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说是心系长安,一路却足逗留了四五日——京、都驿路,知晓消息,极尽奉承,将从未出都“公干”过的小晋王侍奉得过分妥帖,流连忘返。若不是韦欣的书信至,怕是连我也劝说不动。而韦欣之书信,也不过是劝勉而非强令儿子尽快赴京。于是守仁收到信后,又在驿上停留了两日,再施施然随我自北门入了宫城——彼时宰相们已率诸留守等候多日了。
作为过来人,我颇有些理解他的心情——大凡宗室之子,年纪轻轻,谁不厌恶那些繁文缛节?谁不喜欢纵马驿路、受人奉承?在都中无法舒展的自我,出了都城,见到驿丞之类不入流的小官,便如狸奴儿乍出了虎穴,见了蝇虫一般,焉有不新鲜、不得意之理?从前李旦、李千里,以及他亲爹李暅,贵胄子弟,凡得了个出城的机会,谁不如此?只不过都中子弟,大体都还识得分寸,出城之后,心中也有数目,少见轻躁如守仁者。兼之伴游之人,不是五陵无赖,就是轻浮少年,淹留至此,倒也不足为奇。何况李暅也不闻不问。
例行公事,自然是又将守仁迎接了几日。来时此奴尚知自己年小辈低,谦虚谨慎,言必提相公,待在路上,明白了自己有多金贵,渐渐地便有些矜骄起来。等武三思、宗楚客、崔秀等率众相迎,以大礼待之,这小子便不似先之恭敬——这变化我看着,宗楚客看着,武三思看着,崔秀看着,便是老资历的宫人、内侍也都看着。人人都心知肚明这非是什么美德,却人人都在等着这个结果,等来等去,守仁终见出几分骄狂来,这一日入政事堂议事,便不曾下辇。
宗楚客与武三思飞快地对了个眼色,便连我也忍不住向崔秀一望。崔秀倒是淡然,侧身拱手,让守仁的辇入大堂,宗楚客多少还有几分倚老卖老,咳嗽一声,却道:“老朽若没记错,除非御驾,否则辇舆不得入政事堂——公主说是么?”
我道:“我一妇人,怎知这政事堂的规矩?”看守仁一眼,笑道:“皇子也不能入?”
武三思道:“皇子自然不同他人。”
宗楚客便无话说,命候官将奏疏百事呈送朗读——这本是崔明德的差事,近来却被武三思寻了个借口,换了一位武氏子侄。
近来大事,无非是圣驾还京的准备,神都朝堂争执不休的,还是李暅还京的名头——虽说圣意已定,不说“中兴”,不算迁都复位,但一切仪式,却也不能像圣驾巡游归来那样普通。因此礼部已商议出一大套礼节,又拨一大笔钱粮,拟将城内外、省内外及内廷外朝的宫殿都修缮一番,再另整备一军,号“羽林卫”,为皇帝亲从。此外,为显事关重大,李暅又下令大赦天下、放宫人年满三十以上出宫,并令三年内无取民女入宫。
又,母亲还京,住在哪里又是个问题。有人援引旧例,以为母亲该住在太极宫中。又有人说太极宫乃是高祖居所,宫殿之正,不能让母亲居住。可大明宫乃皇帝正寝,母亲住着,似也不妥。其实以母亲之本心,太极宫褊小湿暗,并不宜居,倒是城外行宫,颇合她意。但李暅也不知哪儿来的孝心发作,一意要使母亲住在皇城之内、宫墙之中,最后的决议,便是扩建宫城,左右都已铺满,于是征诸王公主之宅邸,向南扩春熙宫。
我是第一个响应圣人之意,捐出宅第的——家都没了,住进宫中,岂不更名正言顺?第二个积极的是武三思——他已经摸清了李暅的脾气,知道李暅从不忍让近人吃亏。再次的诸王公主,武氏有武三思牵头,又是为母亲建宫,除了武懿宗之外,各个都算积极。李氏子弟本就没什么产业,又是惊弓之鸟,自也无二话。倒是令柔、淑柔二人刚于京中赐宅,选好地方,建起还没多久,正筹划入住时,忽闻要拆,难免抱怨,闹到李暅处去,到底是留了这两个地方,使母亲的春熙宫成为一个凹出平进的四不像。
母亲知道此事,心中自然不快,也不好直接抱怨李暅这两个心头肉,却拿我作由头,向李暅道:“都是公主,你妹妹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难道你父亲的女儿,比你的女儿,还差些么?”
李暅本就内疚于我,一听此言,自是大笔一挥,又拣离宫门近的地方,与我一处大宅,几乎是从前那处的三倍,一坊门进,另一坊门外还出不了。
我是不乐意这么大住所的,反复推辞,李暅不但不肯,又给武三思赐了好大一片土地。他那个两个好女儿自也比着要求,连守仁自己都撒娇撒痴,一定要个好住所,李暅耐不住娇儿娇女,只得大发赏赐,漫天撒钱。皇帝与公主们率先如此,诸武、诸李之宗亲、外戚,也便按捺不住,各自攀比起住宅远近、大小、层高、装饰,为了这种攀比,少不得四处钻营、各通门路。一时之间,西京城中乌烟瘴气,大兴土木,而如今这西京政事堂要管的,大体就是这么一堆破事。
当然,这些事只在我眼中是“破事”,在守仁与韦欣眼中,大概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毕竟这么些人的身家利益,都归在武三思与守仁的手中,正是他们眼中市恩买惠、收拢人心的好时候。
我慢悠悠地听着那姓武的小子磕磕巴巴地念着一份请求赐宅的奏疏,心神飘飞,远到了神都——早知小奴几一路停留,倒不如让他早出发几日,我在神都多留几天,还可与阿欢见上几次。可惜谁又能预料,这位晋王,出生边远,到了京中,却比他那好父亲还更好轻浮、爱排场?就是不知,气性上是否也肖似乃父,好冲动、易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