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 第339章 让权

第339章 让权

   第339章 让权(1/2)

领一地兵权,便有在权属地募兵的权力,边军还都是归属督军,闲时耕种屯粮,战时出征击敌,军士的利益和各大门阀紧密相联,说是大豫的军队,其实绝大部份甚至原本就是门阀的部曲,因此各部边军并非直接忠于君国,而是忠于主家,可蜀州刺史原为江克担任,江克谋逆事败受死,他的死忠当然也都不再享有军部编制,只有部份士卒原是蜀州百姓,愿降,被贺执接管。

蜀州部的编制原本只有八千,江克事败后,才因贺执上谏扩增至两万,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防北汉南侵,不过贺执刚才接管蜀州,虽然已经招募了两万兵士,然而还不及建立足够牢固的主从关系,也就是说,现在的蜀州部还没有受惠于江东贺,他们甚至在担心日后的生死祸福,这样的军部其实还没有足够的作战能力,但贺遨、贺执压根不在意这些,他们在意的是好不容易争到手的两万编制,还没有在手上捂热就必须拱手让人,哪怕齐央这回的确帮了二皇子一个大忙,可这样的人情也太昂贵了!

贺遨的一张脸顿时黑如锅底,他知道皇帝又打算跟他进行交易,可哪怕皇帝答应废后废储,也绝对不能纵容皇帝逐渐削剥江东贺一门的权势,否则,哪怕二皇子争得储位,行事也必然会受卢、郑、顾、谢等等世族的限制,甚至连临沂王氏,都有东山复起的机会!

“陛下,关于清剿毒医一事,原本就大大有利于社稷的安宁,甚至于陛下明知刘庶人犯下大罪,却仍然只是将其关禁在桐华宫,臣知晓陛下是顾念着六殿下和高平公主,才对刘庶人网开一面,臣也有儿女,能够体谅陛下的心情。

只是臣今日,对陛下的审断不得不说仍有顾虑,太子虽是为刘庶人算计,陛下可以宽宥太子秽乱宫廷的罪行,可太子当真不知道殷才人是为皇后毒杀之事么?太子不仅有瞒罪的行为,甚至还意图嫁祸给手足兄弟,本该受到责处才对。”

贺遨不提交让蜀州兵权的事,而把矛头对准了太子,质疑皇帝今日的审决,用意无非是“委婉”表明,这场交易不划算,他不答应。

“今日连大中正都未来乾阳殿听审,陛下既然作出决断,廷尉卿对圣裁也无异议,关于这件事案当然不宜再朝会时再议了,只不过日后难免会有臣公得知事案详细,未必不会质疑太子已失储君应具的贤德,因此臣谏言,关于今日的事案,陛下还务必三思。”

威胁的口吻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𝕍𝕆𝔻𝙏🅆.𝓛𝔸

瀛姝微抬眸,看了贺遨一眼,她早知道贺遨狂妄贪婪,不过前生司空北辰在位时,江东贺已经被谢、卢等等士族联手收拾得服服帖帖了,虽然权争的心还没灰,在司空北辰面前可不敢露出如此蛮横的口吻,而贺遨退怯的一大原因,就是当北汉发兵南侵时,率先出战的贺执竟然战败,只好退守于蜀州,等着中军的支援,陛下决定亲征,才终于化解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可却因为在亲征时负伤,归朝途中驾崩!

谢晋甚至谏议处死贺执,贺遨最终不得不连益州兵权都拱手相让,才保住了江东贺至少还可以镇守临湘。

其实司空北辰完全可以不给江东贺留余地,直接夺其兵权,勒令解散部曲,可司空北辰当登位后,把他的几个手足兄弟视为威胁,留下江东贺氏这一爪牙,主要是为了提防司空月狐,乃至于当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339章 让权(2/2)

监督。”

顾耿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陛下已决定对北汉用兵,因此才会利用这个机会逼迫贺执交出蜀州兵权,兵事非顾耿的职责,他也没有多问有何布署,只略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如今北汉国内刚生动乱,虽然看似局势已定,但风波并未完全平息,而且先前的储君竟然领命出使我朝,因其身份特殊,北汉是否真有意与大豫建立邦交还不好说,且汉中未复,巴蜀终难真正安宁,久防并非上策,既然时机难得,也的确应当趁机先夺汉中。”

顾耿也未在乾阳殿久留,他告辞时,正见瀛姝已经置笔,似乎在检查录事行文有无疏错,这是他第二次和中女史近距离“接触”了,这回不同上回,中女史并没有干预事审,全程不发一言,可顾耿却知道哪怕是他的堂妹蓬莱君任职中女史时,也不曾受到国君如此的信重。

中女史毕竟只是女官,按理是不能参与朝事策定的,皇帝陛下虽然偶尔会询问中女史的意见,也多为内廷之事,可今日的事案,虽然陛下一直称为“家事”,然而往大里说,很有可能涉及储君的废易,其实根本就不能称为家事,而中女史明显早在今日审断之前,就已经对内情一清二楚。 𝓜.🆅🄾𝓓🅃🆆.𝕃𝙖

陛下当然不想废储。

否则就不会把这件事案归为“家事”审结,顾耿的本意,也并非是要谏主废储,储君固然需要具备贤明的品质,太子为权位之争同室操戈的事让人忧心,可顾耿也明白错责也不能尽都归咎于太子,毕宿君的野心也是人尽皆知,真要论过错大小,弟先不恭,才是导致手足不睦的根本原因。

三十年前,顾耿在洛阳,虽然当年的他还没有正式获得授职,却也算亲历过九王之乱的“局中人”,可他根本无从判断势态,他的耳边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他所看好的主公,结果在夺得权位后彻底暴露了狠戾无情的真面目,他大失所望,也曾心灰意冷,当时的家门宗长其实是他的祖父,冷眼看他借酒浇愁,自暴自弃,直至临终之前才将他唤去病榻前。

“七郎,便是我活到这把岁数了,也不敢说自己眼光独到,你得明白,人性本就复杂,你所辅佐的和扶持的人,未必就真具备为一国之君的才能……其实啊,这场乱争的开端不就是因为臣子过多干预储位归属引发的么?如果不是明帝一朝,那么多的世族都阻挠明帝立贤而不立嫡长的主张,何至于……没有惠帝,就不会有惠皇后摄政,也就不会有那场乱争了。”

“祖父是说,孙儿不应涉及位争?”

“唉,你其实根本就没有涉及位争,你的挫败感不在于你未能成就功业,而在于你没能够力挽狂澜,你真是太年轻了……不要小看了皇族,司空皇族本就是世家门阀出身,他们其实比谁都明白同室不能操戈,宗室务必齐心,可为什么还是酿成了这种巨祸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得位不正,因此才一直无法压制世族门阀,皇权衰微,导致了明帝当年连储君都不能自择。”

明帝明明知道嫡长子无能,却没有办法择贤而立,当时佐助惠帝的大臣都认为他们是在捍卫嫡长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