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 > 第302章 海关

第302章 海关

朱棣问他关税又该怎么处理呢?

朱高炽说“其实关税很简单,如果鼓励多进口粮食,那就粮食免税,甚至还可以给补贴。

如果出口就要征重税。税收的计算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几句话没办法说明白。”

尽管如此,两人还是畅谈许久,关于帝国税务的问题,朱棣知道得更加详细些,但朱高炽拥有更多的是后世的目光,双方相得益彰。

朱高炽向朱棣解释说“其实历代王朝的问题,几乎都可以看作是经济问题的,中央财政收不上钱,没钱就没办法养兵,加紧盘剥百姓,可不就是农民起义军遍地吗?”

朱高炽以唐朝安史之乱为例,安史之乱其实并非单纯是财政问题,而是当时的关陇贵族盘剥河北地主,最终导致了地主阶级的内讧。 ✡✫m.❋✫vodtw.l❋a

安禄山的出现是必然的,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是必然的。

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平定叛乱,国家元气大伤,但再也没有回到过去的那种程度。

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德宗的两税制改革,使得唐朝稍微恢复元气。

这也是中后期的唯一盛世,此后急转直下。

直到末年爆发黄巢起义,黄巢是个私盐贩子,按照道理来说他应该有钱,可他依然起事,重要的还是当时的私盐贩子也不好当。

唐朝经济空虚,中央财政无法支撑,导致武力镇压起义,至二十帝而亡。

另外宋朝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些,但北宋末年宋徽宗的挥霍无度也是灭亡的重要原因。

而且宋朝的问题更大,虽然经济文化上更加繁荣,但宋朝的三冗问题无法解决。

大量钱财无效空转,养活的都是些奸邪小人,国家最终沦为那个德行也完全是咎由自取。

朱棣听完两个例子沉默不语,儒家把两宋,唐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朝廷腐败无能,但朱高炽却说都是因为经济的问题,现在看来朱高炽所说的更加可信。

因为朱棣并不是完全迷信儒家的人,他认为,朝廷灭亡肯定有更加合理而坚硬的原因,这不是换上几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

朱棣决定让朱高炽起草改革税务的办法,并且要在朝堂上讨论。

次日早朝时朱棣果然抓住胡庸有地数万亩却从未申报过税收的事,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

说得最多不过是加大监督力度。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出头来提改革税务的事。

突然都察院的一个御史跳出来,大声道“陛下,当前税收,存在诸多问题,就如生员,秀才还好些,可以一旦成了举人,立刻鸡犬升天。

以广西某地举人为例,考上前也只是勉强度日,考上后,立刻成亲结婚,休了糟糠之妻,娶了某员外的女儿。

这还不算,某员外的田地大部分都归于举人。

但并不是真的给了举人,而是挂在举人名下,举人可以借此敛财。

据臣所知,此举人名下共有田地数千亩。

除员外家里的土地外,还有许多族亲、乡邻,皆把田亩归 于举人,自己则成佃户。

这样的好处就是,不用给朝廷缴税,臣以为不过数十年,帝国将收不上来税。”

这个御史叫刘文,一直都不怎么冒头,别人弹劾什么他就弹劾什么,从来没有主动过,今天不知是怎么回事,竟然突然爆出来这么大的瓜。

税收的弊端,谁不知道?

这些大臣都经历过,考上举人后,各种田产诡寄飞洒,到现在他们担任了官儿,族中各田产更是多如牛毛,认识不认识的田产都往他名下弄,他只不收点租子而已。

明朝的官吏俸禄太低,根本支撑不了他们过人上人的生活。

许多官员也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活着。

从来没有人挑破,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吗?

不,这只是大家的共同默契而已。

陈瑛的反应最快,急忙出班道“此事正解,以臣之见,倒是不如重新划定田产,丈量天下田亩,摊丁入亩!”

