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看着赵元佐小小的身子,又侧头深深的凝着母亲杜太后,见她眼圈微红、目露恳求。
他心中微沉,最终长叹一声:“罢了,赵光义,你生了个好儿子。来人,赵光义枉顾皇命、残害手足,罪大恶极。念太后年事已高,恐不能承受丧子之痛。即日起贬为庶人、迁涪陵。”
话音刚落,殿外驻守的禁军便将赵普、王承恩、赵光义三人拖了下去。不多时,禁军统领便呈上了赵普、王承恩二人的人头,赵匡胤敛目一瞧,便摆摆手让禁军统领下去。
心腹大患都解决了,可赵匡胤却有些神不思蜀,他又犹豫再三,而后才看向杜太后和三弟赵廷美:“母后、三弟,你们也瞧见了,为了这皇位生出了多少事端,兄弟阋墙、骨肉相残。如今……”
赵廷美闻弦而知雅意。
另外,赵光义这一番举动也让他感到心寒,知晓大哥寿数尚多后,他对皇位更是避之不及。再加上大哥把赵光义迁到涪陵也正是为自己报仇,这份恩情他不得不报。
于是他真心实意的提议到:“仙家盘点说了,您寿数还长着,如今母后身体康健、“金匮之盟”也并未成立,不若此事便就此作罢。毕竟大宋是你建立的,哪有传弟不传子的道理?”
杜太后也含笑点头,口称合该如此。
“多谢母后成全、多谢三弟体谅。”
而后,赵匡胤又转而环顾四周,目光在杜太后、赵德昭和赵德芳身上停留片刻,才朗声道:“吾之三弟深明大义,为国为民。加封亲王,赐“丹书铁券”、封地扬州,秦王之位世袭罔替、永不削爵!”
这可是份天大的恩典,虽比不上皇位,可“世袭罔替、永不削爵”的亲王历朝历代有能有多少?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
“谢皇上恩典。”赵廷美也知道这是大哥对自己的补偿,虽然不能和坐拥天下的皇帝相比,可扬州富庶,大哥将扬州作为自己的封地,也是极有诚意了。只要后代子孙不脑子发昏谋逆犯上,完全可以安乐数百年。
这份恩典不得不报,于是他指天立誓:“臣弟赵廷美在此立誓:吾与吾之后裔必定忠君爱国、不行谋逆犯上之举,誓与大宋共存亡!!”
“好好好!如今天下初定,三弟,我们可要齐心协力,共谋大事才对。”
赵匡胤欢喜极了,疾步上前把赵廷美扶起来,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的说到:“老二鬼迷心窍,你我二人定要引以为戒、兄友弟恭才是。”
赵廷美也虎目含泪,重重点头。
解决了内在隐患,大宋君臣们便转头向盘点看去,屏幕上,大家还在讨论赵匡胤到底是死于“烛影斧声”还是“赵二下毒”,又或者就是自然去世,一时间众说纷纭、争吵不休。
宋太·祖赵匡胤:“……,大家别吵了,此事不会发生了。我已经将赵光义贬谪流放,“金匮之盟”也不会发生了。请大家不要再猜测,还请仙家继续盘点吧,我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止步于第九名?”
正主现身了,再看热闹就没意思了,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也都安静下来,不在探究赵匡胤的死因。
其实,除了元、明、清三朝的皇帝之外,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根本不知道赵匡胤有什么功绩,他们也想知道这赵匡胤到底有哪些问题,竟然导致他排名拉低?
然后,屏幕上就闪过几条后周皇族的评论,诉说着最后的不甘。
后周太·祖郭威:“不会发生?你确定?那只是你那个宋朝吧?”
后周世宗柴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朝代杜绝了赵光义上位的可能,可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朝代来说,他已经成功上位了。”
后周恭帝柴宗训:“自欺欺人,羞不羞?”
宋太宗赵光义:……啊,对对对,你们说的都对。那我是该留言评论,还是该继续沉默?
宋太·祖赵匡胤:……我是谁?我在哪?能不能让他们别说了?这宋朝的皇帝们怎么也不出来帮我掠阵助威?
果然,不是我的后裔,就是不亲!
