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训随手就给武定国规划出了一条安全的路线,而且把沿途的民生,地理,以及风俗习惯等等,给如数家珍的报了出来。这样的知识储备,让武定国非常的惊讶,要不是吴维训仍旧讲着一口标准的德县话,武定国甚至认为,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皖省人。
“了不起啊,师兄,你这把情况摸得这么透彻,你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啊?”
武定国又是惊讶又是赞叹的夸了吴维训一句,让这位黑脸的师兄,顿时脸色红的发紫。他不好意思的扣扣脑袋,回答说:
“嗨,这不是光景好的时候,我喜欢带着你嫂子出门走走,这几年也就走遍了不少地方。说起这事情,我还闹了一个笑话呢。”
“哎哟,怎么说?”
“有一次啊,我和你嫂子走到一个两条小河交界的地方的时候,我就停下来,开口说
嗯,这是个好地方。’,
结果你嫂子一听,顿时有同感,而且还准备开口夸我,突然开窍了,知道欣赏美景了。呵呵,结果倒好,我接下来随口说了一句。
嗯,在这里建一座大坝,能至少减轻下游四成的压力。’
你嫂子当场没忍住,笑弯了腰。”
吴维训十分坦然的讲出了这个笑话,武定国听了之后也是笑弯了腰。这个师兄也真是太逗了,出门旅游居然还把工作挂在心上,这怕是养成了习惯了。一眼看出某个地方适合治水,这难道就是职业病?
吴师兄是个妙人,说起工作来,时不时插两句笑话,让人不觉得乏味和烦闷。而他讲起关键地方的时候,往往语言精辟,富有真知灼见。武定国也是越谈越觉得这位师兄的才华惊人。
给武定国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武定国虽然算是治水的一个行家了,但是遇上了吴师兄之后,武定国才发现,自己是行家,人家是专家!差距就是这么的明显,虽然武定国能够靠着后世的一点成熟的经验,领先一丢丢距离。然而,武定国的方法给吴维训说了之后,往往能被吴维训举一反三,应用到其他的情况中去。就拿简单的泄洪来说,武定国单纯的只是认为,泄洪区域只能是人烟稀少,地势低洼的地方。然而,吴维训却提出,可以放在地势低洼的农田区域,大面积的农田,反而人口分布不那么密集,作为泄洪区,水退了之后,又可以得到一块肥沃的水田了。
瞧瞧,人家就比武定国看得远,连洪水都给利用上了,所以武定国深感佩服。
“哎呀,我觉的你不该佩服我啊,你得佩服咱们的那个同门师兄弟,武定国啊,是他首先提出了泄洪区的概念,并且运用到岳州治水里面。我还是得到了他的启发,才知道的。”
“哎呀,师兄啊,我看你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若是武定国在这里,怕是也得对你拱手一礼了。”
“哼哼呵呵呵……他敢不对我行礼!我可是他师兄,受他一个礼我还是担得起的,呵呵呵!”
这个吴师兄,说他胖,他就喘上了。让一个堂堂县侯,曾经总督西南军政的封疆大吏,给他一个小县令行礼,真亏他敢想。然而他的理由却挑不出毛病,尤其是配上他刚才那种臭屁的表情,喜剧感十足。估计他也就是仗着武定国听不见,才敢这么嚣张一下。然而他要是知道他面前的这位就是真~武定国的时候,那就更加搞笑了。所以武定国差点笑岔气了。
“唉,对了啊,师兄,你倒是说说看,这淮河水患,治理的源头应该放在哪里呢?”
“师弟,你这个问得好。我告诉你,淮河泛滥的源头,其实在这里!”
吴维训手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地点,武定国看了直皱眉头,怎么会在这个地方呢?感觉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啊!
顺着吴维训手指头看过去,地图上的这个地点,叫做开封,然而,吴维训指着的不是开封,而是黄河!
“师兄,你难道是说,淮河泛滥的原因是因为黄河?”
武定国很难接受这个理由,在他的记忆中,黄河,淮河,这两条河完全是不搭界,甚至不能互相流通的。一个进入渤海,一个进入黄海,他们两条河流中间夹着一个山东大地。所以说,淮河泛滥怎么可能是黄河的锅?黄河表示,这个锅我可不背!
然而,吴维训却给武定国说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夺淮入海!
事情,还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那时候,黄河还是从山东北边流入渤海的,也造就了广袤的黄河三角洲平原,也就是如今的华北平原。那时候,得益于南有淮河,北有黄河,冀,皖,苏这三个省,不愁水源,尤其是两条河之间的两淮流域,更加是物产富饶的宝地。
然而,就在某一天,黄河决口,而且是改道性质的大决口。原本从开封一带应该北去的黄河,冲开了大堤。奔涌的黄河水,冲过商丘,冲进了颍水,涡水,淝水等支流,然后就流进了淮河!从此,黄河注入淮河,夺淮入海发生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原本两条分叉的河流,突然间合二为一了。本来淮河就有充沛的水量,再加上来自黄河的水,乖乖,这淮河下游得承受多大的压力!
因此,原本富饶的两淮流域,顿时变成了一片泽国。有时候,甚至充沛的水量,会倒灌下游的几条支流。这些奔腾的河水,一路狂奔,冲到了如今江苏省,滨海县以北的某个位置,进入了黄海。
这种情况,其实在武定国的记忆里,也有过历史事件。比如那次着名的全国抗战,当时的花生米同志,就炸开了花园口大堤,把两淮弄成了一片泽国,为的就是用大水迟滞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速度。他做到了,也害得不少百姓跟着遭殃了。
然而,这话又说回来,黄河自从一百多年前夺淮入海之后,就导致了前朝统治不稳,烽烟四起。两淮一带是最先响应起兵的地区,这里百姓太苦了。然后,因为华北平原,失去了黄河的灌溉,就变得非常容易干旱,经常遭遇旱灾,导致颗粒无收。首当其冲的就是鲁省地区,他们那里的平原地区,大部分在黄河沿线,而山区,并不是主要产粮区。而,鲁国公也就是当时当了兵,为了吃一口饱饭。
可想而知,夺淮入海对于华北平原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了吧,直接把一个风调雨顺的两淮流域,变成了南边水灾,北边旱灾的境地。
这也是之前,朝廷为什么要四处筹集银两,修建黄河大堤的原因。陛下想让黄河重新往北流,让两淮流域的盛况再现!而给决口一百多年的黄河,人为的改道,可想而知要花多少钱。
这也就是为什么,吴维训会说,淮河流域水灾的源头,其实是黄河的原因了。黄河,这锅你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