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持自己的判断!
那种坚持是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就连刘协每每看到他的这种坚持之后都忍不住心中生出许多感慨。
若是自己也能够如他一般坚定,如今自己定然不会如此被动。
他有很多次的机会,但坚定终归还是差了些许。 𝕄.𝙫𝓞𝔻𝕋𝕎.𝙇𝙖
不过也就是因为见到了枣祗的这种坚定,才让他在邺城之战中坚持到了最后。
若是没有对枣祗如此了解,他断然是不会不听从贾诩的想法和吩咐,也不会让曹孟德给他这个机会的。
他能够在冀州战场上最终得到那些好处,刘协平心而论是要感谢那枣祗的。
而枣祗本人也是如此。
他面对荀彧和面对曹操一样,只是不断的重复着自己的意思。
“如今乃是乱世,想要在这天下之中走出来一条路,那就不能和之前一样一心求稳。
想要快速的发展,就要让自己的根基稳固,就要用大规模,用狠辣的手段去做。
其他的所有事情不过就是些许小问题罢了。
我等只要抓住了最重要的粮草,那么就是有了胜利的机会。
有了粮食我们就有了希望。
至于百姓心中有所怨言,没有关系,我们再用其他的办法安抚他们就够了!”
“再者说,从长远上来看,只要曹公的势力变得更加的强大了,那么百姓自然而然的就会学会安稳,变得安定下来。
毕竟他们相比较于自己缴纳多少粮食,一个稳定的可以得到粮食的地方,也是他们所需要和喜欢的。
只有活下来他们才有更多的希望。
而我们只要给他们这个希望就够了”
枣祗非常清楚,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官员还是其他的什么上位者。
那些百姓并不是一条条鲜活的性命,他们不过就是自己手中的资源罢了。
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刘协也曾经非常认真严肃地感慨过,这枣祗绝对不是什么好人,但他绝对是一个比程昱也丝毫不逊色的狠人
当年先秦走的不就是“急农先强国”的国策嘛,只可惜他们靠着这个办法统一了,但是忘记换一个频道。
最终成也如此,败也如此了。
而枣祗的这种不断坚持,也终于让他身后的支持者越来越多,同时另一名精彩艳艳之人也同样站了出来。
那就是在夏侯惇生擒战之中,扬名立万,差点弄死了自家主将夏侯惇的曹氏后起之秀韩浩。
他被枣祗的想法说动了,然后开始支持枣祗。
同时他的支持也打动了那开始逐渐接手后勤的大将夏侯惇,让夏侯惇去感化了曹操。
最终,成功地说服了曹孟德,让这件事情得以开始进行。
而建安元年开始的试点也终于证明了枣祗的理论是正确的,当他坚持到了一定地步之后就连老天爷都不会做事不管,都会帮他一把!
在第一年的时候,那天灾不断的豫州竟然难得一见的出现了风和日丽,出现了雨水充沛,出现了风调雨顺
那一年许昌等地大丰收!
一时间让曹孟德赚得是盆满钵满,让他顿时就忘记了所有的问题,让他忘记了这里面到底失去了多少的人命
那一年,刘协刚刚在长安站稳脚跟,压根不知道中原到底发生了什么。
甚至还在想着要不要去淮南逛一逛
等到他的目光放回来的时候,曹孟德已经完成了自己最大的好处。
而后面的许多事情更是让刘协为之感慨不一。
那让他眼花缭乱的一系列骚操作让刘协充分明白了,自己和自己麾下的那些人是玩不转这种政策的。
或者说如今的这个天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和曹孟德一样玩转这些。
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果然如同那些人所说的那样,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
但是都被他们一一解决。
曹孟德重用任峻,让他不但去典农更是要负责督运粮草,在面对那些百姓扛不住这种沉重的压力开始逃亡的时候。
枣祗以及他的继任者们没有让曹孟德和枣祗等人失望,他们终于开始了自由招募全新之人。
安抚住百姓的心情,用真正不强制的手段来缓和矛盾。
可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退缩了,而是他们直接将他们围起来了。
曹孟德和枣祗等人不让这些逃跑之人离开这郡县之地,然后又不去主动派兵剿灭他们。
就这么看着,看着他们如何活下去。
结果,他们这些逃难的人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在这一亩三分地儿上,如果不跟着曹孟德种地的话,他们是没办法活下去的。
曹孟德和他的兵马看着,那些原有的得利之人不敢和他们有过多的交往。
自然也不能给他们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
可是没有了那些人的支持,他们还有什么办法活下去。
在山林之中开垦农田可不是说起来的那么简单,而且他们在下面不耕种,结果跑到上面自己费力不讨好的耕种。
最后得到的还不如下面的,这不是纯粹的傻子么?
他们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没有,手中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足够的粮食,甚至没有开荒用的工具和耕牛。
最重要的是,他们连兴修水利等助农之事也做不到。
最后那些逃难的百姓终于发现,自己没机会再反抗了。
因为他们连落草为寇都做不到,没有兵器和甲胄,没有开采铁矿的办法,没有办法长久立足在外面。
甚至他就算是想要抢夺粮草他都抢不到。
最后还要被对方找到理由和借口狠狠炮烙
没办法,最后他们只能回到曹孟德的身边,然后给曹孟德直接营造出来了一个场景。
那就是在屯田之下,民心大悦!
就这,刘协也没办法。
毕竟就他治下的那点地方,还围堵?