礼部尚书立刻跳出来“殿下,此事宜从长计议!匆忙之间清丈田亩,耗时费力不说,还将影响朝廷稳定,将导致天下大乱。”

户部尚书也劝道“陛下,万万不可轻动,这几年与民休养生息为宜。”

朱棣对朱高炽道“炽儿你怎么看?”

朱高炽笑道“父皇,儿臣以为几位大臣说的都有道理,清丈田亩,这是分内之事,朝廷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底呢?

不过户、礼两部尚书大人说的也有道理,匆忙之间实行,只怕会造成动乱。

儿臣以为财税改革势在必行,倒是不如先改商税。朝廷出海,但出海关税一直都没有讨论过,究竟该以多少为宜?”

有人不解“商税一直不都是三十税一吗?”

“三十税一并不合理,粮食跟珠宝同样三十税一,这不是胡闹吗?

粮食是用来吃的,珠宝却养活不了任何人,我国缺粮,怎么会缺珠宝呢?

购买粮食的无论富商巨贾、勋贵皇亲,还是平头百姓、贩夫走卒,都是必须要购买。

但购买珠宝的都是富人,为何不能课以重税?”

有人不服,“这是与民争利。”

朱高炽好整以暇,转头看着朱大人道“朱大人,你倒是说说这是与哪个民争的什么利?

能说清楚才好,说不清楚,岂不是你一张嘴就完事?”

朱大人张张嘴,这话也就是说顺嘴,脱口而出,他家里正在想办法搞海贸,多交钱当然不愿意。

朱棣摆摆手“这事就先这样,各自上个奏疏,把你们的想法看法办法写上,朕斟酌斟酌。”

朱高炽回到寝宫,立刻找命人去召几个人过来,询问清楚目前的税收执行情况,然后奋笔疾书,他准备先朝关税下手,接着才是人头税。

人头税必须要取消,这太不合理。

因为人是会动的,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办法逃避税收,但土地并不会跑,也藏不起,哪怕上面都种的是草,你也得继续缴税。

很快朱高炽就炮制出一份海关税收计划。


朱棣问他关税又该怎么处理呢?

朱高炽说“其实关税很简单,如果鼓励多进口粮食,那就粮食免税,甚至还可以给补贴。

如果出口就要征重税。税收的计算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几句话没办法说明白。”

尽管如此,两人还是畅谈许久,关于帝国税务的问题,朱棣知道得更加详细些,但朱高炽拥有更多的是后世的目光,双方相得益彰。

朱高炽向朱棣解释说“其实历代王朝的问题,几乎都可以看作是经济问题的,中央财政收不上钱,没钱就没办法养兵,加紧盘剥百姓,可不就是农民起义军遍地吗?”

朱高炽以唐朝安史之乱为例,安史之乱其实并非单纯是财政问题,而是当时的关陇贵族盘剥河北地主,最终导致了地主阶级的内讧。

安禄山的出现是必然的,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是必然的。

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平定叛乱,国家元气大伤,但再也没有回到过去的那种程度。

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德宗的两税制改革,使得唐朝稍微恢复元气。 m.vo✰d❇t✻w❉✯.la

这也是中后期的唯一盛世,此后急转直下。

直到末年爆发黄巢起义,黄巢是个私盐贩子,按照道理来说他应该有钱,可他依然起事,重要的还是当时的私盐贩子也不好当。

唐朝经济空虚,中央财政无法支撑,导致武力镇压起义,至二十帝而亡。

另外宋朝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些,但北宋末年宋徽宗的挥霍无度也是灭亡的重要原因。

而且宋朝的问题更大,虽然经济文化上更加繁荣,但宋朝的三冗问题无法解决。

大量钱财无效空转,养活的都是些奸邪小人,国家最终沦为那个德行也完全是咎由自取。

朱棣听完两个例子沉默不语,儒家把两宋,唐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朝廷腐败无能,但朱高炽却说都是因为经济的问题,现在看来朱高炽所说的更加可信。