盘点继续,出现了新的画面和内容,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宋太祖赵匡胤的历史功绩:
赵匡胤在位期间,听取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湖,攻伐后蜀,平定南汉,收取江南,完成了华夏的局部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二百余年的混乱格局。给饱经战火之苦的百姓们带来了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重新稳定了社会秩序,将各自为政、割据一方的华夏再次凝聚起来。
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采用“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治国方略,先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支”“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政治措施牢牢控制住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一举改变了藩镇割据时的历史状况。
重视文化、关注民生。他称帝后,收集藏书、兴建学校,极大的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劝学农桑,兴修水利,大大减少了水患的发生,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看到这里,赵匡胤不仅不觉喜悦,反而还眉头紧皱,局部统一是他的武功,而这些是他的文治,就目前来看他的文治武功都不算差,那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与此同时,宋朝之前的皇帝们也万分不解,单就现在来看,赵匡胤也没什么大问题,那他为何会拉低评分?这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屏幕上的内容就逐渐解开了所有人的疑问:
【但是,赵匡胤通过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并且五代时期臣子夺权称帝的先例屡见不鲜。所以他对武将极为戒备,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收回手下武将的权力,从此埋下了“右文抑武”的伏笔。抑武并不等同于轻武,轻武只是不重视,而抑武则是打压,因此宋朝的军人地位不高。
“右文抑武”在军事上过于保守,极大的限制了武将的权力、降低武人的地位;致使宋朝的边防实力和军队战力不足,也是导致宋朝无力统一、国势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宋朝被金、蒙古灭亡了。
宋朝以儒治国,导致科举出身的文人逐渐掌握了国家大权。因而皇帝大多仁弱,文人猖獗,文臣的权力和地位远远超过武将,甚至统兵作战也由文臣担任军队统帅,因此宋朝也被称之为“文人的天下”。
注重“安内守外”,导致北宋“内重外轻”,也留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把大量田地封赏给交出兵权的武将,未能有效的抑制土地兼并,加剧了平民与“士大夫”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
从史料记载来看,他在宋朝初立时就放弃了西域和辽东,虽然也努力去争取过但未能如愿,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和布匹,用来赎回被石敬瑭献给辽国的燕云地区,如果辽国不同意,他就用这些钱财招募武士,以战争来收复。但世事难料,他提前驾崩,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也没能收复。而宋朝从开国至灭亡,也从未收复过这片土地。】
来了来了,拉低评分的原因出来了。
宋太·祖位面。
右文抑武?以儒治国?看到这两条原因,赵匡胤顿时心里一咯噔。
怎会如此?
我收回武将手中的兵权主要是怕武人拥兵自重,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统一,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
谁能想到会被后世的皇帝制定为国策?甚至成为大宋的灭亡的原因之一?
赵匡胤一口气上不来,胸口剧烈的起伏着。
后面的赵宋皇帝脑袋里装的都是杂草吗?
开国之初要收回将领们的兵权、防止他们功高盖主,以至于起兵叛乱;可国家逐渐稳定后就要重视军事实力,绝不能再打压武人。
可他们倒好,不仅不看重武将,还把“右文抑武”制定为国策。
可到了最后,这个“右文抑武”的锅还得我来背?!!那时我已经驾崩几百年了,这也能怪我?!
宋太·祖赵匡胤:……冤枉啊,这分明是后辈不知变通,与我何干?
最终还是我默默承担了所有……
我真的会谢。
至于燕云十六州?若是可以,他必定会想方设法收复燕云,否则,北方无屏障,大宋岂不是要长久的受到辽国的威胁?
只可惜天不假年,还未收复他便驾崩了,而后世之君竟无一人继承他未竟之志?!!
越想越气,他不禁怒骂道:“赵光义,你这么着急当皇帝,我还以为你有多大的本事,结果到头来你也没收复燕云,还给后辈留下个这么大的烂摊子!!”
宋太宗赵光义:“……,大哥,这也不能怪我啊,我至少还亲自和辽国战斗过,可这战败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你就……”
看到赵光义暗含深意的话,赵匡胤更是勃然大怒:“赵二,你这是何意?你那军事水平我还不知道?更何况,我若是不提前驾崩能有你什么事?!你还好意思说?!!”
与此同时,各辽国位面。
宋太宗赵光义的军事水平?收复燕云?
那得问我们辽国啊,我们再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