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各省士子经会试后又经复试,终于到达了最后角逐的时候了,殿试。十年寒窗只为一朝进士及第、鱼跃龙门,这是多少大明寒门士子渴望改变命运的阶梯。
建极殿(保和殿)内,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黎明便入殿参加殿试的士子们陆续完成了策问卷,
策问卷的题目共有八个问题涉及了消灭后金、财政平衡、军费紧张、蒙古、流寇、海盗等,都是晚明时期非常严重、显而易见的问题。朱由思此刻也不得不佩服,崇祯看问题之准。他虽然熟悉历史,也无法提出这么多精准且针砭时弊的问题。
就当考生交完卷,等待考官宣布散场之时,尖锐的宦官声音响了起来。习以为常的读卷官听到第一个音,便知道那是皇上来了。
建极殿入口,崇祯踏入殿口,殿内的考官与考生,整齐划一地作揖礼。贡士在殿试本要向皇上行五拜三叩之礼,但张家民(崇祯)认为,能进入殿试的考生已经是全国士子中顶尖人才,应当有自信,跪拜礼会毁掉一个人的自信。所以除了重大祭祀活动,他废除了一般性需要跪拜的礼仪。
跟着崇祯进来的还有我们的英王——朱由思,官员们见了,都又纷纷准备施礼,朱由思笑嘻嘻地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崇祯坐在殿内上座,朱由思和主考官分坐左右。考生们,站立在各自的案几之前。
“各位贡士们,站着劳累,大家都坐下吧。”
“谢皇上恩典!”
崇祯命考生都坐了下来。今天的建极殿可以说是除了朝堂以外,各部的大佬们最齐的一次。进门左边由外至内依次坐着吏部尚书闵洪学、礼部尚书郑以伟(温体仁于二月调为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冯英和英王朱由思。右边从外而内,依次坐着的是兵部尚书张凤翼、工部尚书内阁次辅徐光启、户部尚书内阁首辅温体仁。
“今天,众位爱卿们贵为各部之首,公务繁忙能和英王,与朕一起在这里为国选士,朕十分感谢。”
“皇上言重了,这是臣等应尽之责任,科举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臣等自当尽心竭力。”温体仁作为首辅,自然代表大臣们发言。
“温爱卿,作为内阁之首,这段时间,事事躬亲,辛苦了。”崇祯对温体仁这段时间的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尤其在以工代赈的事情,安排十分妥帖。温体仁这被皇上夸了,心理正美呢,一个声音冒出来,吸引皇上在他身上的注意。
“皇兄,臣弟今天托皇兄的福,有幸亲自观摩殿试上的英才们,也是过瘾。这天下英雄是尽入皇兄彀中矣。臣弟,在此恭喜皇兄。”朱由思拱手称赞道。
众大臣一听朱由思这话,借用唐太宗之言,来说着科举。一是符合殿试情境,二来又将崇祯比作唐太宗这样的明君,这马屁算是拍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个英王果然不简单。
“皇上,臣素闻殿下才智过人,如今各方才俊荟萃,不如殿下就此情此景,即兴赋诗一首,以显皇家威仪,皇上觉得如何啊。”温体仁见英王这小子,抢了自己风头,于是故意刁难,想借此让英王出丑。在他印象中,可没听过这流落民间的朱由思读过多少诗书。
崇祯一听温体仁这话,就知道他不怀好意,正准备拒绝温体仁的要求。朱由思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笑着拱手道:“皇兄,臣弟愿为一试。”崇祯见了,也不再多说什么。
“各位大人,贡生。小王学识有限,在此献丑,若是随口所做之诗,遣词造句拙劣,大家见笑了。”朱由思来到大殿中央,站定。
朱由思站在中央,故作沉默不语,思考的样子,但他心里早有准备。
突然,他高声说道:“来人拿纸笔记下,我怕我忘了随口诵的诗。”说的是气宇轩昂,大有吞吐天地般气概。众臣听了,都露出看戏的笑容。唯独最为年长的徐光启却是格外认真。贡生们看着这年轻的王爷,也是不知所云。
贡生群中,一人站了出来,对着崇祯说道:“皇上,学生叶一苇不才,愿为英王殿下,记录所赋诗篇。”
“好,就你了,来人给叶一苇,配好笔墨。”崇祯命太监拿来笔墨,他也好奇,这个朱由思能诵什么样的诗来。
只见朱由思站定,闭上眼睛,屏气凝神,少时,沉默不语。
温体仁将身子侧过去,对着旁边的徐光启,偷偷说道:“徐大人,殿下年少,不自量力,怕是出丑啊。”说完露出胜利得意的笑容。就在众人以为,朱由思作不出诗的时候。
一步
两步
“李杜诗篇万口传。”朱由思开口了,他念的十分有力,安静的大殿里回荡的都是他自信的声音。
三步、四步。朱由思继续念道:“至今已觉不新鲜。”而后朱由思又是每走两步,念一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由思高声朗诵到。
朱由思话音刚落,殿内是是一片寂静,水滴打在斗拱上的声音似乎清晰可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好啊,好诗啊!”徐光启激动地站了起来,他的声音,打破了建极殿内的宁静,随之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与鼓掌。无论是各部的尚书们,还是贡生,甚至是太监,都被英王这随口作的诗之工整巧妙,之贴合意境,对文字的运用,所折服。
当然,知道真相的崇祯,站在大殿最上方,默默鼓掌,笑而不语。怪不得朱由思这么自信。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今有英王殿下八步成诗,我温体仁叹服!叹服!”温体仁也感叹,朱由思这诗之妙,可不下于曹植的七步诗。这一次,他是真的输的心服口服。
“各位大人,贡生过奖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朱由思表面上十分谦虚,内心却是十分享受这种胜利感。虽然他是借用清代赵翼的论诗五首中的句子,但他现在是赵翼的古人。赵翼想要告他,侵犯知识产权,可是没地告去喽。
叶一苇也写好了朱由思说念之诗,呈到了他的面前,说道:“还请殿下,赐名。”朱由思看着这叶一苇的字,对他的字是赞叹不已。
“叶兄,这正楷,写的好。这诗名就叫做——论诗吧。”朱由思想了想说。叶一苇听到自己被英王称作“叶兄”,倒是有些受宠若惊,回礼后,就退了下去。
“好了,既然,皇弟已经八步成诗了,我们就继续我们的殿试吧。”崇祯示意到。
众人各回各位,殿内重新回归肃静。
现在,众位大臣似乎都习惯于英王的出现,因为崇祯帝基本只要涉及重大的场合与重要的早朝,都会有英王的身影。但众臣也不得不佩服,朱由思惊人的洞察力与见解,他提出如开海增税、废除匠户制度、在关中以工代赈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效果。
“郑老爱卿,各位考生的策问卷是否都已收备好了?”
“回皇上都已收整,已命人送往内阁批阅,待内阁审阅后,再送往御书房。”已是满头白发的郑以伟,缓缓回答,显得非常吃力。
“如此甚好,朕的问题都在策问卷里了,由思,你来出个问题,考考各位国家未来的栋梁们?”崇祯微笑着,示意朱由思。
本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