因为朱棣并不是完全迷信儒家的人,他认为,朝廷灭亡肯定有更加合理而坚硬的原因,这不是换上几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

朱棣决定让朱高炽起草改革税务的办法,并且要在朝堂上讨论。

次日早朝时朱棣果然抓住胡庸有地数万亩却从未申报过税收的事,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

说得最多不过是加大监督力度。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出头来提改革税务的事。

突然都察院的一个御史跳出来,大声道“陛下,当前税收,存在诸多问题,就如生员,秀才还好些,可以一旦成了举人,立刻鸡犬升天。

以广西某地举人为例,考上前也只是勉强度日,考上后,立刻成亲结婚,休了糟糠之妻,娶了某员外的女儿。

这还不算,某员外的田地大部分都归于举人。

但并不是真的给了举人,而是挂在举人名下,举人可以借此敛财。

据臣所知,此举人名下共有田地数千亩。

除员外家里的土地外,还有许多族亲、乡邻,皆把田亩归 于举人,自己则成佃户。

这样的好处就是,不用给朝廷缴税,臣以为不过数十年,帝国将收不上来税。”

这个御史叫刘文,一直都不怎么冒头,别人弹劾什么他就弹劾什么,从来没有主动过,今天不知是怎么回事,竟然突然爆出来这么大的瓜。

税收的弊端,谁不知道?

这些大臣都经历过,考上举人后,各种田产诡寄飞洒,到现在他们担任了官儿,族中各田产更是多如牛毛,认识不认识的田产都往他名下弄,他只不收点租子而已。

明朝的官吏俸禄太低,根本支撑不了他们过人上人的生活。

许多官员也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活着。

从来没有人挑破,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吗?

不,这只是大家的共同默契而已。

陈瑛的反应最快,急忙出班道“此事正解,以臣之见,倒是不如重新划定田产,丈量天下田亩,摊丁入亩!”

礼部尚书立刻跳出来“殿下,此事宜从长计议!匆忙之间清丈田亩,耗时费力不说,还将影响朝廷稳定,将导致天下大乱。”

户部尚书也劝道“陛下,万万不可轻动,这几年与民休养生息为宜。”

朱棣对朱高炽道“炽儿你怎么看?”

朱高炽笑道“父皇,儿臣以为几位大臣说的都有道理,清丈田亩,这是分内之事,朝廷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底呢?

不过户、礼两部尚书大人说的也有道理,匆忙之间实行,只怕会造成动乱。

儿臣以为财税改革势在必行,倒是不如先改商税。朝廷出海,但出海关税一直都没有讨论过,究竟该以多少为宜?”

有人不解“商税一直不都是三十税一吗?”

“三十税一并不合理,粮食跟珠宝同样三十税一,这不是胡闹吗?

粮食是用来吃的,珠宝却养活不了任何人,我国缺粮,怎么会缺珠宝呢?

购买粮食的无论富商巨贾、勋贵皇亲,还是平头百姓、贩夫走卒,都是必须要购买。

但购买珠宝的都是富人,为何不能课以重税?”

有人不服,“这是与民争利。”

朱高炽好整以暇,转头看着朱大人道“朱大人,你倒是说说这是与哪个民争的什么利?

能说清楚才好,说不清楚,岂不是你一张嘴就完事?”

朱大人张张嘴,这话也就是说顺嘴,脱口而出,他家里正在想办法搞海贸,多交钱当然不愿意。

朱棣摆摆手“这事就先这样,各自上个奏疏,把你们的想法看法办法写上,朕斟酌斟酌。”

朱高炽回到寝宫,立刻找命人去召几个人过来,询问清楚目前的税收执行情况,然后奋笔疾书,他准备先朝关税下手,接着才是人头税。

人头税必须要取消,这太不合理。

因为人是会动的,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办法逃避税收,但土地并不会跑,也藏不起,哪怕上面都种的是草,你也得继续缴税。

很快朱高炽就炮制出一份海关税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