这群人往山里面一钻直接就是秦岭,甚至可以奔着巴蜀和汉中而去,他追都追不上。
这进入了秦岭和进入了太行之后,他还有
第467章——曹孟德的利剑(2/2)
什么办法来解决?
还让他们主动站出来,还让他们明白这自己的治下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都是纯纯的胡扯淡!
所以这种事情刘协做不到,但是曹孟德可以做到,他的豫州,他的中原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好处和地利的。 𝕄.🆅🄾𝔻𝙩🆆.𝕃🅰
同样,也就是从这些事情上,刘协更加明白为什么历史上的曹孟德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
因为他的两把利剑是他成功的关键。
一把是他屯田,而另一把就是历史上的自己。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把利剑让曹孟德有去和其他所有地方诸侯争夺人才的可能。
他可以让那些去了冀州但是并不满意的那些人争先恐后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荀彧,荀攸,郭嘉,辛毗,董昭等等等等
刘协不可否认这些人有很多都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是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才愿意换一个主人。
而曹孟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给了他们这个理由。
同样也可以让那些流亡荆州乃至西川汉中等地避难的士人们争先恐后的回到自己的身边。
历史上的杜伯侯,赵俨,裴潜,郑浑,和洽,华歆,王朗,桓阶等等等等等。
当然,那中原的,徐州的人才更是争相归附,这是他们最佳的选择。
那陈矫,徐宣,徐奕,何夔等等
这些人的才华或许不如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但是他们同样是有着不俗的才华,并且在曹氏乃至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次,刘协虽然不能拿走荀彧荀攸和郭嘉程昱等人,但是他仍然从曹孟德的手中抢走了不少人才。
比如他现在这一次荆州之行,利用自己的身份拿回来的和洽桓阶,还有之前跟随他的郑浑以及华歆王朗以及他的杜河东
徐州之行,淮南之战他也得到了不少可用之人,那些人虽然还没有完全成长,但是只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他们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天大的惊喜。
这一点,刘协也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过。
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不能够让那些军阀直接对自己俯首称臣,但是也可以震慑他们。
让他们不敢妄动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在合适的机会直接俯首称臣。
那西边的马腾韩遂,东边的徐州世家豪强,诸如陈登与臧霸等等。
这些人的归附也让曹孟德的势力快速壮大。
这一次刘协同样抢下来了一部分好处,曹孟德靠着自己给他的命令和交换他拿下了徐州的世家豪强。
但是自己也同样利用自己的身份,一步步吃掉了马腾,甚至已经开始压迫韩遂和凉州的诸多势力。
这就是自己这个身份的好处。
刘协已经将这个身份利用到了极致。
但是屯田这一点,刘协仍然看出来了双方的差距。
曹孟德的屯田给了他大量的粮草,二是他利用这件事情直接大量开荒并且兴修水利,将中原的狼藉再次收拾干净,并且开始扩展出去。
这虽然折
最重要的是,在十余年的折腾之下,他终于让百姓们默许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他的政策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是相对安稳宽松的政策了。
可以说,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在这个该死的乱世之中,他们能够有这种政策就自己偷着乐去吧,再多说其他的就真的是非常不礼貌了。
这种想法已经在那些百姓的脑海里面根深蒂固了。
他们在乱世之中有了如此环境已经是慢慢开始满足了,同时也让他们放弃了继续逃亡。
这样就让刘协的一次次希望破灭,他纵然用了很多办法,在边境上他让曹氏出现了一阵真空地带。
比如弘农与河内等地的百姓大量逃入了三辅与河东之地。
但是更加深入的地方却是没有了任何办法。
就算是刘协有泼天的本事,就算是刘协和他麾下的那些遣民官们将嘴皮子都磨破了,这也没有办法。
这一点并不是刘协多么的厉害,因为这并不能够改变双方的实力差距。
在历史上,刘备和孙权其实都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孙权做得格外的好。
这家伙将淮南都直接抽调空了。
最后还是邓艾亲自过去了,加上孙权没了这才有所改变。
当年的淮南,那差点让孙权给弄成一片空地。
曹孟德迁徙了几十万人最后都便宜了他江东。
而刘协,还没有做到孙权地步,自然也是不如孙权所能够造成的影响了。
而也就是这些事情让刘协充分明白了当年自己看魏书的那些言语。
这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这个时候诸侯并起,有心之人层出不穷。
不知道多少势力快速崛起,精彩艳艳让人惊叹不已。
但是他们最终都摆在了那没有足够支撑自己的道路和计划之上。
这就是所谓的“无终岁之计”吧。
这也是为什么那史书之中会出现“无敌而自破”的说法。
要知道,就在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大战之中,河北雄主袁绍的冀州可是单单征兵就能够达到足足三十万。
人口愣是有着数百万乃至千万。
而这黑山贼,区区一个贼寇势力,竟然有人口百万!
号称百万黑山贼,号称天下第一贼寇。
但是他们最终都失败了,之前只是看到了天运,看到了这战场上的搏杀,看到了他们的失误操作。
但是当刘协看到曹孟德再次用最快速度聚集了十余万人征战的口粮之后。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曹孟德敢和那袁绍开战厮杀了,也知道为什么历史上张燕会在关键时刻投入曹孟德的麾下。
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并没有任何亮眼的操作。
他们能够走到这一步才是真正的凭借运气和自己的底蕴罢了。
这可能也是他们在乱世之中选择和治世一样不肯变通,只是不断的用老办法。
甚至粮食不够了,还要吃桑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