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果然不出董甜所料。
扇子和广告投放后的一周内,药膳坊每一天的客流量都在迎来新高。
整个西集镇都知道,宝川堂旁边新开了一家天路药膳坊,那个简陋又奇特的宣传扇子,还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谈内容。
镇上的居民,条件要比村里的好一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
再加上他们这边的人本来就信中医比西医多一些,所以很多人都慕名而去买药膳。
董甜长得招人喜欢,还有耐心,不管屋里有多少顾客,她也不急头白脸,都很细心地招待,这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打下了。
有许多上了些年纪的人,不太清楚这药膳和普通的中药方子有啥区别,董甜也会不厌其烦的给予讲解。
先前董梁还嫌董甜给店里弄了八个炉灶,太多了浪费。
可现在这顾客一多起来,董梁忙得满头大汗,才发现八个都不一定够啊!
刚出炉一批,就要立刻开始熬下一个单子的。
董梁累,但是心里比之前所有时候都要满足。
从前他跟着父亲也学了不少东西,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以致用。
以前在镇上,他最多也就是给乡里乡亲看个头疼脑热。
但眼下,他能接触更多的病患,通过自己的能力为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他心里别提多充实了。
董甜带着董梁每天都忙的热火朝天。
后世的那些药膳店,更多的都采取饭店的形式,在曲径通幽处弄个宅子,美其名曰私厨。
找几个有来头的大厨挂个名,搞点噱头和限量,比如一天只接待八桌顾客啥的。
那药膳便能卖出天价去,形式大于内容,其实实际的滋补作用还不如董甜这普普通通小灶上熬的。
董甜暂时还没打算搞那些个虚的,能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立足,挺好。
鉴于她第一批上市的药膳多是汤汤水水类的,所以她给顾客提供了两个选择。
一是在药膳坊里现熬,熬好还附赠一个小瓦罐,直接提溜回家就能喝。
二就是董甜把原材料配好,他们照着注意事项回家自己做。
第一种的价格肯定是比第二种贵的,但也有很多人图省事,不在乎多出的那几块钱。
忙碌的一周下来,董梁和董甜都累瘦了,但是荷包可鼓起来了!
经此一事,董梁彻底成了董甜的迷弟,自家妹子说啥他就干啥,不带有二话的。
连带着李大夫也对董甜刮目相看。
他想过药膳生意应该会不错,那是他对董甜的医术有信心。
但是他没想到这么快,药膳坊就会打响名声。
更没想到董甜这丫头还挺会宣传的呢!
在扇子上印广告,也不知道她怎么想到的。
董甜铺子里忙,也没闲工夫到宝川堂找他们聊天了。
这两相对比,他们宝川堂倒显得清闲起来。
董建国坐在桌前,笑呵呵地看着隔壁侄女和儿子默契又有干劲儿的样子,心里自豪极了。
李大夫端着茶缸走过来找董建国,“诶,你家这俩孩子咋养的,真带劲儿啊!”
“哈哈,运气好,运气好,都是孩子自己争气,我这老头子也没做啥……”
董建国挠了挠后脑勺,说实话,他内心里是感谢董甜的。
感谢她激励自己迈出了这一步,重新拾起了治病救人的责任。
他热爱这一行,擅长这一行,年轻的时候,想做一辈子的医生,想尽到自己微薄的每一份力,尽可能地多救一个人。
可他其实也很软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被骗过一次,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以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自我劝慰。
是董甜这个小太阳一样灿烂的姑娘,帮他走了出来。
董建国叹了一口气,有些怅惘。
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如果可以的话,他会将那个药方带到地底下,一辈子都不再拿出来……
俩人又聊了一会儿,张老背着手来了。
他最近在帮陆慎廷一些城里的忙,有一阵子没来这宝川堂了。
离老远看到这边人山人海的,还以为出啥事了呢!
“这么热闹,老哥俩唠啥呢?”
李大夫和董建国见张老来了,给他腾了把椅子,往旁边努了努嘴。
“看到这药膳坊没,老董他家侄女开的,他儿子也在这帮忙呢。俩小年轻可厉害了,这才开了一个多礼拜,卖的老好了!”
张老一听,来了兴致。
他之前本来就对董甜的印象挺好的,知道她会采药,口才也不错。
但现在知道她竟然还有经商的才干,张老对她更感兴趣了!
药膳坊生意忙,他也不想过去打扰,就搬着板凳到门口,边嗑瓜子边看热闹。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张老虽说不行医,但是帮着陆慎廷打理这个宝川堂这些年,多少也了解一些中医知识。
见董甜配药开方子那麻利样,就知道她不只是花架子,是有真本事的!
张老今天来镇上,是为了跟陆慎廷碰头。
眼见时间差不多了,张老也就找陆慎廷去了。
这次俩人没约在宝川堂对面的茶楼,张老还有点遗憾呢,要是还在老地方的话,隔着窗户往下一看就能看到这新开的小药膳坊了!
到了镇东头的一家小饭馆,张老愣了一下。
这旁边不就是回春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