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些计划扶苏根本没有必要向他们解释。
尤其是萧何还干过偷鸡摸狗的事儿,自己更不应该和他说太多。
可是扶苏还是想得到他们百分之百的支持,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毫无保留。
所以将一些计划的原委说清楚有利于未来这些人更加理解自己的政策考量,加快推进对帝国的改造。
这些都是扶苏自己考虑的,他曾经不信任过萧何,不过在锦衣卫将他控制以后,萧何现在侧底成为自己的干活儿机器。
“陛下还是您考虑的对。”韩信对扶苏称赞道,实际上他并没有拍皇帝的马屁,只是他觉得这样安排确实非常的妥当。
韩信是出征过西域的将军,他知道从咸阳到楼兰这段路十分的不好走。
别说是修道,就是正常的行军走路都十分困难。
韩信觉得这条咸阳城通楼兰城的大道,最终要是真能修成功,那七万叛军大概最后也死的差不多了。
……
在宴会结束的第三天,韩信求见。
扶苏也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并未拒绝。
韩信拿来他的裁军报告,依然是垂头丧气,满脸的不情愿,不过对此扶苏也没说什么,只是装作一副不知道的模样。
打开韩信的裁军计划,扶苏差点没气笑。
因为韩信自己的嫡系部队北方兵团只裁两万人。
而把他的对手部队南方兵团裁得只剩下两万人!
其他的重阳军和禁卫军平分,各裁军二十二万!
扶苏看完这个裁军报告立刻扔在韩信眼前的桌子上,说道“你干脆把北方兵团都留下来,把南方兵团全拆掉。”
韩信此时
扶苏看着韩信的样子反而安慰到“韩大将军,朕让你裁掉这八十万大军,其实是另外成立一个新军,这个军队叫生产建设兵团。”
“未来朕要将他派往西域,这个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双领导,你也是其中的最高领导之一,你懂吗?”
韩信听皇帝的话以后满脸的疑惑,他不明白什么是生产建设兵团。
就算历史上的韩信十分的聪明,头脑灵敏,可是在面对从现代社会穿越而来的扶苏时,他的那点头脑还是不够用。
皇帝看着他满脸的疑惑便对他解释道“你也知道朕前些日子御驾亲征西域大获全胜。”
“但是现在朕对波斯帝国控制力十分薄弱,甚至朕的手下特务机关对那里的信息都知之甚少。”
“可以说我们白白的浪费巨大代价,征服一个没有用的地方。”
“虽然波斯帝国物产丰富也是通往西大陆的必经之道,可是波斯至今为止并未被朕控制。”
“这个国家朕是一定要给控制住,你裁掉的这个主战兵团八十万,新成立一个生产建设兵团。”
“他们未来将派驻到波斯国首都和其他三座主要城市,四座波斯重点城市各进驻二十万人,这批部队不吃军饷不纳军粮。”
“他们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在当地生活生产,控制当地的经济政治,你听懂了吗?”
第396章 生产建设兵团(2/2)
韩信听扶苏这么一解释,瞬间就明白自己的这位皇帝想要做什么。
这不就是移民归化政策吗?
还说的那么神神秘秘。
韩信在心里计较一番,他觉得从各个主战兵团抽掉八十万人,实际上对帝国的作战能力确实有所损耗,但损耗并不是致命的。
就以现在来讲,北方军团和重阳军,其实大部分部队都是闲置的。
尤其是北方军团,匈奴已经安稳很久,屯兵三十万每日吃的军饷确实是非常的庞大。
但是如果要让他直接把这些部队剥离到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外,韩信还有一些不甘心。
可是刚刚皇帝已经承诺要对未来的这个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双管理双责任制。
不管另一个人是谁,对于韩信来讲,他都是这八十万人的一方主官。
波斯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但他的城市却不多,只有四座。
皇帝想要移民,把这二十万精壮青年分别插入这几个大城市。
而波斯所谓的大城市里最多军民也只不过十几到二十万左右,如果自己的八十万生产建设兵团直接移民到那里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
这样势必会改变当地的人群结构,至少是波斯人与大秦国人分庭抗礼。
另外在大秦国军队的威慑之下,即便分庭抗礼,波斯人也属于弱势。
所以韩信认为自己在未来也许能控制一个大帝国。
那样的话要比控制一百多万军队的权力大得多。
想到着韩信对扶苏作揖道“陛下,这份裁
扶苏瞪韩信一眼说道“原来你这个计划是糊弄朕,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韩信一听立刻跪下道“臣不敢,臣怎敢糊弄陛下。”
只见扶苏对韩信摆摆手道“回去把这份计划重新做!好好做!再敢头肩耍滑,就别怪朕不留情面!”
恐吓一句,扶苏的语气又温和了些“这批部队是要派往西域的。我们帝国的主战兵团,要留下战斗力强,作战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就足够。”
“剩下的一些老弱病残你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将他们派到西域与当地人民抢生活和生产物资。”
不得不说,扶苏这么做确实十分阴险。
他可以说算是第一个执行移民规划的皇帝。
在此之前没有人想到要把自己的子民挪到那么远的地方。
扶苏这次想的办法就是以军令为标准,他并不强迫自己手下的百姓迁移。
他只是让自己的部队迁移过去。
自己得军队迁移到自己的地盘,这没有任何可说的。
而这个殖民地为这个军队军饷,这更是天经地义。
波斯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即将迎来一大批可怕的客人。
这个想法让扶苏觉得十分的自豪,他认为一旦这八十万军队派到西域,那么西域的稳固就指日可待。
此时在书房中还有一人,这人就是陈平。
他听到皇帝的话,立刻禀报说“陛下,臣明白您的想法,而且臣还有一个建议,希望陛下采纳。”