家,从而开阔四方。
但时过境迁,这儒家也早就不是当年的儒家了。
而这突然刮起来的玄风便是紧随其后的!
小人坚信,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只要有人开始发现儒家已经无法早走下去的时候,这众将会有新的东西出现。
只不过这一次是那玄风逐渐占据了天下的主流罢了。
但其实最开始的玄风还是很不错的,因为这并不是单纯的改变了儒家,而是将儒家成体推翻了之后,再重新开始。
所以,在当年对于这天下的玄风而言,那绝对那真的完全可以与先秦媲美的。
人们争相效仿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名士冲破了儒家为争得功名而克己复礼的束缚,用他们的话来说。
他们感觉自己的神魂似乎都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救赎。
更有一些同样也在修习佛家的名士感觉自己仿佛见到了极乐世界
在玄学之风盛行和这些年天下变迁的时候。
这无数名士也都寻找到了自己的作用。
而在这里面其实有一个人的作用同样很大!”
“你是说先帝?”
“这自然不是!”诸葛瞻赶紧练练摆手,“虽然当年先帝在的时候也同样有了些许苗头。
但先帝对于这种事情是最为厌恶的。
臣说的乃是那曹孟德!”
“屠夫曹孟德?”刘程此时再次瞪大了自己的眼睛,看着面前的诸葛瞻忍不住打了一个大大的哆嗦,“这怎么可能”
“殿下,这并非不可能啊”诸葛瞻此时也是忍不住叹息了一声,“当年可是有着天下大乱的这个大前提的,各家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
其中曹家最为得意,尤其是自曹操提出全新的用人之法后。
想来当年曹孟德的招贤令”
“孤知晓,不就是用人唯能么?”
“正是如此!
在曹孟德此举之前,我大汉用人都是以道德为先。
而曹孟德当初乃是天下第一诸侯,所以他选择了这种办法则是将用人的标准从道德的上面拿开。
也就是自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天下的名士们似乎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了。
一时间他们给自己规划的诸多未来全都成为了泡影。
而他们却又不是那种吃不起饭,没有办法保证温饱之人。
所以这群不被战乱打扰,然后又无所谓的家伙们便凑在了一起。
他们高谈老庄,谈玄析理、评论时事、臧否人物,引发了了一些列的故事。
简单来说,当初仕途上不需要他们的德行,但是他们自己开始给自己做出更高的推崇。”
“好家伙!”
“不知道殿下可知道《人物志》?”
“人物志?”
“正是,想来殿下还未曾看过,那刘劭殿下可曾听过?”
“这自然是听过的,这家伙还负责为朝廷选才嘶!”这一刻刘程终于长吸一口冷气,整个人都有些发愣了,“你说的那《人物志》乃是”
“正是他用来品评天下能人志士,以及为朝廷选材的东西罢了。
那里面其实就是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一些说法罢了。
刘劭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而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
书中所言,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乃是他对于这玄风以及用人的最重要的说法。
同时也是如今的玄风经典!”
“这”
“这书倒是没有什么,但是他的位置却是非常重要,因为这《人物志》的出现也的确是有了一些东西。
有此物,这玄风也就算是和仕途挂上了勾,陛下也开始真正开始接触并且接纳玄风。”
“嗯这听着似乎是不错”
“但这玄风却是变了啊!”
此时的诸葛瞻直接带着苦笑的说了起来,“这玄风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是一群人无关痛痒的私会罢了。
但这些年他们已经开始带着玄风进入仕途,也让这玄风愈演愈烈了。
可可这仕途毕竟是有数的,而我大汉终归是以仁孝儒道立国。
所以这玄风并不能满足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